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大儒朱熹访师求学莆田“南夫子”(中)
【发布日期:2020-10-0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俞宗建

 



明代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朱继祚书古红泉              陈文宁/



1161年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莆田,追随南夫子林光朝至黄石文庙(红泉书院、古红泉)聆听其讲道。俞宗建/


 

1161年春,朱熹在莆田南山广化寺湖山书堂聆听南夫子林光朝讲曾点言志后作《曾点》诗,为湖山书堂作《倡学祠堂题壁》。吴国柱/


 

   陈俊卿(1113~1186年),字应求,号六梅,莆田玉湖(今荔城区阔口村)人。

 



 

四、朱熹多次书信南夫子林光朝问学,恳请执事(林光朝)赐教,以佐下风(朱熹)之万一,以慰后学之望

1.林光朝《复晦庵(朱熹)书》

(朱熹)前此数得(多次)来书,每祝耕老(郑耕老,林回年长女婿)有五,夫便人去,令来取书,因循如许,言之愧甚。去年过黄亭,只相隔得三二日,所欲道者,亦何数,唯耿耿。比承除书之下,此在公论,以为太迟,不知贤者出处自有时。

直道之信,善类增气,见教恭而安数语,乃是从根株上说过来。别后对此,如一对面语,但所谓与虞仲达及此一节,更记忆不上。是日说数件话,当不止此耳。

林用中闻以馆舍处之,得质正所闻,而求所未闻,甚善。复之到官,已三月。偶痰唾中有血杂出,令人忧悬也。(见林煌柏主编《艾轩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10月;林光朝著、林祖泉校注《艾轩先生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187月。)     

2.朱熹《答林谦之(林光朝)》

兹承袛召还朝,不获为问以候行李。伏奉黄亭所赐教贴,恭审执御在行神相,起居万福,感慰之至。比日伏想已逐对扬,从容启沃,必有以发明道学之要,切中当世之病者,恨未得闻。至于不次之除,非常之数,则不足为执事道也。

熹(朱熹)愚不适时,自量甚审,所愿不过力田养亲,以求寡过而已。所谓趋赴事功,自当世贤人君子事,岂熹所敢议哉。过蒙谆譬,荷爱之深,书尾丁宁尤为切至。属数日前巳申祠官之请,闻命不早,虽欲奉教而不可得矣。抑熹(朱熹)久欲有请於(林光朝)门下,而未敢以进。今辄因执事之问而一言之。

……

熹(朱熹)绵力薄材,学无所至,徒抱忧叹,末如之何。窃(朱熹)独以为非如执事之贤,素为后学所观仰者(林光朝),不能有以正而救之,故敢以为请。执事(林光朝)诚有意焉?则熹虽不敏,且将勉策驽顿以佐下风(朱熹)之万一,不识执事亦许之否乎?谨此布闻,因谢先辱。余(朱熹)惟为道自重,以慰后学(朱熹)之望。上状不宣(详见《朱熹集》卷三十八,1725页)。

五、朱熹谓南夫子林光朝公为后学之所观仰者  

(一)东南三贤(朱熹、吕祖谦、张栻)加敬林光朝

据《艾轩集》(谥议)载:朱文公(朱熹)谓公(林光朝)为后学之所观仰。

1.朱文公(朱熹)作《笃行赵君彦远墓碣》云:

汝愚(赵忠定)从属籍,魁多士,国朝故事所未有。人为公喜,而公处之如平时,及汝愚入馆,适与莆田林光朝谦之同舍,然后喜可知也。忠定赵公(赵汝愚)记《先公行实》云:汝愚登第时,先公无喜色。后与兴化人林光朝相继入馆,公闻之喜甚。

2.东莱(吕祖谦)帖云:

艾轩(林光朝)与张钦夫(张栻)所居连墙,日夕讲论,殊以自幸。东莱(吕祖谦)又曰:平生保任此老(林光朝)不负谥文节也。

3.南轩(张栻)帖云:

伯恭(吕祖谦)邻墙,无日不相见,谦之(林光朝)所居,亦隔一桥耳。又云:此间谦之时得往来,盖相去数步。

(二)著名诗人杨万里、刘克庄、南宋名相陈俊卿及南宋名贤陈宓加敬林光朝诗文

林光朝不但是位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其代表作《城山国清塘》。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著名爱国诗人,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褒合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一生作诗近万首,其中流传下来的有9300多首。陆游却对同时期的另外一人佩服之至,觉得自己不如他,这个人就是杨万里。南宋诗人流传于世作品最多的就是杨万里和陆游,然而陆游对于杨万里却是佩服不已。他曾说诚斋(杨万里)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不仅陆游自己觉得不如他,天下人也都是这么评论的。

陆游言余诗不如万里是公论,但杨万里作诗自己觉得屡困之,犯老毛病,屡与谦之(林光朝)云,谦之了了数言,万里豁然开朗。

杨万里作诗屡困之,谦之了了数言,万里豁然开朗。此与朱熹困学时胜日寻芳泗水滨拜见林谦之(林光朝)后无边光景一时新豁然开朗的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证据如下:

1.杨万里《荆溪集》序原文摘录:

予(杨万里)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学之愈力,作之愈寡。

尝(杨万里)与林谦之(林光朝)屡叹之,谦之云:择之之精,得之之艰,又欲作之,之不寡乎?

