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松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会记得,坊巷路曾有一所全县创办最早的幼儿园(即荔城区一幼前身),当地居民习惯称之为“坊巷幼稚园”。在这所花园般的幼儿园里,曾经有过我的幼年欢乐时光,给我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
记忆中的幼稚园很美丽,踏上台阶,跨进古香古色的大门,一条红砖铺设的小道便出现在眼前,小路大约两米多宽,两旁栽种修剪整齐的灌木。路边右侧是小操场,左侧是种有花木的小花园,里面长着一棵不知名的大树,碧绿的树冠上开满了淡黄色的小花,风轻轻吹过,一片片带有钩状的小花瓣就会如雪花般飘下,爱打扮的小女生喜欢把花瓣挂在耳边当耳环,玲珑剔透,美丽至极。靠近大树一侧还长着两棵枝节苍劲的小松树,不时掉下一两个小松球,吸引小男生争先捡拾。春有花香,夏听蝉鸣,我的母园就是一座美丽的花园。
幼稚园大门右侧是一座红砖砌成的大平房,忘记这座房子叫什么,且称之小礼堂吧。小礼堂占地不小,有三四间教室那么大,里面摆放着各种小木马、滑滑梯,还有木制摇摇船,记得老师经常带我们去小礼堂活动。摇摇船是小朋友最爱,船大约两米多长,两头高高翘起,大家排队站在一旁,每组四至六人轮流上船分坐船两头,然后在老师摇动下慢慢晃起来,小船晃得越高,孩子们就会发出阵阵尖叫声。每到放学后,孩子们还舍不得回家,纷纷缠着大人再去小礼堂玩摇摇船。
小礼堂靠东一侧是厕所,这是座不分男女的露天厕所,每当下课时间一到,小朋友们便会蜂拥跑去厕所,先解为快。然后路过小礼堂还不忘进去游乐一下。
沿着红砖小道继续朝北前行二十来米,就是幼儿园教学楼,这是一座带有地下室的五间厢红砖楼房,楼前有片开阔砖埕,平时供小朋友活动。踏上多级台阶,便进入主楼大厅,大厅两边为东西厢房,后有楼梯。一、二楼为各班教室和教师办公场所。还记得我的大班教室就在二楼靠东边的厢房,每到下课时间,我总爱来到阳台栏杆边上,看着楼下红砖埕上的孩子们嬉戏奔跑。
整个幼稚园占地较大,民间传说的彭府百廿间旧址就在这里,早年还可以见到水池、小桥、假山。红砖楼房西北侧紧邻一片古民居,当年驻有莆田县东圳渠道建设指挥部,我父亲就在这里上班,念幼儿园的我一放学就跑去父亲办公室,父亲总会拉开抽屉,递给我一块饼干。楼房东北侧紧邻莆田县人民委员会(简称县人委),县人委大门可通向观桥路。到我读大班时,赶上吃食堂运动,幼儿园斜对面一间临街房子改建大厨房,居民集中食堂吃大锅饭,放学后的我直接上大食堂吃饭去。印象中的幼儿园没有寄午,大班孩子放学不用家人接送,都是自己排队回家。
幼稚园老师很美丽,可以说全城区最漂亮的女教师都在这里。依稀记得我的班主任是个扎双辫、穿黑裙的美女老师,叫什么名字记不起来,老师不仅歌唱得好,舞跳得也很美,天天带着微笑,弹着钢琴教我们唱呀跳呀。每年的“六一节”或元旦,老师还会挑选漂亮的小女生排练舞蹈节目。节日那天,全园孩子集中小礼堂,盘坐在干净的地板上,观看文艺演出。记得我班表演的节目是小舞蹈,穿着花裙子的小女生,在钢琴老师伴奏下,翩翩起舞,优美的舞蹈博得大家阵阵掌声,六十年过去了,跳舞的小女生,你们都好吗?
依稀记得幼稚园里有个姓翁的女教师,年纪大概四十多岁,不仅头发全白,连肤色也是白的,说话间眯着双眼,可能是园里的领导,对小朋友要求很严格,所以大家都很怕她,怕做错事挨她的批评。长大后才知道,旧时幼稚园是教会创办的,那么这个白发白皮肤的女教师应是外国友人的后代。
说到幼稚园创始人,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92年,根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著名传教士蒲鲁士夫人蒲星氏发起创办咸益女子中学,租莆田城内坊巷民房为校舍,1893年开始附设幼稚园。1917年改名为莆田县私立铸益女子小学附属幼稚园。1942年,铸益小学与哲明小学合并改名为莆田县私立铸明小学(附属幼稚园)。1952年12月,学校由莆田县人民政府接办,改名为莆田县立凤山小学附属幼儿园。1954年,城厢中心小学和长寿小学两所附属幼儿园并入该园后,改称莆田县城厢镇第二幼儿园。
1959年母园又改称莆田县城厢镇幼儿园,这一年秋季,母亲抱着我走进坊巷幼儿园,我的幼儿启蒙从此开始,三年后的一天,大班小朋友集中红砖大楼前台阶上,女生坐在最前排,咔嚓一声,拍下幼儿园毕业合影。1967年幼儿园停课,1968年复课,搬迁到金桥巷旧九中校舍办学,原址由莆田地区招待所进驻。1984年改称莆田县实验幼儿园。2002年更名为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的小朋友,早已两鬓发白,前不久带孙儿去兴化宾馆参加夏令营,怎么也找不到昔日黄花飘落的大树,曾经承载过幼年欢乐的红砖教学楼,亦被兴化宾馆主楼所代替,留给我们的只有深深的缅怀与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