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宗建
文公先生遗像,引自《兴泉朱氏族谱》 朱玉龙提供
莆田木兰陂木兰溪舟因“昨夜江边春水生”,故现“此日中流自在行”景观 俞宗建/摄
朱熹游学莆田行踪图 俞瑞英/绘
七、林光朝为人为学影响朱熹
朱文公(朱熹)谓公(林光朝)为后学之所观仰,叶水心(叶适)谓公(林光朝)为时人之所推尊著庭。刘宾之则曰:“艾轩,吾师也。”故相陈正献公则曰“艾轩,吾友也。”其为人所尊敬如此。公为祭酒,车驾幸学,命讲《中庸》,公(林光朝)谓:“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乃中庸。”孝宗嘉叹:以为(林光朝)此说深得圣人之旨。盖先儒所未及。天下之士,固莫不知有林公(林光朝)之文矣,及退而考其平生出处大节,则有卓然大可观者。……
1.《艾轩先生文集》卷之十《谥议》,议曰:国家自过江来,丰芑菁莪之泽,浃于人也深,虽中更嫚秦挫揠,而封培之久,根苗未尽。逮至隆、乾之间,文章之士复振而起。如玉山汪公、遂初尤公、梅溪王公、于湖张公、巽岩李公、兼山黄公、东莱吕公、诚斋杨公、后溪刘公,殆不可胜数。后来继路学问如朱(熹)、张(栻)二子,词章如周、洪诸贤,并生错出,亦非一人。然尝论之,此八九公虽出处不同,用舍各异,然皆挺然自立,不肯少贬以求合。所以光明俊伟,著于时而垂于后者。非以其文也,以其节也。盖文不高则不传,文高矣而节不能与文俱高,则虽传而不久。故有文者必有节,有节者不必有文,君子惟其节之为贵也。故工部侍郎林公光朝于八九公者,皆其辈流也,其真所谓有是文有是节者乎?
公(林光朝)学通《六经》,旁贯百氏,发而为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不事雕镌,下视骚词,为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公直数语雍容有余,所谓清庙朱弦,一唱而三叹者也。平生未尝著书,惟于《易》《书》《诗》《礼》精通默识,间为章句,口授学者,使之心通理解。尝曰:“道之全体,存乎太虚,《六经》既发明之,后世注解,固已支离,若复增加,道愈远矣。”四方之士,抠衣从学者,岁不下数百人,时论翕然有“南夫子”之号,而吾党之士识与不识,皆以艾轩尊之。
谨按:道德博闻曰文,能固所守曰节。公之学问,溢为词章,固已不可掩,而高风特操,表表在人,尤非时贤所敢望以及者。呜呼!以如是之节,有如是之文,此公所以特立于孝宗之朝,而无愧于一时诸贤之盛欤!请谥公为“文节”。谥议。
2.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莆籍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代父(刘弥正)撰《侍讲朱公覆谥议》文,为大儒朱熹拟定谥号“文”。
据詹淑海撰《刘克庄评传》载:“《宋史》第三十九卷《宁宗本纪三》,宁宗皇帝于嘉定元年(1208年)以朱熹所倡导的理学‘有德于朝’拟给朱熹特赐谥号,令太常寺拟定。当时太常寺呈报‘文忠’两个字。
刘克庄认为朱熹在朝的时间不长,太常寺拟定的覆谥‘文忠’并不符合朱子生前的行为实际。因此,刘克庄为其时任吏部员外郎兼考功右司的父亲刘弥正代似了《侍讲朱公覆谥议》,建议以韩愈的谥号‘文’给朱熹定谥号。宁宗皇帝最终采纳了刘克庄的意见,于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十二月赐朱熹谥号曰‘文’,世称朱熹为‘朱文公’。刘克庄也因此一举成名,功不可没。”
林光朝谥“文节”,世称“南夫子”,而朱熹谥“文”,世称“朱子”“朱文公”。
八、朱熹加敬“南夫子”无异词、无贬词,林光朝之学,别为源流
