今天是
天气预报: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遗址考证
【发布日期:2020-08-2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俞宗建

 

 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位于何处,众说纷纭。通过搜集梳理朱熹来莆游学史料和濯缨池”“濯缨亭的历史文献、实物史料,甄别各家研究观点,结合文献分析和田野考察,推断半亩方塘应是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的濯缨池

关键词: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濯缨池;濯缨亭;国清塘

 

Exploring Ruins of Ban-mu Square Pond in Zhu Xi's Poem Feeling From Guanshu

YU Zongjian

( Putian Minzhong Painting Style Art Research InstitutePutian Fujian 351100, China )

 

AbstractThe Ban-mu Square Pond in Zhu Xi's Poem Feeling from Guanshu was the Zhuoying Pond constructed by Lin Huinian in Song dynasty. It had a plaque with Zhu Xi's writing Zhuoying Pavilion. The writer collected and sorted out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physic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bout Zhuoying Pond and Zhuoying Pavilion from Song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Also he checked various contemporary research opinions and analyze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combined wit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data survey before drawing a conclusion that the specific location of Half-mu Square Pond Ruinsis located in Guoqing Pond, GuchengshanluHuangshiPutianFujian.

Key wordsZhu XiFeeling from GuanshuBan-mu Square PondZhuoying PondZhuoying PavilionGuoqing Pond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收稿日期:2020-03-30

基金项目:2018年莆田市文化创意产业(文艺类)项目扶持(莆财教[2018]236号))

作者简介:俞宗建(1966- ),男,福建莆田人,莆田市闽中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

朱熹此诗脍炙人口,广为咏颂,可谓家喻户晓。诗中的半亩方塘究竟位于何地,诸多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为了探求史实,笔者曾到朱熹的祖籍地、出生地、成长地和游学地进行实地访问调察,查阅史料,归纳梳理,甄别考证。历时三年撰写《朱熹半亩方塘考》专著,于201811月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笔者从实物文献”“方志史书”“朱熹行踪10个方面宽思维、多维度地深入探究,得出全新的考证结论: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濯缨池濯缨池原名姑青池,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西麓,与唐代人工开挖的国清塘之水相灌注。池上有观书亭,系宋时慈善家黄石姑青人林回年(著名理学家林光朝族叔)所构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濯缨池,这个推断是基于诸多史料。下列史料自近现代上至宋代,互为印证。

一、 《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和朱熹游学莆田时间考证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据著名学者、朱子研究专家钱穆和刘述先教授著作考证: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作于辛巳(1161年)春。

钱穆著《朱子新学案》第三册,3536页载:《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此数诗大体均作于绍兴辛巳(1161年)春。

刘述先著《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4344页载:辛巳(1161年)春,朱子作《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诸诗。刘述先在该著作77页又载,朱熹《答许顺之》书(信)十一:此间穷陋……更有一绝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集》卷三十九,1777页)此书(信)所提及之有名绝句,实作成于辛巳春朱子三十二岁时。

朱熹来莆时间、地点及所作诸诗。据《朱熹集》《朱子语类》《兴化府莆田县志》《莆田南山广化寺志》和《仙游文雅堂》等文献记载:庚辰(1160年)十一月下旬,朱熹仰慕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来莆游学,曾至黄石水南井埔朱氏族人朱德创办的群仙书社参观,在莆田壶山书院作《群仙书社记》,款识:绍兴三十年(1160年)十一月,熹书于壶山藏修精舍。十二月十一日,朱熹为曾在同安任职时的同僚朱元飞在仙游赖店所筑归乐堂,作《归乐堂记》[1]4022

据《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3177页记载,朱熹在莆田听林光朝、方次云讲道。

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听林光朝讲曾点言志后,又当面请教疑问,林光朝密言于先生(朱熹)也。朱熹有感而作《曾点》 [1]88

春服初成(1161年初春)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朱熹另为郑露三兄弟在莆田南山广化寺的湖山书堂”③作《倡学祠堂题壁》[2]诗:

倡学功高泽且宏,庆流奕叶盛云礽。

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

这首诗咏颂郑氏三兄弟创办湖山书堂”“开莆来学的功劳和贡献。

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听林光朝言曾点言志后,收获颇丰,心情愉悦,再追随南夫子林光朝至莆田广化寺东面二十里的黄石谷城山松隐岩精舍,聆听林光朝讲道。朱熹以《伐木》[1]88为题赋诗,来表达两人深切情谊。

伐木相将入远山,共听幽鸟语关关。

殷勤若解当时意,此日那容不尽欢?

