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林和义:和蔼待人 义以处事
【发布日期:2020-09-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郑国贤

 

 

事业的成功使林和义先生成为新加坡商界德高望重、领袖群伦的人物。莆仙乡亲评价他富而不骄、慈祥和蔼、诚以待人、义以处事、为人厚道、心胸豁达。

 

 

在莆田沿海埭头镇向东三十华里,有一座矗立海边的小山,古称青山,不过如今的人们已忘记它最初的名字,而把它跟村庄一道叫石城山。石城山经过近三十年的休养生息已再次披上了绿装……在小山的东麓,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石城学校。

学校里面的大操场上,坐西朝东建有一座凉亭,凉亭中伫立着一座铜像:一位西装革履的老人,手扶拐杖,面朝故乡的万家炊烟和门前的大海……

他是林和义先生,新加坡海洋油轮公司及石油贸易商兴隆贸易私营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1909年出生于莆田埭头镇石城寨外村,199487日病逝于新加坡,享年86岁。这座铜像的建造,不是来自任何一级政府的决定,而是他的故乡——石城村村民委员会代表全村乡亲的意见实施的。

石城村是一个位于莆田沿海最东边的半岛,与南日岛一水之隔。这里地瘦人稠,人们祖祖辈辈以讨海为生。在林和义先生的少年时代,正是兵荒马乱、海匪猖獗之时,这里的人们迫于生计,三五成群结伴远涉重洋,来到南洋新加坡、马六甲、印度尼西亚摩呵等地捕鱼为生。少年林和义也跟着亲人来到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摩呵,驾着小舢板,出没于马六甲海峡,以海为田,捕鱼谋生。

林和义先生在南洋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海上生涯,其间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初才回到家乡娶陈亚兰为妻,结婚时,他比妻子年龄大了十多岁,婚后,他继续去南洋,常年往返于唐山和南洋之间,妻子亚兰在家给他生下长女阿叶、长子雍高、次子恩强、三子恩善,后来于新加坡出生女儿玉蕊、四子恩增及五子恩福,共七个子女。

婚后,林和义先生从印度尼西亚摩呵移居对岸的大埠头新加坡,依然出海捕鱼讨生活。在新加坡海峡星星点点渔火闪烁的宁静夜晚,一介渔夫林和义比别人多了一份心思,不仅是傍晚进港鲜鱼过磅后比人节俭,更重要的是比别人多了一点积累本钱做生意的宝贵意识。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他购置了一只载重量十五多吨的机器船,放弃了捕鱼的生活,改行做生意。这只机器船航行在婆罗洲(加里曼丹岛)海面,有时远到南中国海的越南港口,收购渔船上的海鲜,运回新加坡转卖。

生意上的初步成功使林和义先生想起了家,家中的妻子和儿子,1956年春,他再次回到老家,让长女玉叶完婚,邻村的国华成为入门女婿,为林家撑门立户,后申请妻子及三个儿子踏上南洋之路。端午节这天,他们在广东汕头港坐上南下的客轮“海皇”号。客轮在南中国海走了七天七夜,才抵达新加坡港。

阿高兄弟离开家乡时,听说父亲在南洋发财了,他们才有资格去新加坡。到了这里一看,实际情形与他们想象中相差很远:家就是租的两个房间,父母住一间,他兄弟俩各备了一只铁架帆布床,白天是厨房和吃饭的地方,夜里才能打开帆布床睡觉。星洲的夜晚闷热难当,好在已有了老家从未听说的电风扇,兄弟俩开着电风扇睡到天亮。父亲只有能力供一个孩子上中学,于是,文静体弱的阿高继续念书,刚强敏锐的阿强则去修理汽车铺当学徒。

举家南来似乎没有给林和义带来什么好运气。一家子才安顿下来一段时间,机器船“兴发号”在婆罗洲回程时撞礁石出事了,所幸所有船员平安返回新加坡。陷入困境的林和义在万分沮丧下,心想自己既然一无所有,就把儿子赶回唐山。乡亲朋友听说,都来劝说:“人家讨鱼踏三轮车的人都养得活孩子,你却要赶儿子回去,让人笑话。”

林和义的为人和信誉在困难的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对亲戚朋友东挪西借的办法,他再次购置了一只旧机器船,继续他的旧事业。后来阿强放弃了修理汽车的工作,跟着父亲一同出海去柬埔寨做收购海鲜的生意。

