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千年古街三般店
【发布日期:2020-11-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林锦堂 文/

 


三般店古街


 

独具莆仙特色的三层土楼民居

 


民居老店铺


 

剑山大礼堂


 

四叉街双面店铺


 

古代榨蔗糖石辘



古街里的古井



店铺巧匠工艺



三般店古商道



吊脚楼

  

 

 

 

古往今来,老街一直是人们心中的记忆,正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二首·其一》一诗中抒发的那种心境与乡愁: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位于仙游县度尾镇剑山村的千年古街三般店,历经时光的沧桑,已渐渐失去了曾经的喧闹与繁荣;然而,至今它仍然承载着人们一种恋乡恋家恋祖、亦思亦忆亦愁的情感。

 

人在岁月中慢慢变老,城在发展中日渐年轻,乡下老街的味道渐行渐远,心中的眷恋与日俱增。老家仙游县度尾镇,自古是泉州永春县、德化县与仙游县交界处的一个商贸集镇。地处度尾镇剑山村的千年古街三般店(原名三搬店),就是凭借着地理优势而闯入人们视线的。据传,剑山村拓荒于隋唐,各姓祖先后入剑山开创家园。据《杨氏族谱》记载,剑山村为唐右补阙杨在尧故乡,杨在尧为官清正,惠民尽忠竭智力扶唐宝江山,然得天命收去,人心涣散,犹大度收倾,一木难支,归隐梁山之麓而居。宋太祖挥军南下,已知天命有归,力劝其子崇鼎及亲翁陈洪进归顺,推进大宋统一大业,避免闽战乱而致生灵涂炭。据《惠州五千年》载:杨在尧,福建兴化人,唐天祐三年(906)进士,官右补阙。杨在尧任职循州刺史期间,在龙川学士岩留有翰林石室楷书石刻,为龙川进士韦昌明而题。唐朝灭亡于天祐四年(907),因此杨在尧极有可能就是唐代最后一任循州刺史。据《度尾乡志》记载:唐末,杨在尧家用的碗、碟等生活器具,均源于本地埔尾瓷窑,而埔尾瓷窑许多产品均在三般店设有门市,批量交易。为助力三般店街市的繁荣发展,杨在尧带头捐资,并发动乡人在距三般店下街500米处修建仙里桥(又名官田桥),方便商贾、乡人通行。另据传,杨氏入闽始祖杨安,字乾庵,原籍河南汝宁府,曾在开封府任法曹属吏,后离职回乡研究中草医学,治病救人;杨安次子杨肃,自小好医,长大行医,为唐昭宗皇后治病,御封赐匾太乙真人。杨肃曾来到三般店中医馆坐堂,治病救人,在当地传为美谈。

史料上的踪迹表明,三般店古街在唐末宋初就已形成于市,宋、明、清,直至20世纪80年代,一直是繁荣、喧闹的街市。三般店古街的繁华,源于其是永春、德化、永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三般店古街交通方便,是仙(游)永(春)古驿道的分支路,西南通埔尾、屏山,连接仙永惠格岭古驿道;西北通往德化、永泰古商路;东通石牌兜、度尾、潭边,陆路从潭边经鹿鸣桥,进入上梧街仙永古驿道,直达仙游县城,连接枫亭驿、枫亭港;水路经潭边渡口码头,顺着木兰溪流水,舟船通往三江口港。这条老街是十字街,街道不长,东西街长300米,南北街长300米,却有六个街段的名字;东西街的东向叫下街,北向叫埕头,中间与南北街交接处的十字街,当地人称四叉街;南北街的南边叫车路头,穿过四叉街叫井兜,靠北边的叫油塘头;南北街比东西街繁华,百家老店名店林立,南北百货齐全,还有走足的商贩、赶集的乡民摩肩接踵,热闹繁华。

这条老街,有两座涉台民居,其中一座是刘扬清的故居。1926216日,刘扬清出生在仙游县度尾镇剑山村三般店一户普通的家庭。刘扬清的曾祖父刘汤授(十八世祖)、祖父刘兆庆(字公彩,十九世祖),均为清咸丰年间秀才,在乡里有汤授生公彩,父子双秀才的佳话。1942年,17岁的刘扬清血气方刚,替二哥从军;1949年春夏之际,刘扬清从广州军校随军前往台湾地区。后来,刘扬清先生从部队转到台湾地区的《中兴日报》社当记者、采访部主任,直至退休。1991年,刘扬清与太太重返阔别46年的故土。当刘扬清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非常欣慰,脸上溢满喜悦的笑容。当他重踏三般店这条千年古街的一刻,乡愁记忆寸寸入心,阔别半个世纪的游子,瞬间热泪盈眶……

时过境迁。如今,这条老街已褪去了昔日的繁荣,原有的青石板路已被水泥路替换,但古街两旁的近百间老店铺依然保留陈旧的原貌,原十字街风貌也依旧保留。这里,原住民几乎搬离出去住上新居,现有的古街踪迹,沉淀着历史文化底蕴,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元素,让人感受真实的古街风景。这条老街,留住了乡土的根,留住了乡愁的魂,留住了令人魂牵梦绕的眷恋……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