历代名家诗文皆载朱熹加敬林光朝。文公(朱熹)于当世之学,间有异同,惟于先生(林光朝)加敬;先生(林光朝)长晦翁(朱熹)一十六岁,晦翁商略理道,独先生意合,嘉其精细,退若有得,请质时见于书;晦翁于艾轩无贬词。晦翁固道学渊源,先生(林光朝)亦道学名派,一方而名,天下称“南夫子”无异词。事实证据:
1.据刘克庄《艾轩集旧序》评曰:“以言语文字行世,非先生(林光朝)意也,先生乾、淳中大儒,国人师之。”朱文公(朱熹)于当世之学,间有异同。惟于先生(林光朝)加敬。
2.林光朝卒后,牟子才撰《谥议》,马天骥撰《覆谥议》曰:“朱文公于当世之学,间有异同,独于公(林光朝)尤加敬,谓公实为后学之所观仰,声名赫如也。”
3.《艾轩学案序录》载:艾轩之学,别为源流。
晦翁(朱熹)于艾轩(林光朝)无贬词。
祖望谨案:和靖高弟,如吕、如王、如祁,皆无门人可见。盐官陆氏(陆子正)独能传之艾轩(林光朝),于是红泉、双井之间,学派兴焉。然愚读艾轩之书,似兼有得于王信伯,盖陆氏亦当从信伯游也。且艾轩则否,故晦翁(朱熹)于艾轩(林光朝)无贬词。终宋之世,艾轩之学,别为源流。述“艾轩学案”。
4.据明代刑部尚书林俊《艾轩文选序》曰:吾家艾轩(林光朝)崛起南服,专志圣贤于时遗儒陆子正、施廷先尝学和靖。龟山先生特从指授,以上绍伊洛之传,穷博而会之,要绝意著述。……年五十始奏名,二十四转而至中舍,平茶寇,讲《中庸》,一再为孝宗褒奖。坐封还词头,改工部侍郎。……
先生(林光朝)长晦翁(朱熹)一十六岁,晦翁商略理道,独先生(林光朝)意合,嘉其精细,退若有得,辩析时见。于《书》,兑译南轩(张栻);于《易》,间有所异,为晦翁(朱熹)独与其缴驳新端也。
九、朱熹为林光朝祠堂题额、南宋名相陈俊卿作《艾轩祠堂记》、赵汝愚书《艾轩祠堂记》全文
1.淳熙五年(1178年)五月初六日,林光朝卒,谥“文节”。墓在莆田府城西南接官亭(今筱塘万隆古玩城附近),南宋名相、文学家周必大撰《朝散郎充集英殿修撰林公光朝神道碑》。墓之西有“艾轩祠”,南宋名相陈俊卿为其作《艾轩祠堂记》,南宋右相赵汝愚(赵忠定)书《艾轩祠堂记》,宣教郎直徽猷阁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为林光朝祠堂题额。
2.林光朝卒后,南宋周必大、陈俊卿、赵汝愚三位丞相分别为其撰神道碑、作祠堂记、书祠堂记全文,历史上实属凡见。刘克庄评林光朝乃“乾、淳大儒,国人师之”,众人尊艾轩,由此可见一斑。
3.林光朝为“莆田四贤”之一,学问气节,垂范后人,名重四海。其与北宋名贤蔡襄、南宋名相陈俊卿、南宋名相龚茂良并称为“莆田四贤”。
十、《朱子语类》收录朱子与门人讲道 引用林光朝语录
朱熹在莆听林艾轩(林光朝)讲道后,多次与弟子提到林艾轩语录,收录在《朱子语类》卷十二、卷四十一、卷六十六、卷七十九、卷一百O三、卷一百三十二和卷一百三十九等。
据南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八册,卷第一百三十二云:
《论林艾轩作文解经》曰:“林成季井伯为艾轩作墓铭,讳艾轩著书。但云幸学,讲《中庸九义》及某篇,是艾轩所著。此是有形讳不得底。”
1.(朱熹)尝见九经口义,先说一段冒子,全与所讲不干涉。其说是言:“‘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人看时,都理会不得。”
某(朱熹)却曾见他口说来,乃是说道:“‘巍巍乎者,世上有恁地大底事,惟天有之,惟尧则之。’下面又说个巍巍乎者,言此大事,只是天与尧有之,舜、禹都不与此。‘盖是取奉光尧,不知却推倒舜、禹。’”
2.《朱子语类》卷一百O三:“林艾轩(林光朝)在行在,一日访南轩(张栻),(林光朝)曰:《程先生语录》,某(林光朝)却看得;《易》传,看不得。南轩曰:何故?林(林光朝)曰:易有象数,伊川皆不言,何也?