朱熹感恩林光朝殷勤诠释曾点言志,今林光朝再相将入远山(谷城山),那容自己(朱熹)不尽欢?朱熹作《春日》[1]89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以海滨洙泗誉称莆田,因莆田被誉为海滨邹鲁,莆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荟萃,朱熹故有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感慨。

绍兴三十一年(1161)暮春三月,朱熹仍在莆田闻道,寄情于诗《春日偶作》[1]89

闻道西园春色深(暮春三月),急穿芒屩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观书有感二首》[1]90创作时间在《春日偶作》之后,第二首诗首句昨夜江边春水生表明创作时间是春季,推断《观书有感二首》的创作时间是1161年春,与钱穆和刘述先对《观书有感二首》创作时间的考证结论相吻合。

上述史料足以证实:辛巳(1161年)春,朱熹创作《观书有感二首》时,他仍在莆田游学。

二、 朱熹手书墨迹——“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地理志》云:莆田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唐贞观中置,周回三十里,灌田五百顷,《宋志》载:塘有三十六股,今深六丈,阔五十丈(国清塘至宋时湖面阔约166m)。

 

1  国清塘、濯缨池(半亩方塘)、濯缨亭(观书亭)、木兰溪(源头活水)

 

2  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一隅

闽籍历代方志史书诗文记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濯缨池之水之所以清如许,因为国清塘、濯缨池与上游木兰陂相灌注,有木兰陂南渠源头木兰溪源源不断为国清塘、濯缨池输送活水。见图1(俞瑞英绘图)。图2为莆田黄石国清塘一隅(陈环摄)。

1) 据清代黄海撰《续莆阳比事》载:宋濯缨亭故址,朱子手书天光云影墨迹犹存。”[3]

2) 今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所在地七境下庄自然村,尚存一块石额,上有天光云影四字,故老相传为朱熹所书。

3) 据清代学者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古迹中载:在国清塘上,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4]

4) 据清代翰林院编修、莆田籍最后一位进士张琴《莆田县志》卷六载:在国清塘上,林光朝讲学处,朱文公(朱熹)书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今惟濯缨亭三字尚存遗迹。”[5]

5) 据民国莆田学者宋湖民《南禅室集》[6]载:朱文公(朱熹)曾为定庄(按:定庄实为下庄)之濯缨亭书匾,款识:新安朱熹为承奉郎回年林先生书

6) 据清代学者,水利专家陈池养《题濯缨亭》[7]诗曰:

群山环绕泽亦潴,钟秀山泽多师儒。

艾轩(林光朝)讲学为莆倡,国清之塘成名区。

人居金山来城山,平湖系揖频往返。

横经蒲弄一席地,论德松隐三岩间。

当时紫阳(朱熹)闻风至,尤爱于渊饶理致。

况复澜回木兰波,更得影倒壶公翠。

扬清激浊留斯亭(濯缨亭),不堕书亭(观书亭)嗟飘零。

我今千载寻古迹,惟觉天高海阔遥峰青。

7) 据清代诗人刘章天著《慕凤岩诗集》载《濯缨亭古迹》[8]

国清塘上湖水清,渔歌断续千万声。

自昔有亭建其上,不宜濯足宜濯缨

文公(朱熹)取作斯亭号,濡染大笔书之奥。

匾挂天光云影中,世外红尘飞不到。

我来正逢春涨时,夹岸桃花斜数枝。

……

8) 莆田黄石瑶台村人,清光绪九年(1883)进士,官刑部浙江司主事程景明(字补庵)著《补庵诗草》内载有一首七言古诗《松隐岩怀古》:

一岩插天天尺咫,有时倒影塘波里。

艾老(林光朝)当年讲席开,正学复明写奥旨。

紫阳(朱熹)一日此经过,说理精细深叹美。

……

9) 明代莆籍旅行家林登名甲寅(1614年)九月游城山国清塘,作《濯缨池》,收录于其著《莆舆纪胜》[9]

