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凌明信
李伟强/摄
山高林密,峡高谷深。几座福建常见的山地丘陵,像是从高大山脉之巅跌落下来的巨石,恰到好处而又温情脉脉地贴在山谷中或半山腰间,造成了高低错落的起伏翠岗。山上佳木葱郁,高处云雾缭绕;而山丘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间,是一垄垄碧绿的茶树,顺着山势,或直或弯,或长或短,像是一条条飘逸的“绿色等高线”。
这是仙游西乡平原上金溪村的“屋脊”,位于戴云山东侧山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龙华镇,若干年前曾经是仙游家喻户晓的甘蔗基地,而在更久以前的明朝,龙华的薏米是朝廷的贡品。如今,龙华又凭借茶叶发力:这个镇实施两个省级战略品牌,巩固发展茶叶、薏米二大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企业,助力乡村振兴。茶叶产业已经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龙华打造出莆田市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常年的高山云雾缭绕契合了茶叶的耐阴习性;日常的短波光照促进了茶叶芳香物质的合成;高山的昼夜温差,减缓了茶叶生长,促进了茶叶内的氨基酸、茶多酚、维生素等有机质成分的积累和存储;高山土壤富含的各种微量元素,为茶叶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从而保证了纯天然茶的原料来源。
“茶动力”带动乡村振兴
徜徉于漫山遍野的茶园间,时光仿佛在此停下了脚步。伫立在金溪村茶园上俯瞰,山脚下,是难得的一片平地,一栋栋楼房矗立于蓝天白云下,构成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的村落,如世外桃源般安宁,端庄淑雅,却似乎藏在深闺无人知。这个叫松柏洋的自然村,全部姓黄,祖上是从泉州南安迁移来的,村民以种植茶叶为主。满村茶香满山碧,这个至今还讲着闽南话的“闽南村”,他们秉承着闽南“爱拼才会赢”的精气神,用勤劳智慧反哺滋养自己的土地!
绿满林区山滴翠,春回茶场路飘香。而在昔日,松柏洋这个偏僻的山村,满眼是泥泞不堪的黄土路,遇上下雨天,山路村道水坑处处,让人无法落脚,是典型的“耕作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致富难”的地区。
最能体现金溪村发生华丽转身、精彩蝶变的,是松柏洋附近的福建省金溪茶业有限公司,它是金溪茶业的标杆。公司的总经理黄世统,是松柏洋人,也能讲一口流利的闽南话。
“金溪茶业创建于1985年。我在公司30多年了,一路见证了金溪茶业的成长历程:从一家设备简陋的村办小厂,到如今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从家家户户小作坊制茶,到现在的链条式发展。”黄世统介绍,公司拥有有机茶园130多公顷,无公害茶园2000公顷,其中自有基地茶园600多公顷,与周边农户合作茶园1500多公顷,年产量3500多吨,产量占了仙游县的半壁江山。我们的公司还是福建省乌龙茶出口欧盟的最大生产基地。公司获得国家标准委授予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农业部授予无公害产品证书,而茶产品也获评福建名牌产品等。
为了做大做强当地茶经济,公司走上“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发展路子,通过“发苗子、抓培训、保底收”等形式,将农民和公司连成一体,为茶农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服务,把茶叶加工厂建到村头,做到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
“我们手里一捧捧油亮的茶芽,让乡亲们走向富裕!今年疫情期间,很多农产品滞销,卖不动,但是我们金溪这一带种植茶叶,有了公司的这‘四个统一’,帮忙我们解决了卖茶难的大难题。种植茶叶这一项,每户每年有3万元的收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前荒废的山地,成了一座座可以增值的香饽饽的‘绿色银行’,现在我们端上生态的饭碗,住进宽敞明亮的小洋楼!”村民们说。
金溪茶业的经营模式,对于公司本身,对于农民增收,已经取得了实效:公司已建立自有无公害茶叶基地660多公顷,培育种植的乌龙茶品种有铁观音、水仙、黄金桂、毛蟹、本山等20多个。带动周边地区茶农4037户、种茶面积5600多公顷,从事茶业生产1.2万人,年产值3.18亿元!更重要的是,公司把公益事业视为履行社会责任的归宿点,积极倡导“爱心文化”,通过开展精准扶贫、捐资助学、植树造林等多项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回馈社会。
“我们公司党支部结合企业实际,与所在村金溪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走出一条村企共同发展的新路子。村党支部发挥引导村民关心、支持、参与企业发展;公司党支部发挥企业资金、技术、信息等优势,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将村民和公司结成一体,为茶农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服务。”黄世统说,与此同时,为构建党员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公司党支部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主题实践活动,实行“党员挂牌”亮身份、“量身定做”定承诺、“督导评议”促实效。没亮身份前,公司里面哪个是党员都分不清,现在党员抢着干事,走在前头!
