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闽中游击区纪念馆:一座红色新坐标
【发布日期:2020-09-0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凌明信 文/

 

 

 


纪念馆外巨型浮雕



 纪念馆外矗立的碑石



杨国梁讲述红色故事




 

学生了解闽中三年游击战争

 


红色古民居的厅堂

 


闽中特委领导居住的房子


 


冒雨参观纪念馆

 


纪念馆航拍图

 


纪念馆全貌

 

在城厢区常太镇,几乎每个村都立有革命老区村的石刻碑,还有大量的革命遗址,都是英雄用炙烈如火的追求,用舍生取义的精神谱写出的一段段红色故事。特别是位于常太镇西北部,毗邻仙游县游洋镇、钟山镇的马院村内的闽中游击区纪念馆,这一片莆田传统古民居组合的集体厝,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莆仙边根据地,更是闽中独立游击区的发祥地和根据地。闽中独立游击区的另外两块根据地,是福永边根据地、莆永边根据地。

革命萌生,逢春蛰起。馆内,一幅幅作战地图,一张张烈士照片,一件件战争遗物,还有那一段段解说,字字都直击心灵,句句都直言忠诚,记录着在血与火的考验里,这一片黄土地燃起的映红天际的革命之光。

青山巍巍,山水奔腾。正是这革命之光,成为老区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

 

 

狮舞龙腾铁三角

 

狂风刮不倒,暴雨淋不透。闽中游击区纪念馆的集体厝,穿越上百年的时光隧道,历经旧社会的枪林弹雨,却总能巍然屹立,总能保持其特有的造型和光彩。集体厝在烟雨中若隐若现,那在白雾中裸露出来的屋顶,特别是最能代表集体厝风格的燕尾脊,此时极像马院村漈川牛鼻孔山上的黑顽石,在白雾升腾中,舒展着三头六臂,展示着冲霄力量。

站在久远的红色古民居中,调整时光转盘,分明看见一条时光的隧道,通向那用热血燃烧出信仰的熊熊之光。回首金戈铁马,在上下求索的路上,留下太多闽中游击区忠心报国的红色故事!

早在1927年、1931年,常太相继成立山门、上莒、后坪、马口中共支部。

于无声处听惊雷。自此,闽中游击区的红色记忆慢慢开启了。在血染的红旗下,农民拿起斗争的武器,革命的炉火冲天明日月,斗争的锤声震地响雷霆!

1932年,党组织派陈建新到常太马院漈川、顶外坑、金竹坑等村进行组织活动,在漈川成立农会,创办苏维埃学校。同年8月中旬,时任中共仙游县委委员的潘涛主持漈川苏维埃政府成立誓师大会,漈川红色政权一度建立。

193410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在常太山区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游击武装,开辟早期游击根据地。

193412月,潘涛、郑金照率领沿海游击队与常太游击队会合,化装袭击设在常太枫叶塘的国民党镇公所民团常备队,缴获步枪20多支,打响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枪。

苍松倚日,翠竹凌云。

19355月,莆田、福清两个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决定撤并两个中心县委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统一领导闽中各县的武装斗争。同年秋,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在漈川主持召开第二次党团联席暨漈川军事会议,决定把沿海、黄笏中心城区等分散在莆田各地的游击队统一起来,以马院漈川、顶外坑、金竹坑为中心建立游击斗争根据地,成立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并在漈川设立中共闽中特委办公机关和军事指挥中心,闽中地区莆仙边游击根据地正式创建。

离漈川不远的金竹坑,当时驻扎着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的主力,这个小村全村40%以上的村民参加革命队伍,与马院漈川和顶外坑构成一个牢不可破的游击战争铁三角!

