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东沙油纸灯笼:古法工艺 百年传承
【发布日期:2020-09-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刘爱红

  “摇曳高门又换新,红绡走马贴金银。依然对映秦时月,未照兼程赶路人。”这种用细竹丝作骨架,以纱葛或油纸蒙骨,燃烛其中,透光其外的传统灯笼,随着电灯的普及,已退出人们的起居日常,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仍辉映人间,魅力长存。

东沙村油纸灯笼,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它集绘画、书法等艺术与扎、制、编、糊等工艺于一体,应用于莆田传统民俗各个方面,代表地方民俗整体礼制规范和特殊文化内涵,极具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从天地灯、宫庙灯、照明灯到结婚灯、寿灯,每个简单的图案和色彩,或来自遥远的民间传说,或蕴涵着设计者的巧思,传递着美好的愿景。

2018年,东沙村油纸灯笼制作技艺被列入莆田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给灯笼写上姓氏  许武/

 

蔡起德介绍古式灯笼

 

 

灯笼上写着吉祥语

 

大灯

 

活灵活现的龙

 

蔡起德和家人赶制灯笼  许武/

 

+球,意“祈求”

 

+印,意“必应”

 

 

 

图之妙

68岁的蔡起德是油纸灯笼制作技艺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城厢区东海镇东沙村,甫一见面,热情的他就手拿天地灯,如数家珍,介绍起古法灯笼蕴含的巧思与古老的传说。

老蔡指着油纸灯上传承自清季的传统图案说,灯笼上的七色妙在各有寓意,蓝指蓝天,绿指绿地,黑指黑铁,白指白银,红指红铜,紫指紫砂,黄指黄金。绘画的龙有讲究,必须是正面龙,为皇帝绘的是五爪龙,为莆田人家绘的是四爪龙,为仙游人家绘的是三爪龙。画成三爪,是因为木兰溪的蛟龙成精作浪,贻害人间,被张公砍掉了一爪。绘的龙对应五行“金木水火土”,龙头下圆形“福”字代金,龙角代木,水浪指水,龙周龙鳞指火,龙肚指土。不画水浪,为的是突出龙身。龙身及太阴太阳,喻指福禄寿,传承的都是旧时风范。太阳代表“福”,绿色龙身代表“禄”,蜿蜒不断的百团图案指“寿”。

天地灯的产生有个传说。话说明朝年间,兴化府有个知府小姐芳华正茂,有只蛟龙成精化作书生戏她。小姐孕肚显怀,母亲认定是妖怪作孽,请来道士收伏它,却无济于事。随后请来梅峰寺的和尚来收伏妖怪。这日,和尚来到府衙,令收起小姐闺房内一切物品,仅留下门口挂着的一盏灯笼,静候蛟龙现身,即持剑作法。蛟龙扮作书生来到小姐闺房,一进去心中一凛,道士日日施法祭祀它都不怕,今天感觉特别怪,看来无处逃也!小姐桌上一端方砚忘收起来,蛟龙一见砚中有水,赶紧借水遁形,欲逃出去。和尚施法,将砚甩在灯笼上,蛟龙动弹不得,就附在灯上,留下形影。小姐将灯收起,安心待产。后寡居生下儿子,与父母一道抚养。18年后,儿子高中进士还乡祭祖。儿子问母亲他阿爹是谁,在哪,母亲不敢讲,叫儿子问阿公(爷爷)。阿公拿出藏了18年的灯笼,说灯笼上的龙即他老爹,随即讲述了来龙去脉。儿子说灯上龙既是阿爹,就得祭拜。朝廷赐封官职的圣旨到后,儿子当官前行祭祖仪式。于是高悬灯笼于天地间,祭起灯笼。传因朝廷春节放假时间为腊月十六至正月初二,正值上下年尾牙、头牙日。儿子休沐还家后仍悬灯祭祖。莆仙民间本就有做头牙尾牙的习俗。于是,老百姓们纷纷仿效,订制画龙的灯笼祭拜,并称灯笼为“天地灯”,说祭拜了可以生男孩,男孩长大还能中进士。

因了这个传说,古法灯笼上除了画龙,还画旗(谐音:祈)、球(谐音:求)、笔(谐音:必)、印(谐音:应),大旗、绣球、毛笔、官印,合在一起即“祈求必应”,带着吉祥而希冀的寓意。

想不到小小的天地灯仅外观就听得人入迷,真是妙处横生!

