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家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100%;全市所有乡镇909个乡村建设垃圾密闭转运站;全省首座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落户湄洲岛;湄洲岛成为全省唯一的生活垃圾与资源利用示范县区——这几年,在美丽莆田、美丽乡村建设的征程中,莆田市的环卫部门一直干在实处、走在前头,树立了新时代环卫工人的标杆。他们穿梭在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为城市清洗,为城市梳妆,为人们送上一抹最美丽的微笑。
杨燕青,不但是全市1000多环卫人中的一员,还是从基层走出的全省先进工作者。
这位先进工作者曾经是海军战士。1989年入伍,1991年入党,2001年从部队转业安排在市环卫处工作。在过去20年间,他用实际行动展现“转业不转志、退伍不褪色”的军人风范。“选择了黄马褂,就是选择了奉献!”在平凡的环卫岗位上,他献出了自己的热心、诚心、精心,换来了社会的称心、舒心、赏心。
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像个火炉,把街道烤得发烫,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而作为市中心城区垃圾清运队长的他,戴着一顶草帽,冒着50多度地面高温,走街穿巷,运送垃圾,额头上的汗珠如豌豆一般大,那件黄色的马褂,像是从水中捞出来一样。汗水和粉尘裹在一块,非常难受。为了不中暑,他拼命往肚子里灌凉茶。
热天夜有露,寒天夜有霜。冬天寒风刺骨,冻僵了双手,为了方便运送,他要脱下厚重的保暖衣服。终于歇了下来,他迫不及待地用双手捧出一个铝盒,白米饭早已生硬、冰冷……
在担任清运队长期间,面对环卫车辆和转运站机械落后破旧、高度腐蚀导致维护费用居高不下的难题,他开拓管理思路,建议成立修理所。他充分发挥在部队里的所学,电焊、补胎、换零件,样样在行。车辆发生故障,他钻进车底下维修,那时的垃圾转运不是密闭的,含着酸臭的垃圾水滴在他的脸上,最可怕的是,甚至还有小虫也掉在胸口!垃圾场地松软,车胎被尖锐的垃圾扎坏,深深陷入垃圾中,他就趴在垃圾堆中维修起来。垃圾堆里经常有玻璃、竹签等尖利的东西,一不留神,手和脚就会被刺伤。
本着“以修为主、以旧利新”,他不畏高温、不惧酸臭、不辞辛劳,带头参与维修工作,2001年至2012年共节约维修资金350多万元。
做人讲修生,做事讲实干。正是因为他的实干,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一致好评,2013年,市环卫处接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伊始,他被委派为负责人。
为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他建议成立暗访小组,四年间共暗访6000多村次,下发暗访通报与督办件160多份。
2013年6月,他兼任车管办负责人,组织300多名驾驶员进行了岗前培训,耐心传授操作要领和保养维护知识,并亲自操作示范,确保171部当年新购环卫专项车辆顺利投入使用。同时,参与制定《莆田市道路机械化作业管理规定》及考评办法,规范操作规程,使莆田市的机械化清扫率从20%提高到60%。此后,通过其持续推进,以平均每年10%的速度提升,目前,莆田市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92%以上,快速路和主干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96%。
2016年底,他参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及考评办法等,深入一线暗访督查与明察考评,全力推进共建美丽乡村工作,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以上,基本建立了“每户分类、村居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收运处理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省住建厅的充分肯定。
全市有54个乡镇909个共建美丽乡村,每一个村落,他每年都要带队走两趟,深入田间地头、小街小巷、河塘沟渠,实地督查、考评。手机上的计步显示,他每天在乡村的行程是2万步,相当于十几公里。这几年间,为了做好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他在909个村庄留下了一两万公里的足迹!那一次,在仙游钟山镇,从分散的乡村回镇上的路上,几个人遇到山洪爆发,险象环生;那一次,在南日岛,碰到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大家饿了一天!
一天要督查5个行政村的人居环境建设情况,晚上回到家里,皮肤起泡了,整个人也累趴了。
20年来,他放弃了无数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放弃了数不清的节假日。别人都说,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是城市黄玫瑰,是马路天使,但对他来说,它是一份职业。
20年来,从当初的中心城区清运队长,到治理办兼车管办负责人,再到市共建办考评组成员,在一个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奉献之心干工作,以友爱之心对他人,2018年4月,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他“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荣誉,更是莆田整个环卫系统的荣誉。 (时报记者 凌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