19365月,福清罗汉里根据地的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穿过河流,跨过荆棘,迅似电、疾似风,突破重围来到马院漈川与第二支队整编,此后,游击活动空前活跃,闽中革命烈火熊熊燃起。

钢花飞溅,铁水奔流。历经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游击区域从莆田、福清逐渐扩张到仙游、惠安、永泰、闽候、长乐、平潭等县,从而成功创建了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之一的闽中游击区

 

 

红色故事永流传


   “1936年初,为更加准确有力打击敌人,我的爷爷林亚秋和叔公杨行毜自告奋勇,来到莆田城区的延寿桥,把地下党组织的一部电台秘密运回根据地。他们接到电台后,藏在竹篮的底部,上面用食盐盖住。敌人在延寿桥的盘查非常森严,他们俩人绕过村道走山路,在山上躲藏了一个晚上,终于冲破封锁区,把电台送到漈川的牛鼻孔山上的草棚——因反清剿,这儿成为闽中特委办公机关、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暂时驻地,为革命立下战功!我的奶奶苏阿冇、母亲杨金莺,她们也在为游击队做事。1936年除夕,在漈川治印满激战中,游击队员郑怀身负重伤。游击队撤离时把他托付给一户接头户,也就是我爷爷。为了躲避敌人搜捕,奶奶把郑怀安置在附近一个菅茅厝。为了照顾好游击队员,全家人下河摸鱼,上山采药,经过1个月的精心照料,郑怀身上的伤得以痊愈。退休已有20个年头的杨国梁告诉记者,2017年元旦,从闽中游击区纪念馆对外开放那天起,自己便义务充当讲解员,为世人再现闽中游击区的形成、发展、壮大的历程,讲述一个个扣人心弦的红色故事。

红色故事中还有牛栏脱险的情节:游击队员邱子国、邱玉来躲藏在牛栏中,用干牛屎覆盖全身逃过一劫;还有喝黑酒的情节:在马院一间茅草屋中,游击队员在保守秘密,永不出卖同志的誓词上签名,然后烧成灰烬倒进酒里,大家一饮而尽;还有白皮红心的甲长红军三兄弟传奇”……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那些故事,那些烈士,哪一个不是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哪一句不是倾出肺腑、响彻天际?

红色的故事还在继续

群山叠翠,碧水荡漾。中共闽中特委成立后,洋边村成为闽中游击队分队活动的一个秘密场所和重要革命据点。闽中特委主要领导人王于洁、刘突军、苏华、黄国璋等,经常在玉狮岩的玉皇殿领导组织常太地下党和游击队开展活动。洋边村的热血男儿积极投身革命,支持地下游击活动,先后有53位村民加入革命队伍,其中尤玉堂、吴火孙等在革命中不幸被捕牺牲。

闽中游击区铁三角之一的顶外坑,也就是现在的渡里村,是解放前莆田地区革命烈士牺牲最多的一个村,全村有15名烈士。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三个基点村马院漈川、顶外坑、金竹坑的地下工作者、游击队员及当地群众,被捕坐牢252人,失踪27人,惨遭杀害38人,致绝户24户,受害群众560人!

万壑松涛山雨过,乱云飞渡仍从容。

19378月,中共闽中特委(工委)冲破重重阻扰,使闽中工农游击队得以编入新四军,并北上抗日。闽中游击区三年游击战争正式结束。

再一次遥望漈川的牛鼻孔山,竹林葱郁千障翠,树海苍茫万顷涛,整座山体像一只高昂着头的牛鼻子,岿然高峙。这里地处莆仙边界,地理位置特殊,可攻可防,可隐可撤。在反清剿时,它理所当然成为中共闽中特委机关所在地,成为闽中工农游击队主力暂时驻地!

红色故事永流传,革命精神再传承。

80多年过去了,昔日黄土地,今朝绿文章,地处大山深处的马院村,锚定红色旅游和绿色发展两大主调,2014年,马院村被莆田市委、市政府列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2015年,被省政府列为美丽乡村试点村。三级瀑布、白马潭,古寨遗址,还有忘忧谷、跑马场、千亩竹海等都成了游客们向往的旅游胜地。红色村奏响一款款柔美的绿色乐章。并且,该村至今还保留着当年苏维埃学校旧址、牛鼻孔山驻扎地、避难点、地下水牢及革命先辈邱子国故居等。

渡里革命遗址建设今年国庆前开工,明年建党100周年之前,这个遗址可以实现对外开放。到时,渡里、马院、金川三个革命基点村红色游将连成一片。渡里村支书陈巨对记者说。

是的,当年闽中游击区的铁三角,正在鲲鹏展翅,强力振兴。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