老蔡还说,应用于莆田传统民俗各个方面的油纸灯笼,不同场合制式不同、内涵各异,各有严格的礼制内容和丰富的民间传说。各样灯分别有各样的设计寓意与故事。

  

艺之巧

在莆仙方言中,“灯”“丁”同音,“竹”“德”同音,竹子做的灯笼代表“财丁兴旺”,“德泽绵长”,在莆田地区深受老百姓喜欢。这种具浓厚地域性色彩的手工艺,做工巧,寓意吉。

老蔡从9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做油纸灯笼,已熟稔掌握莆田各式古式灯笼制法,熟知工艺流程,以及制作过程的各个关键秘诀、特殊配方和火候时机,对各个灯式、各个图案、不同色彩的文化内涵了然于胸。经过不断探索,他的油纸灯笼制法自成体系。

老蔡介绍起他家这项非遗技艺制作及传承情况。

老蔡家的油纸灯笼技艺传至他手里已四代,算上他儿子和孙子,已是六代相传,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六代人一直坚守传统,按古法手工制作。

这种纯手工的莆田古式油纸灯笼制作过程繁锁,艰辛不言而喻。前期先对灯笼竹坯进行捏型修整,再在成型的灯笼上糊上烤焙纸,刷上一层面粉糊后,在晾干的的灯胚烤焙纸上描画、上色,然后写字、刷桐油,让灯笼防水又防风,且牢固、古朴、美观,最后安上灯笼座,即将小圆木片灯脚上的铁丝从灯笼的底部拉穿过顶部,加上铁丝、插蜡烛的灯台、提手的小竹棍。

讲起传承谱系,老蔡特地谈起他爷爷的创新之举。他爷爷蔡家福原从医,有学问,对父辈做的灯笼不满意,说灯胚拿来他自己做,纸裱好,字写好点,桐油呢,自己煮。煮法有十几种,他摸索一下能煮五六种。自煮的桐油不卖,以口诀方式传给下一代。

传到蔡起德,他不藏私,还以祖传口诀教人煮桐油。老蔡补充说,桐油刷过的灯笼再刷上清油,起码能多存放3年。一次市博物馆的游馆长指着馆里头老蔡制作的的灯笼问,一盏灯笼能用几年?老蔡说能用15年,说得在场的人都不信灯笼能这么耐用。老蔡说了他的诀窍,刷桐油必须用打棉店的衫线刷才行,先捻好,再滚、擦,均匀刷过。妈祖城、莆田学院都向他订购灯笼,特别耐用呢。

耐用可不是单靠这一程序,就说用材。从购买灯笼竹坯起就得特别用心,老蔡亲自骑车去笏石镇老店买,挑手式好,齐整、用材好的。如细竹用永春产的为佳。颜色材料也买好的,人家用大红,便宜的,他买贵的,朱红的。烤焙纸上文具店挑好的买。浆糊自制,用面粉、芦胶粉等,老鼠、蟑螂不来咬。灯笼座也挑好的。

材料好是前提。做成啥样则应需而作。

老蔡做的灯可以做得很小巧,如“天地灯”,写上“财丁贵发”等吉祥语。

老蔡做的灯也可以做得很大。他做过的古法灯笼最大的直径达3.14米,1.9米高,他称之为“灯母”。那是上世纪80年代,灵川镇青山村高地一宫庙重装开光,老蔡将捏型修整好的灯胚立于天井,站在天井底写大字,刷桐油。灯大,人小,笔粗,颇有点气势!

传统油纸灯笼描画的步骤尤为重要,老蔡把中国龙等神话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着色时更是将七种颜色配合得十分巧妙。小小的灯笼蕴含了丰富的内容,既体现“五行融合”等传统文化,又表达了“福禄寿”“双喜临门”“添财添丁”等美好祝愿。

老蔡还介绍道,如今仍坚持用古法制作油纸灯笼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更多简化的步骤,带来更快的制作效率、更低廉的价格。因赚钱不多,以前这一带有七八户做灯,现在只剩他一家了。祖先留下的古法技艺,还好他们传承下来了。

参观老蔡家的灯笼房,只见两层旧居或悬挂或堆放着各式各样的油纸灯笼和灯胚。有天地灯,姓灯,宫庙灯……老蔡指着楼梯口一堆椭圆形的灯胚特意介绍,这是制作照明灯的,自清代以来,东海人走船,下南洋,都用照明灯,如印尼无手电筒时,还从故乡带去这种照明灯。有两盏印着“銭中園莊餠”字样的大灯特别引人注目,老蔡说,这原是南洋那边预定的,但他们更喜欢老蔡的手写体制作,认为更显乡土特色。

因老蔡制作的灯笼美观牢固,十里八乡甚至惠安、国外南洋一带的顾客都会慕名来订购。很多地方的宫庙也会上门订购,包括湄洲岛妈祖祖庙、上英宫、上兴宫等。年关时结婚的、房屋下桩的、乔迁的,还有正月妈祖出游用的妈祖灯、菩萨灯,元宵各个宫庙都使用油纸灯笼。那时老蔡一家就特别忙碌。他们,忙碌的是灯,是希望!

习俗延续,薪火相传!一项非遗,古法工艺,百年传承,带着人间烟火气,伴随着老蔡一家一盏盏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灯笼的走村入户,进城市,下南洋,带来的是热热闹闹团团圆圆辉煌似锦的人生热望!岁月不居,逐梦不止!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