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宗建
“南夫子”林光朝像、 《林光朝像赞》陈俊卿撰
宋·朱子六十一岁 自画像
按:《朱熹事迹考》作者高令印先生认为,1974年6月在福建建瓯发现的朱熹石刻画“应该是现存朱熹‘对镜写真以自警’的早型”。
1161年暮春三月,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莆田”,作《春日》《观书有感二首》等
俞宗建著《朱熹半亩方塘考》
1161年暮春三月朱熹在福建莆田黄石谷城山西麓国清塘濯缨亭(观书亭)作《观书有感二首》
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位里程碑式的大儒,一是孔子;二是朱子。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曾提出“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泰山位于山东,武夷山在闽北,朱熹十几岁起就居住在武夷山下。蔡尚思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在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前推孔子,后推朱子。
陈来在《朱子其人其学》中云:
孔子(约公元前6世纪),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集大成式的人物。孔子之后又经过了大约1500年,到了宋代朱熹(1130~1200年),他对孔子之后的儒学又进行了总结,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所以,朱熹(朱子)可谓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上的第二个集大成式者。
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评述朱熹的学术体系“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广大”就是规模宏大,“精微”就是内容精细,“综罗百代”就是说朱子对中国历代诸子的全面综合。
其实,在朱子“综罗百代”之中,就有一位年长朱熹十六岁的先辈师儒、南宋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先生。朱熹谓公(林光朝)为后学所观仰者,曾慕名拜见求学,收获颇丰,影响深远,令其念念不忘。
林光朝其人其学
林光朝,生于1114年,卒于1178年,福建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谥文节,世称“南夫子”。
中国史书及历代名家评“南夫子”林光朝对闽中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宋史》载: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
据《宋史》卷四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二载:林光朝,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再试礼部不第,闻吴中陆子正尝从尹焞(和靖)学,因往从之游。自是专心圣贤践履之学,通《六经》,贯百氏,言动必以礼,四方来学者亡虑数百人。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然未尝著书,惟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全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孝宗隆兴元年,光朝年五十,以进士及第。
南宋名相陈俊卿作《林艾轩祠堂记》载:莆虽小垒,儒风特盛。自绍兴以来四五十年,士知洛学,而以行义修饬兴于乡里者,艾轩林先生(林光朝)实作成之也。先生学通六经,旁贯百氏,蚤游上痒,已而思亲还里,开门教授,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率数百人,其取巍科、登显仕甚众。先生之教人,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不专习词章为进取计也。
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载:自南渡后,周(莲溪)、程(二程:程颢、程颐)中歇,朱(熹)、张(栻)未起,以经行倡东南,使诸生涵咏体践,知圣贤之心不在于训诂者,自艾轩(林光朝)始。
朱熹门人陈宓《艾轩集旧序》载:林光朝学通《六经》,旁贯百氏,发而为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不事雕琢,下视骚词,为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公(林光朝)直数语雍容有余,所谓清庙朱弦,一唱而三叹者也。
一、林光朝道最高,名最盛,于时犹为先辈,在世时号称“南夫子”
林光朝约于淳熙四年(1177年)《与杨次山龟山之孙》书信云:“某(林光朝)授徒三十年。”林光朝最早在其诞生地福建莆田合浦里珠墩(今秀屿区东峤镇珠川)村之“蒲弄草堂”讲学,后又受其族叔林回年之延请,到林回年创办的黄石红泉义斋(红泉书院)、谷城山松隐岩精舍、谷城山西麓国清塘林回年所构“横塘别墅”门前观书亭(濯缨亭)等地讲道,至1163年考中进士,林光朝在家乡授徒先后达三十年。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不下数百人。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艾轩(林光朝)于时犹为先辈,号“南夫子”……
据南宋理学家林希逸在《鄱阳刊艾轩(林光朝)集序》曰:“艾轩先生道最高,名最盛,而后最微。”先生在时也号“南夫子”,于经于道,超悟独得。若此,与孔、颜旦慕之避。