[译文:我曾经与林谦之在一起多次为之感叹,林谦之说:从众多流派中选择某一家或几家做学习对象,又单单学习所选对象特别擅长的一体来学习模仿,要从中有所收获是很难的,想要创作的诗歌不少,可以吗?]

予(杨万里)喟曰:诗人盖异病而同源也,独予乎哉!”[译文:我(杨万里)长叹道:诗人大概缺点(不足)不同但根源却是一样的,难道只有我是这样吗!”]

所以,杨万里云:时(南宋)诗人,有林谦之(林光朝)、范成大、陆游。

杨万里对林光朝为人为文的敬仰崇拜自其《送林谦之司业出为桂路提刑》亦可佐证:

雨眠起宵坐,搔首偶不欣。孤念元无感,怀我同社人。昨日林先生(林光朝),抱经出成均。初闻为渠喜,忽悟谁我亲。缅然记宿昔,夜款水际门。微月耿秋寂,幽蛩慨凉新。论诗煮豆粥,粥熟天已晨。先生(林光朝)补天手,万象焉能春?若非千载仰,却要今世珍。圣门旧传业,不在先生身。雪前何有松?毁中谅非珉。论思尺有咫,决去曾逡巡。谁言我无耳?老矣未有闻。先生又舍我,离别尚足云。桂山玉笋立,桂水罗带纹。得句能寄似,不须持岭云。

2.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刘克庄评林光朝为学为文:

(林光朝)高处逼《檀弓》《谷梁》,平处尤与韩(愈)并驱,评价甚高。

刘克庄在《艾轩集旧序》评曰:于时朝野语先生(林光朝)不以姓氏,皆曰艾轩(林光朝)。晚为中书舍人,中批某人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先生封还曰:轻台谏、羞科目矣!天子知先生决不奉昭(译文:林光朝非常愕然,说:这样做是轻视台谏,让科举蒙羞啊。立刻封还了诏命。皇帝察觉林光朝决不会接受诏命。)改授工部侍郎(按:相当于今副部级),不拜而去。其学问名节如此,以言语文字行世,非先生意也。然先生学力既深,下笔简严,高处逼《檀弓》《谷梁》,平处尤与韩(愈)并驱。在时片简只字,人已贵重。今其存者,如峋嵝之碑,岐阳之鼓矣。

3.·太师魏国公陈俊卿拜撰《林光朝像赞》:

性迪中和,躬履仁义,学如仲舒,文如贾谊,为乡先生,名重海内,门人著录,何止千计,安贫守道,白首不二,年且半百,才得一第,一时宠涣,耸动中外,旋即梓里,进退出处,可以无愧,四纪故人,心期默契,屋有诗书,家无储峙,文章传世,清白遗子,不朽者存,可无憾矣。

4.朱熹门人陈宓《处士林公(林师古,林回年曾孙)墓志铭》

初,艾轩林先生(林光朝)以文章道德领袖莆田,学者四方来从,不远数千里。作文必有法,事亲必孝,事君必忠,居官必廉,奉己必约,衣冠动趋必合乎礼,济济然,穆穆然,里社相遇,肃敬端重,行路人知其为艾轩先生徒也。君幼闻父训,不教以能,故事亲从兄,睦宗敬友,有名儒风,化其然也……    

六、南夫子林光朝为官为学、学问气节影响朱熹

南夫子林光朝给宋孝宗皇帝讲《中庸》,朱熹奉诏给宋宁宗皇帝讲《大学》。两位国之大儒,皆为皇帝器重而命讲儒家治国之道,皆因学问气节,清正不阿,不顾个人名利地位,敢于当面进谏皇上,而终得罪而被贬职落寂,但两位大儒为国为民,面对皇上敢于直谏,令人敬佩,名重四海。

1.淳熙四年(1177年)二月乙亥,公(林光朝)为祭酒,(宋孝宗)车驾幸学,命讲《中庸》,公谓: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乃中庸。宋孝宗嘉叹,以为(林光朝)此说深得圣人之旨,盖先儒所未及。  

《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十遗事: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二十五日甲子,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廓然之命自中出,中书舍人林谦之(林光朝)疑之,不肯书黄。二十七日寅,谦之改权工部侍郎,谦之力求去。六月三日辛未,除集英殿修撰,知婺州,谦之老儒,素有士望,及在后省,久未有建明。

吕伯恭(吕祖谦)私惜之,谓所知曰:未知此老(林光朝)若何收杀。及时缴廓然除命,士论始服之。又云:沈子寿缴章,乃谦之(林光朝)第一,义折其萌芽,亦不为无益也。又云:林谦之以缴新端除目,迁工侍(工部侍郎),次第须决去就,此举过江后未有也。平昔保任此老,果不负所期。

2.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除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奏事。第一札要宋宁宗正心诚意,第二札要宋宁宗读经穷理,第三、四、五札论潭州善后事宜。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内批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未完待续)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