濯缨池在谷城山之麓,名国清塘,亦名姑青,木兰(溪)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则宋时林回年所构也,……”

上文中国清塘(大塘)包含濯缨池(小池塘)。

上述史料相互印证:朱熹在国清塘上留有手书墨迹——“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创作《观书有感二首》时,朱熹在谷城山麓,也就是濯缨亭所在地,《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濯缨池

三、从濯缨池半亩方塘

据上文考证:朱熹在国清塘上留有手书墨迹——“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观书有感二首》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

朱熹以濯缨池实景入《观书有感二首》诗作,改濯缨池半亩方塘入诗,是依诗境和赋诗格律需要:1)濯缨池形状为四方形,用方塘更具象可感。濯缨池的面积约半亩,用半亩,直观易懂。2)诗歌诗句上下平仄格律需要。

若首句用濯缨池与下一句天光云影濯缨(仄平)与天光(平平)诗歌平仄不协调。而第一句开头改用半亩方塘半亩(仄仄)与第二句开头的天光(平平)更和谐、更优美。

四、半亩方塘各种考证

朱熹笔下的半亩方塘位于何地,众说纷纭,大抵有以下几种说法。福建建阳说,见陈明考《略谈半亩方塘与〈观书有感〉诗》(《建阳文史资料》第10辑,1989年版,第9194页);浙江淳安说,见孙平、孙才《朱熹在淳安事迹考略》(《朱熹与中国文化》,学林出版社1989年版,第208220页);福建尤溪说,见陈长根《半亩方塘考辨》(见其2006916日新浪博客);福建五夫说,见黄胜科、李崇英《寻找半亩方塘》(《 福建史志》,2010年第2期)。但朱熹在这些地方的游学时间与创作该诗时间都不吻合。

综上推断:朱熹于116011月下旬至1161年春在莆田游学,追随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和理学名贤方次云,作《群仙书社记》《归乐堂记》《倡学祠堂题壁》《曾点》《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9篇诗文。《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诗创作时间是1161年暮春三月,创作地点在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上濯缨亭(观书亭),当时朱熹人在该地。半亩方塘濯缨池,其位于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也就是位于宋时林回年所构横塘别墅门前,池上有濯缨亭

注释:

林回年所构(构:构建),见明代林登名撰《莆舆纪胜》卷七,50页。

清代朱丝琴手抄《仙游文雅堂》46·礼(《朱氏族谱》专辑,第一篇《族谱序》

款识:光绪拾年(1884年)裔孙朱丝琴谨集,第四篇《群仙书社记》)。

湖山书堂,位于莆田南山广化寺,上古时代,海水浸至山下,潴集成湖,此地故称南湖。 在莆田文化史上,郑露三兄弟在南山创建闽地第一所学堂湖山书堂

朱熹在松隐岩精舍聆听林光朝讲道:朱维幹著《莆田县简志》142页,艾轩(林光朝号)与其徒读书于此。后梅(隐)、竹(隐)二岩俱废,惟松隐精舍独存。朱子尝过焉。

朱文公书濯缨亭天光云影二匾:据清代廖必琦《兴化府莆田县志》第二卷·舆地志·古迹·濯缨亭条目,94页。

参考文献:

[1] 朱熹. 朱熹集[M]. 郭齐,尹波,点校.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2] 张琴. 莆田南山广化寺志[M]//中国佛寺志丛刊:第106册. 扬州:广陵书社,201138.

[3] 黄海. 续莆阳比事:卷六[M]. 何家洪手抄.[S.ls.n.]4.

[4] 廖必琦. 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M]. 北京:方志出版社,201794.

[5] 张琴. 莆田县志:卷六[M]. 上海: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9.

[6] 宋湖民. 南禅室集[M]. 莆田:莆田市政协文史委编印,1999164.

[7] 陈池养. 题濯缨亭[M]//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 莆田:长城金紫林氏族谱编修委员会,2006320.

[8] 刘章天. 慕凤岩诗集[M]. 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80(清光绪六年),福建省图书馆藏.

[9] 林登名. 莆舆纪胜:卷七[M]. 翁炳燊手抄.莆田:莆田市图书馆,194750. 

                                                                                  注:莆田学院学报第27卷第3期(2020年6月)刊登本文

附: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