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清晨,在莆田市东吴港区巡查后,莆田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女警陈雅丽,驱车40多公里赶赴机关参加警务技能战术集训。“半份菜”“大小份”“切片馒头”“迷你麦煎”……在市区机关自助餐厅,陈雅丽端着小盘子,根据自己饭量按需自取,不留残羹。吃完饭后,作为“光盘”的奖励,她还多获得了一袋巴氏鲜奶。
今年24岁的陈雅丽,在莆田口岸守国门近4个年头了。平时与泡面、盒饭、熬夜为伴是经常事,但每天陈雅丽的笑意总是写在脸上。秀丽的面容配上一对明亮大眼睛,小陈咧开嘴笑时,很容易从中读出真诚与热情。最近,她一直响应站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倡议,绿色文明用餐,将“光盘”进行到底。
“我明显感受到‘舌尖上的节约’成为警营新风尚。”陈雅丽说,站里科学调剂伙食保障,运行“有饭”手机报餐软件,并通过“微信报餐群”发布每日菜品、菜量公示,倡导她们就餐时“吃多少打多少”。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站里还将民警就餐行为习惯形成大数据,后勤部门根据数据对食材进行调整,在采买、储备、制作等环节进行科学统筹。陈雅丽还发现,餐厅在供餐量上灵活机动,并采用小锅炒制,随缺随补,每天的厨余垃圾只有小半桶,里面基本都是骨头、花蛤壳、果皮等,很少有其它剩菜剩饭。
陈雅丽觉得年轻人的餐饮习惯和上一代人有所不同,朋友、同学都有比较强的“光盘”意识。她出生地泉州晋江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位列全国第4位。“我从来不觉得打包剩菜很丢人。”雅丽回忆,从小她和父母一起出去吃饭,剩得多的菜一定会打包,留着第二天热热吃。现在她和朋友出去吃饭,大多会提前做好攻略,点餐时适量点些招牌菜,如果有剩余,会玩“谁输了谁吃一口菜”的小游戏,在不浪费食物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友谊的乐趣。
守好国门,传递“暖流”。位于东南沿海的莆田市,不但是妈祖文化发祥地,也是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为了确保外轮高速通关,陈雅丽和同事们“全天候”驻守港口,实行“5+2”、“白+黑”办理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查验手续。但陈雅丽说,港区繁忙景象让她觉得人生特别充实、特别有干劲。陈雅丽认为,一些年轻人浪费食物主要是因为“认识不够”,建议站里多开展一些有关节约粮食的宣传体验活动,比如引导民警适当参与餐厅炒菜,自己做饭给别人吃,“我觉得谁都不希望自己做的饭被浪费”。
“以前,吃饭前喜欢给美食拍照,如今光盘拍照打卡‘才有范’。”今年疫情以来,陈雅丽和同事们轮流坚守港区,最近她们都在微信群里接力打卡,自拍本人光盘的照片。她说,守护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通过朋友圈、抖音等平台倡议光盘接力,共同记录生活点滴,目的是一传十、十传百,让光盘行为成为一张靓丽的莆田名片。
(吴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