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推动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四)
【发布日期:2020-10-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产业兴,则城市兴。一座城市的兴旺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产业的发展则要依靠从事产业活动的人才来支撑。在专题协商会上,参与课题组的政协委员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数量非常可观,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时报记者 郑育俊  

 

施清芳:高质量办好职业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中高考生中,除了考上本科外,最终将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就读。目前,我市职业院校学位数还满足不了职业教育的需求。”市政协常委、城厢区政府副区长、民盟莆田市委会副主委施清芳说,“作为离就业最近最直接的职业教育,面对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如何高质量衔接并将其办好将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职业教育要创新办学模式,优化专业设置,补齐师资短板,建设实训基地,弘扬工匠精神。”

“要鼓励和引导大型企业、行业组织举办职业院校,支持和引进有品牌和影响力的外地教育集团入驻莆田办职教。这既能缓解公办投入不足压力,又能增加学位供给。”施清芳认为,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参与度不高,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支持的保障政策,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为保证政策支持不流于形式,建议市人大制定出台地方性的职业教育法规,为职教发展保驾护航。”

“要压缩一批供过于求的专业、淘汰一批老化落伍的专业、整合一批同质关联的专业,只有走差异化专业设置路子,形成自己特色的优势品牌专业,我市的职业教育才有生机活力。”施清芳说,专业设置一定要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和下一步的产业规划布局,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前瞻性地设置一些与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5G、互联网、区块链等相关联的专业。在专业设置中,对能增设化工新材料、机械制造、鞋服、工艺美术、医药健康等我市紧缺人才专业的职业院校,建议通过工信、教育、发改等部门给予认定后,由市县区两级财政给予每个专业开办费专项补助。

当前,我市职业院校中的师资来源,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中小学教师中相关学科的富余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则更少。“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通过探索建立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制度、职教特色的资格准入制度及规范化的兼职教师引入制度,来破解职教学校缺乏专业教师的问题。”施清芳建议,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充实保证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一是人社、编办部门创新理念,通过公开招聘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充实到职业院校师资队伍;二是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根据学校专业开设的需要,向品牌企业或高校直接外聘相关的专业教师,做到“拿来就用”。

施清芳认为,“校企一体、产教融合、以教促产、以产养教”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实训基地势在必行。他建议,针对我市经济发展需求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鼓励职业院校本身建设若干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点鼓励龙头企业创办实训基地,支持校企共建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政府对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予以一定比例投资额补助。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新型技能人才。要鼓励院校开展宣传,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弘扬‘大国工匠’精髓。”施清芳提出,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努力,打造行业领域的工匠文化,学习德国、瑞士等国家培养“工匠精神”的做法,在重塑“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加大宣讲,共同营造一个“全民尊重、重视、关爱”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陈祖芬:更好地融合校企文化

 

“当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在师资、硬件、教育实践等合作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在软性文化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市政协委员、莆田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陈祖芬教授着重谈了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问题。

陈祖芬认为,企业文化在校园内的展示应当更侧重于企业精神层面,不要把校内讲座开成某些企业的推介会,把校园内由企业冠名的“文化墙”变成企业内置于学校的长期广告。建议多在校园里办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的活动。比如,学校可以把仅仅展示企业产品的文化墙换成展示一线工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生产出优质产品的流程图,企业进校园的活动中多让学生与一线的优秀工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工作,知晓他们的努力,体会他们的辛苦,更感知他们的自豪与骄傲。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教书育人,鼓励学生弘扬个性,开拓进取。健康的企业文化核心应该是质量第一,强调创新共赢。”陈祖芬说,在校园内宣传企业文化,要避免企业文化被简单地理解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校园文化中的“育人”价值观应该在与单一的“逐利”价值观的搏弈中胜出,需要求同存异,企业文化中的“效率优先”“利益至上”在校园内传播时应当是建立“公平合法”基础上的。

学习企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的途径可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请进来,也可以走出去。“要请优秀的、有情怀的企业家进校园讲讲创业故事,或让学生走到企业去看,去做,去体会企业精益求精、质量优先的文化。”陈祖芬说,要让学生听到看到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明白未来要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职业,更是美好的事业。