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立,浙东莱吕氏(吕祖谦)、建晦庵朱氏(朱熹)、湘南轩(张栻)、江(西)象山陆氏(陆九渊)、莆田艾轩林氏(林光朝),皆以道师授并世而立名者也。艾轩(林光朝)于时犹为先辈,号“南夫子”……
《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十》《谥议》:“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不下数百人,时论翕然有‘南夫子’之号,而吾党之士识与不识,皆以艾轩尊之。”
明代莆人探花林文《红泉讲道序》:南渡后,周、程中辍,朱(熹)、张(栻)未起,学者贸贸焉,伥伥焉,无所取正,或沦于异端之归。吾族祖回年公深为之,惟以族子艾轩(林光朝),励志圣贤之学,足为学者宗。乃建义塾于水南之红泉,延艾轩为师,岁捐谷千余石,以赡学者。时四方从游者,以数百计,卓然有“南夫子”之称。其学笃意践履之实,不专于训诂之攻究,极性之微,不专于科举之文,故及门人出而仕者,皆能建勋立业,为朝之名臣。退而处者,皆知迪德蹈义,为乡之善士。东南者,翕然化之,此所以为艾轩之教也。
二、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莆田”,聆听“南夫子”林光朝讲道
莆田因郑露、林蕴、林藻、欧阳詹和大儒林光朝等历代名贤大力弘扬儒家思想和理学之风,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海滨邹鲁”之誉称。诗人朱熹以“泗水滨”誉称莆田,因莆田被誉为“海滨洙泗”。莆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荟萃,诗人故有“无边光景一时新”“万紫千红总是春”之感慨。林光朝开创中国理学史上赫赫有名的“红泉学派”,南宋著名理学家林用中(择之)、林亦之(网山)、刘夙(刘宾之)、刘朔(按:二刘分别系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祖父、叔祖父)等皆为其高足。
据明代邑人探花林文在《红泉讲道序》中载:“吾莆自郑露讲学于南湖,在唐则吾祖(林)蕴、(林)藻、欧阳詹读书于泉山。至宋,艾轩(林光朝)讲道于红泉,由是文风大振,遂有‘海滨洙泗’(海滨邹鲁)之称,其盛矣哉。”艾轩林光朝授徒讲学以来,儒风振起,洛学广传,一时莆田有“海滨洙泗”之称。
笔者在《朱熹半亩方塘考》中考证:朱熹一生过莆十多次,其中第七次时间为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暮春三月,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游学莆田,追随“南夫子”林光朝,聆听其讲道期间作《群仙书社记》《归乐堂记》《倡学祠堂题壁》《曾点》《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九首诗文。
钱穆《朱子新学案》35—36页载:《曾点》《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此数诗大体均在绍兴辛巳(1161年)春。
朱子之前困学数年,至此(1161年春)乃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三、朱熹年轻师事大儒、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
南宋理学家林希逸云:在昔隆、乾间,士之师道林立,艾轩(林光朝)于时犹为先辈,在世时号称“南夫子”。
刘克庄《艾轩集》旧序中评云:“先生(林光朝)乾、淳中大儒,国人师之”。刘克庄云:“以言语文字行世,非先生意也。先生(林光朝)乾、淳中大儒,国人师之。朱文公于当世之学间有异同,惟于先生(林光朝)加敬。于时朝野语先生不以姓氏,皆曰艾轩。”淳熙间曾为天子讲《中庸》,“玉旨嘉叹,擢置近侍”。刘克庄称其为道学渊源,为文精深简古,“学力既深,下笔简严,高处逼《檀弓》《穀梁》,平处犹与韩(愈)并驱”。
林光朝曾给朱熹传道授业解惑,并对朱熹经学思想影响巨大,令其念念不忘。
据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二,收录朱子给门人沈僴一则语录:
“这道理易晦而难明。某(朱熹)少年(年轻)过莆田,见林谦之(林光朝),方次云(方翥)说一种道理,说得精神,极好听,为之踊跃鼓动!退而思之,忘寝与食者数时。好之,念念而不忘……”。
“朱熹在莆田什么地方听林光朝、方翥讲道,为之踊跃鼓动?”“林光朝给朱熹说什么内容呢?”
据朱熹门人德辅记载,(朱熹)云:“在兴化南寺(莆田南山广化寺)见艾轩(林光朝)言‘曾点言志’一段,‘归’,自释音作‘馈’字,此是‘物各付物’(实事求是)之意。
某(朱熹)云(问):‘如何见得?’艾轩(林光朝)云:‘曾点不是要与冠者、童子真个去浴沂风雩。只是见那人有冠者、有童子、也有在那里澡浴底(的)、也有在那里乘凉底、也有在那里馈饷馌南亩底。曾点见得这意思,此谓物各付物。’艾轩(林光朝)甚秘其说,密言於先生(朱熹)也。”(钱穆《朱子新学案》第四册,收录其评“南夫子”林光朝解经云:“此条甚见风趣。艾轩亦当时学人,其解经如此,亦见当时风气。附录于此,以见朱子之功在当时,以及于后世之一斑。”)
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聆听林光朝讲道,又当面请教疑问,如一对面语,林光朝“密言于先生(朱熹)也”。朱熹有感而作七绝诗《曾点》,又为莆田南山广化寺“湖山书堂”作七绝诗《倡学祠堂题壁》。
据宋代诗人余谦一《城山三先生祠堂告艾轩(林光朝)文》载:
“我有师儒,号‘南夫子’,非国非乡,实天下士。道在太虚,书留天地。考亭(朱熹)东莱(吕祖谦),之所严事(师事)。”
南宋邑人余谦一先生曾在黄石红泉书院就读,所以言“我有师儒,号南夫子”,其又明确记载言“考亭(朱熹)和东莱(吕祖谦),曾之所严事‘南夫子’林光朝。”“严事”即“师事”: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
据俊偕汝华谋曰:先生(林光朝)尝同晦翁(朱熹)讲道(按:1160年11月下旬至1161年暮春三月,朱熹游学莆田,追随林光朝聆听其讲道)以齿则兄,以道则友。晦翁(朱熹)固道学渊源,先生(林光朝)亦道学名派,一方而名天下,称“南夫子”(林光朝)无异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