南轩曰:孔子说易不然。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如以象言,则公是甚?射是甚?隼是甚?高墉是甚?圣人止曰:‘隼者,禽也,弓失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
3.横渠(张载)云:“置心平易,始知诗。”然横渠解诗,多不平易。程子说胡安定解九四作太子事云:“若一爻作一事,只做得三百八十四事。此真看《易》之法。然《易传》中亦有偏解作事者。”
林艾轩(林光朝)尝云:“伊川解经,有说得未的当处。此文义间事,安能一一皆是?若大头项,则伊川底却是。”此善观伊川者。陆子静(陆九渊)看得二程低,此恐子静看其说未透耳。譬如一块精金,却道不是金,非金之不好,盖是不识金也。
《诗》之意不一,求其切于大体者,惟“思无邪”足以当之,非是谓作者皆无邪心也。为此说者,乃主张《小序》之过。《诗》三百篇,大抵好事足以观,恶事足以戒,如《春秋》中好事至少,恶事至多。此等《诗》,郑渔仲(郑樵)十得其七八,如《将仲子》诗只是淫奔,艾轩亦见得。
4.《朱子语类》卷六十六·易二:“(朱熹)尝见艾轩(林光朝)与南轩(张栻)争,而南轩不然其说,南轩亦不晓。(朱熹门人节记录)”
十一、朱熹访师求学林光朝后在莆田作九首诗文
林光朝在世时号称“南夫子”,道最高,名最盛,“当时(1160年十一月下旬至1161年暮春三月)紫阳(朱熹)闻风至(莆田)”“说明文公(朱熹)踊跃来(莆田游学)”,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访师求学,追随“南夫子”林光朝问学近半年时间,朱熹在莆田游学期间有感而作《曾点》《春日》和《观书有感二首》等九首诗文。
林光朝对朱熹的经学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朱熹所学所感所作诗文,被后人误读误解:把“泗水滨”望文生义臆想解释为“山东泗水县”;把1161年春,“南夫子”林光朝对朱熹的谆谆教诲解释为孔子或李侗之功。朱熹游学莆田所作诗文反映其此时思想涌动、转折和提升,实乃受“南夫子”林光朝亲炙面授,系在莆田作《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诗”。
朱熹游学莆田期间,其在黄石谷城山西麓国清塘濯缨亭(观书亭)聆听“南夫子”讲道,朱熹观书有感作《观书有感二首》之“半亩方塘(濯缨池)诗”中的“半亩方塘”,系在莆田游学地。
之前,一些地方文史工作者错误臆测“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祖籍地婺源、诞生地三明尤溪、成长地武夷山五夫里、居住地南平建阳、交游地浙江淳安和新昌等。抑或某些学人武断言朱子笔下的“半亩方塘”是虚指,不存在。被如此曲解,且振振有词,此现象令学界学人困惑已久,读者茫然。
其实,朱子《观书有感二首》中的“半亩方塘”“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指国清塘濯缨池(半亩方塘)的源头活水,其来自上游木兰溪,始自莆田木兰陂南渠源头廻澜桥之木兰溪水。
朱子“况复澜回木兰陂”,所游所见黄石国清塘濯缨池(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来”自木兰溪(按:“源头活水来”自木兰溪系实景描写,后人把“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句中的“源头活水来”五个字,缩为“源头活水”四个字的成语,解释其哲理诗的深层意蕴,这是另一层含义,但不能以此否定其既是一首有真实景象描写的景物诗,又是一首意蕴深远的哲理诗)。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之二,诗人描写在木兰溪当日所见“溪舟自行”,也是因为“昨夜江边春水生”,木兰溪的“源头活水来”的缘故。昨夜木兰陂木兰溪春潮水生,诗人也是在言“源头活水来”。所以呈现诗人眼前的“艨艟巨舰一毛轻”“此日中流自在行”系真实景象描写。
林光朝高深的学问和生动讲学对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演变、转折和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南夫子”林光朝开创红泉学派,红泉学派作为当时理学名派,影响巨大,意义深远。“南夫子”林光朝为宋代中国理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学界应该抛开门户之见,给予“南夫子”林光朝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和公允的正确评价。不忘“南夫子”林光朝对东南理学的教育之功和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林光朝工文,著有《艾轩集》九卷,奏札二十卷等书。其外孙方之泰编《艾轩集》二十卷,刘克庄为之作序,刻于鄱阳。至明代刊本佚,仅存抄本。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郑岳选刊为九卷、附录一卷,今存正德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