1957年,泰国湾海面上一场特大的海上风暴,彻底改变了林和义及其一家人的命运。那年夏末,林和义带着二十岁的二子林恩强驾着自己的小机器船北上柬埔寨磅逊湾海面收鱼。回程时,风暴来了,天昏地暗,猛烈的狂风夹着如豆般大的雨点打得人睁不开眼……林和义凭着半生在海上驾船的丰富经验,驾着小机器船穿行在波峰浪谷…….忽然,一个大顶头浪迎面扑来,把船头整个裹进海浪之中……林和义见状失声惊叫,以为小机器船必沉无疑。然而,奇迹发生了!转瞬风平浪静,小机器船在被海浪卷入水中后,又顽强地浮了起来。风消雨停,这一对幸运的父子平安回到新加坡。

惊魂甫定的林和义望着儿子那稚嫩而聪颖的面庞,对他说:“阿强,收鱼是面挨生水的生意,我们不能一直吃这碗饭了!”做父亲的已有所意识,要儿子上岸寻找坡上的商业生涯。

出这件大事的时候,大儿子雍高不忍看着父亲和弟弟辛苦而自己呆在学校里念书,遂离开学校,经朋友介绍,在巴士车公司的分公司做工。朋友见其诚实可靠,便与他兄弟合作做石油生意。他们从石油公司进货,在港口批发给渔船和货船。数年后,兄弟俩自己开办加油站,为过往的汽车加油。从此开始了莆田人在新加坡做石油生意的历史(如今在当地的莆田石油商,大都曾是该公司的伙计)。

二年后,林和义父子自己购买了百吨的木制船进油,此后逐年扩大;到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可以购买万吨油轮了;发展到80年代,形成了拥有六十多艘的、总吨位100多万吨的油轮和港口码头的庞大油轮公司;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其油轮总吨位一直稳定在270万吨,这就是新加坡兴隆贸易私营有限公司及其所属的海洋油轮有限公司,一个国际性的石油贸易商,年营业额几十亿新币,旗下油轮航程遍及全球各大港口。

林和义父子生意也涉及陶瓷、石材、珠宝及石化等行业,事业的成功使林和义先生成为新加坡商界德高望重、领袖群伦的人物。莆仙乡亲评价他富而不骄、慈祥和蔼、诚以待人、义以处事、为人厚道、心胸豁达。他热心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曾被选为几届莆中高平公会主席,晚年任名誉主席。在新加坡,他“不惜慷慨解囊,每次捐献,出手均极阔绰不落人后,是以极获好评,誉为社会典范。”我国改革开放后,林和义先生多次回乡探亲,看望朋友乡亲,并投资中国沈阳、福州和莆田。建起了陶瓷、石化、易拉罐、珠宝、码头等现代化企业。

林和义一家人热爱桑梓,故园情深,先后多次捐助家乡各项公益事业,其中石城至埭头公路280万元、埭头医院140万元、笏石医院50万元、莆田学院实验楼110万元、三次改建和增建石城学校200万元,使石城学校成为莆田市最漂亮的村级学校之一。该校筹集的以新加坡劳务人员为主捐献的奖教奖学基金,本息累积超过一百万元,列莆田市村级同类基金之冠。

林和义先生出身贫寒,富而思源,他深知故园家山乡亲谋生的艰难。因而从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便着手从家乡渔民中引进劳力到自己的油轮公司任职。从1984年第一批10人开始,先后从莆田市内引进劳工1260人,这批劳工人均年薪2万多元,技术工人最高可达5-6万元,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使昔日贫穷落后的石城村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各类新闻媒体长期关注的明星村庄。林和义先生曾多次对经办此事的女婿林国华语重心长地说:“我对家乡的贫穷记忆很深,石城人讨海谋生不容易,应多办几个石城人来新加坡赚吃!”

2002年,林雍高及林恩强兄弟铭记父亲的遗愿,再次回到童年的摇篮地——故乡石城,在波涛汹涌的兴化湾南岸濒临外海的地方,投入人民币2000多万元,筑起一条阻拦风浪的海堤长1183米,港池面积98.7公顷,第二年,他们把深水部分约16万平方米租给石城乡亲养殖鲍鱼。当年试养殖成功,预期经济效益很好。林雍高笑着说:“真为石城人高兴,石城人第一次改变是劳力输出,解决了温饱问题;希望这第二次大改变,养殖业能够给石城人带来财富,让石城人脱离贫穷的阴影”。他秉承乃父的意志,对石城村总支书记反复强调:“我围的这海,只租给石城人(含东店人),而不准租给别的地方的人,石城人在外工作做工的也行。这海堤就是为了石城人而筑的”。

临别之时,他交待笔者:“要好好宣传我们石城的鲍鱼,这种大连与日本杂交的皱纹盘鲍是优良品种,而我在莆田城吃到的鲍鱼,都说是南日鲍,不知原来还有更优良的石城鲍品种!”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