 

李月萍: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起着主导的作用。抓好教育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市政协委员、市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站长、高级教师李月萍认为,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慢、基础差、底子薄,与职业教育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师资力量不强是个硬伤,随着我市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师资力量不足将更加突出。

如何破解职业教育师资不足难题?李月萍提出要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重从体制机制、制度规范、基地建设等入手。

“要构建灵活高效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探索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师资培养办法,加大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和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李月萍说,莆田的工艺美术、鞋革服装等产业富有特色,竞争力强,可以充分挖掘这些行业中优秀的人才,聘请他们充实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行业中的优秀人才受聘的不多,建议充分调动这些优质资源,为莆田职教添砖加瓦。”

李月萍建议,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由政府出台相关制度,规范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考核准则、待遇条件及激励措施,设置准入条件,建立双师型教师专家库,由政府给予一定荣誉,统一颁发聘书,有条件的可以设立定点工作室,由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作为职业院校的实践基地。专家库既可以吸纳企业骨干人员、艺术家个人,也可以引导职业院校普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队伍靠近,探索企业技术骨干、艺术家个人与学校教师双向互动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进入双师型专家库的企业技术骨干、艺术家个人可以到学校兼职,可以将自己的企业、工作室建设成为院校服务的基地,进入双师型专家库的普通教师也可以带着一些课题、任务进入企业、工作室等实践基地参加锻炼,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管理中去,由此来促进双师型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从而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能力的提升。对进入专家库的教师进行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强制退出,同时不断吸纳优秀人才补充,形成良性循环。

目前,国内上海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训基地,各高职院校每年定期派出相关专业教师参加实训基地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实训基地、高职委和高校联合进行考核。还有江苏的南京、苏州,江西南昌都是职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地区,我们都可以加以借鉴、学习、利用他们现有的资源,选送优秀教师前往学习进修。李月萍建议,要制定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提高计划,建立高等院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和轮训制度,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通过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协商合作,共建技能培训基地。此外,在引进职教人才、教师招聘和职称评聘等方面,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和服务。

 

俞聪妹:讲述职业教育好故事

 

“目前职业教育吸引力还不够强,关键在于质量问题。”市政协委员、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俞聪妹说,近年来莆田职业教育整体向好,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可以在协同、研究、赋能上继续讲好精准施策、大国工匠、学校治理、校企合作等故事,“职业教育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要以质为本,通过大治理(政府)+小治理(学校)健全职业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有效引导我市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俞聪妹建议,政府要做好要素保障,高起点加快构建莆田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组建莆田市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及职业教育学术指导委员会,以研究求突破、以专业提质量;摸清我市职业教育现状,研究制定莆田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强产业、兴城市”的职业教育的莆田方案;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加强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分析,充分发挥数据平台在质量监控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监测评估与督导制度,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建立动态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检测体系,实施职业教育评价的公开制度、问责制度,营造完善公平的升学与就业制度;要落细项目,增加并优化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布局调整,扩大办学规模。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培养能力为重的人才具体表现形式,又是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最好切入点。”俞聪妹建议,要建立莆田技术技能大师库,讲好大国工匠故事,营造尊重技术的社会文化。与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协同,让更多的职教人、各行业的能工巧匠走进中学,讲述大国工匠故事,展示大国工匠的姿态;创新社会实践环节,通过“走进企业、走进企业家、走进工作现场”等活动,提高社会认同感,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俞聪妹认为,办学跟着市场走,专业围着产业转。要遵循“职业化、大众化、多元化、特色化、本土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持续深入跟踪各行业、职业人才需求数据的专业化研究平台,在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基于实证、数据说话,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更为精准对接与融合。学校要把职业学校标准建设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深度开发以职业能力清单和学习水平为核心内容的专业教学标准,为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为教学质量整体提升与监测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鲜明地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推动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俞聪妹建议,在制度设计上,要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在具体操作上,学校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通过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推动校企合作,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校企合作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为企业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引入真实企业模式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突出职业技术训练,精准培养企业急需的实践、应用型人才,确保学生的就业渠道,实现校企共赢。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