积极投身“茶产业”发展,以党建为引领努力探索“茶之道”,为助推脱贫攻坚注入“茶元素”,为实现乡村振兴增添“茶动力”。一条茶产业链直接带动如此众多的农民创收创业,环境美了,产业旺了,生活富裕了,当年的“山旮旯”蝶变成今日“绿富美”。一片生态茶,铺就致富路,这是做大做强企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也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让曾经寂寞的山村步入了绿色发展的轨道!
抱团发展让茶香满园
现代农业呼唤规模效应。只有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水平,才能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中国的茶文化上,祖籍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的北宋名臣蔡襄,他所著的《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最有影响的论茶专著,不但对福建茶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茶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17年6月,在黄世统等人的推动下,仙游县蔡襄茶文化研究会在松柏洋成立,这是一个集茶事研究、文化传播、品牌创造、行业交流、培训服务为一体的茶文化综合平台。协会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推进兴茶富民强县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目标,通过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弘扬蔡襄茶文化,发挥仙游茶叶资源优势,打造仙游茶叶新品牌,推动仙游茶产业发展,推进农民增收增富。
3年来,这个协会依托福建省金溪茶业有限公司,建立茶叶研究基地约6.67公顷、茶叶苗圃基地约0.33公顷,建有一条名优茶生产加工线。“有机茶开发团队荣誉称号”,这是科技部对福建省金溪茶业有限公司致力团队协作的最好肯定。
按下组团快捷键,抱团发展产业旺!在科普协会组织下,协会成员互相学习、借鉴,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产业规范、健康、有序发展。抱团发展让茶香满园,仅2018年一年,金溪茶园就带动示范农户758户,平均每户增收2.2万元,现代农业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同时,科普协会还抱团组织会员单位走出国门,把蔡襄茶文化带到海外,让海外乡亲感受到来自家乡香醇之味。
“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经营模式的与时俱进。”作为莆田市政协委员,黄世统在多个场合强调这种发展理念。
好山好水出生态好茶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长期以来,黄世统坚持把质量视为企业第一生命线,努力从多个方面打造金溪茶业品牌。创业伊始,就把保护、传承、发展茶产业和推广茶文化作为自觉的追求和使命。通过与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的产、学、研密切协作,壮大科研力量,加大了科技含量。并进行数字化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洁净化、标准化、规模化和现代化,为确保品牌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黄世统介绍,种植有机生态茶对生态环境要求非常严格,作为仙游茶叶生产地代表的金溪村,处于木兰溪上游支流龙华溪畔,其良好的水环境正是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以“仙溪牌”乌龙茶为例,从2015年起至今,在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的支持与带动下,金溪茶业乘着“一带一路 闽茶海丝行”的热潮,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短短数载的时间,仙游生产的品质好茶便横跨五洲,展现在几十个国家的人民的面前。近年来,仙游县委、县政府以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统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金溪村茶叶种植园地势开阔、集中成片,再加上木兰溪的好水质,茶叶产量、品质逐年提高,金溪茶业成为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出口、科研及茶文化推广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产品销往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等55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获得上海世博会金奖、美国世界茶博会金奖、米兰世博会金奖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融合,茶农的钱袋子越来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