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翁志鹏
塔仔塔全貌
航拍草屿岛与塔仔屿
心海祠外景
朱慧虚墓
草屿岛上的灯塔
明代石狮子
岛上的淡水井
草屿岛全景
在我市1.1万平方公里海域,星罗棋布着大小不一的海岛,它们就像是散落在人间的珍珠一般。蓝天、白云、阳光、沙滩构成了一幅幅风光旖旎的美丽画卷,令人神往。在诸多海岛中,不少海岛还有很多充满神奇的故事和动人的传说,为海岛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距离荔城区北高镇汀江村北面不远的海面上,有一座一年四季草木长青的小岛——草屿岛。它涨潮为岛,退潮成屿,它有着优美的环境和美丽的传说,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去“打卡”,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网红地”。
近日,记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位于兴化湾南岸的汀江村。当记者赶到时,由于涨潮无法登岛,站在海岸边记者看到,不远处一座小岛矗立海面上,岛上草木郁郁葱葱,岛的前端一座颇具规模的庙堂坐落岛中央,隔着海水望去,犹如蓬莱仙境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开始慢慢退去,呈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条约4米宽的“跨海路”蜿蜒地通往小岛,在岸边等候多时的渔民、游客纷纷沿着“海上之路”或下海劳作,或登岛游玩。
汀江村村干部郭金发告诉记者:“为方便村民赶海和游客上岛,从1999年开始,村民们自发修建这条路,受潮汐、风浪等影响,海上修路困难重重,村民们发扬精卫填海的精神,秉承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坚韧性格,历经21年,先后3次尝试,把最初的滩涂小道、石板路,修成了如今这条长约700米,宽约4米的水泥铺就的‘致富路’。现在村民们可以开着三轮车、小货车第一时间将海鲜直接运出岛贩卖,外来游客也可以驾驶汽车登岛游玩。”
“这条路的修通,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村民们可以很方便地到岛上歇脚或躲避风雨,也迎来了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甚至还有不少福州、泉州的游客慕名而来。”村民朱海燕说。
登上草屿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供奉有林龙江、朱慧虚等神座的“心海祠”,整座草屿岛面积不大,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40米。距“心海祠”不远处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朱慧虚墓,墓前两边的石柱上各雕刻有一尊石狮。据当地老人介绍,墓前的两尊石狮曾被人锯掉盗走,不久又被悄悄送回原位。
据有关史料记载,朱慧虚(1538-?),名逢时,字极峰,道号慧虚。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十六日生于黄石镇井埔村。幼年读私塾,是一个文弱书生。家道寒贫的他,考取秀才后,拜读林龙江的著作时,受到启迪,就放弃举子业,执着拜林龙江为师。嘉靖四十一年,倭寇大举侵犯兴化,百姓被害数以万计,朱逢时奉林龙江之命,率领门徒,为死难百姓收尸掩埋,共计九十九墩。朱慧虚还带领弟子为百姓治病,受到百姓的爱戴。他与卢文辉、林至敬、张洪都等紧跟林龙江先生,在莆田、仙游等地传教。万历二十年(1592),他在家乡黄石镇水南倡建三教祠(即太湖祠),后逝于石城箕护。著有《心海真经》一卷和《三教先生年谱》。朱慧虚是三教先生林龙江的四大弟子之一,也是三一教祠的四配神之一,被称为三教四配先生。
当地老人口中流传着一个传说,传说朱慧虚得道后,曾在仙逝前告诉家里人,其死后将其棺木往东边抬,只要有人阻拦,便可放下。朱慧虚去世后,家人按照朱慧虚临终遗嘱,抬着棺木往东边走,途经东山村时,被当地人拦住。朱慧虚的家人告诉当地村民朱慧虚的遗嘱,但当地村民不信,故意为难朱慧虚家人,要求将棺木着地,并提出若是棺木自己会前进和后退各三步才可通过,无奈众人只好将棺木放下。此时神奇的一幕出现,棺木果真自己前进和后退了各三步,而后棺盖突然一下打开并立起,以棺材为船,棺盖为帆状。在场所有人惊愕之际,棺木一下腾空而起,朝着东方飞去,众人经过多方寻找,才在草屿岛上发现朱慧虚的棺木,便在岛上修墓安葬。
在朱慧虚墓的下方,临近海边有一口被当地村民称为“神仙水”的古井,该古井距海面近在咫尺。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虽然古井靠近海,但井水却是淡水,特别是每到初一、十五等大潮时,海水都会满进古井,等到退潮后,井水依然还是淡的,十分神奇。近年来,上岛游客量增多,为了确保安全,才新建了一个水泥井口。
采访中,村民朱金洪告诉记者一个关于十二户村民拥有草屿岛使用权的故事:“古时候,附近有一个村庄与我们村争夺草屿岛使用权,双方争执不下,只好找官府判定。当时找官府告状,要先挨二十大板,我们村先后有十一户村民挨了板,对方看到后自行撤诉。挨板的共有十一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是父子俩,儿子担心其父亲年迈,受不了重刑,在自己挨了二十大板后,又主动替其父亲承受二十大板之刑,官府被其孝心所感动,当场将草屿岛分成十二份,分给受板刑之人,并在岛上以石头分界。”朱金洪说,他们家的先人也是那十二受刑人之一,其在孩童之时就经常听上一辈的老人提起这个故事,如今虽然年代久远,但岛上当初用以分界的石头还依稀可见。
在距草屿岛大约500米的海面上有一座叫赤屿(也称塔仔屿)的小岛,上面有一座花岗岩修建的塔仔塔,该塔高五层,共16米,为阁楼式方形空心石塔,由于年久失修,塔身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有史料记载,塔仔塔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系三一教主林兆恩命弟子节推陈绅和林玉峰主持工程,朱有开捐资助建并督造。塔仔塔与涵江区三江口镇鳌山村原来的雁阵塔互为轮船出入三江口港的导航(灯)塔。
“先出汀江,后有涵江”。草屿岛和塔仔屿隔海相望,在当地有一种说法一直流传至今,各种船只进入该航道,就是进入涵江港,叫塔仔里;各种船只出了此航道,叫塔仔外。据当地村民介绍,塔仔塔是莆田古代沿海五座航标塔之一。
如今,赤屿上的塔仔塔与草屿岛上近代修建的灯塔高高矗立在海面上,就像两个值守的卫士,日夜守护着海面上过往船只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