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孝子建塔报母恩 古刹结缘五国师
【发布日期:2020-11-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锦堂

 

 “隋朝古刹普天之下无双,仙邑宝幢唯独此间永久。”这是仙游县龙华寺的一副古楹联。龙华寺位于仙游县龙华镇灯塔村,这是一座庄重、古朴的隋朝古刹,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经沧桑,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龙华寺志》记载,隋大业年间(605-617),江苏润州甘露寺惟胜比丘云游名山大川,寻觅梵释繁衍之地,见宝幢峰居环山之中,平地亭拨,冈峦秀发,似幡幢宛转下垂,左右溪流,萦绕峰前,犹梵天帝释之居。惟胜见此佳地,心喜胜境清幽,结茅蓬山下,精修梵行,感七佛现形,诵经而天王合掌垂听,双龙口衔白莲花,舞踏伏拜,呈献师前,隋炀帝闻已为奇,敕建佛寺命名“龙华”。

 

龙华寺于唐垂拱三年(687)又建九重殿。唐宣宗大中初年(847)赐名龙华万寿禅寺。宋天圣年间,仁宗诏龙华寺和尚雪径入京讲道,回寺后扩大建筑规模。宋绍兴年间至元至顺年间,龙华寺几经毁坏,几经重新修建,至元代元贞年间,龙华寺已成为仙游县第一大丛林,辖1177庵。当时全县僧尼约有一千多人,而龙华寺就拥有僧众近五百人。元末至明、清两朝,龙华寺又四度兴废。尤其是明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入侵,寺毁僧散,一片凄凉。明万历年间和清顺治、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建,到了民国末年,龙华寺又几经荒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侨僧释广静捐资55万元,重新修建龙华寺,如今已焕然一新,成为仙游县佛教会的驻地。史料表明,在龙华寺前普慧庵,其前廊六根石柱和柱基,经中科院罗炤教授反复鉴定认定为福建省地面上现存最古的建筑遗物之一。

 

江南名刹觅史诗

 

文章千古事,诗书传后人。坐落在宝幢山下的龙华寺,这里风光绮丽,气候宜人,文蕴深厚,素有江南第一名刹之称。

历代名人刘克庄、郑纪、陈谠、柯潜、王迈、蒋邕等都来此游览、题诗,隐居过。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有咏《龙华寺》诗:不见层峦与覆岩,眼中夷旷似江南。烟收绿野连青嶂,楼瞰朱桥映碧潭。丞相无家曾住寺,聘君有字尚留庵。荒山数亩如堪买,径欲诛茅老一龛。明代状元柯潜诗赞《仙溪龙华寺》:宝幢山下烟霞古,老树如龙欲飞舞。花气薰成五色云,泉声散作千林雨。我爱溪山事事幽,锦袍醉踏东风游。题诗净扫岩头石,把酒还登竹外楼。空门自与人间别,夜榻焚香卧清绝。明朝长啸拂衣归,閒却溪风与山月。此外,还有宋代文学家林彖、元代状元林济孙、林亨都曾在宝幢山下、龙华寺旁结庐隐居。

由此可见,龙华寺不仅是历代名人神往的圣地,也是名人释放精神的原乡和探寻诗的远方。

 

孝子建塔报母恩

有塔必有传说。屹立在龙华寺院内的双塔,有一则孝子报母恩的传说。据传,北宋大观年间,里人郭勇为人好义,为报母恩,在其母亲七十古稀大寿时捐建东塔,并祈愿母亲寿至八十再捐建西塔。当郭勇母亲时逢八十岁大寿时,兑现承诺,继建西塔,从而龙华双塔成为孝子报母恩的历史实物见证。

据《龙华寺志》记载,双塔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站在塔前,可见其底座由八根柱子、鹅卵石及不规则石块砌成。塔基为须弥座,底层东、西两边有石雕将军护门,从第2层到第5层,每层塔身东、西、南、北面皆开门洞,门洞上面有门额。每个门洞有通塔心室的通道,再从内门进入塔心室。各层有石阶可通,沿塔檐回廊,可直达塔顶,塔顶装相轮塔刹。塔檐是由石雕筒瓦扇形条石砌成,呈波浪状。每个塔棱正对着塔檐浪峰,酷似古楼飞檐。两塔的高度不一,东塔石塔通高24.56米,西塔高25.66米。两塔皆坐北朝南,为八角五层空心石质结构,塔体石质为鹅卵石和花岗岩。据史载,这两座塔比泉州东西塔还要早上100多年,是福建现存为数不多的宋代石塔建筑,是国内石塔建筑之瑰宝,为考究宋代东南沿海一带石塔建筑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样本。

2001年,龙华双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3月,它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刹结缘五国师

 

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龙华寺,也是历代高僧云游结缘的归宿。据仙游县文史专家游心华先生《龙华寺出了五代国师》一文中考证:龙华寺千年来共有隋开山祖师僧惟胜、宋雪径净明大师、宋大觉琏禅师、宋真觉禅师、元无隐禅师五位大德高僧受封为国师

国师,是历代帝王对于宗教界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人所给予的至尊称号。游心华先生通过大量史料考证了五位国师的所处年代及历史背景。据其考证:

1.隋开山祖师僧惟胜,大业中自润州来,结茆宝幢山,精修梵行。有双龙衔白莲花以献,寺因此得名焉。盖隋炀帝崇信三宝,皈依天台智者大师,寺或当时勅建。

2.宋雪径净明大师,十五岁出家于囊山寺。笃志佛乘,严习毗尼,既乃遍参知识。天圣四年,仁庙(指宋仁宗)闻师道重,诏赴阙,亲询法要,称旨,赐紫磨衲及御扇等物。师尝开法于姑苏承天寺,次住龟山,又住泉州承天寺,最后住龙华,师到处众俱数千指。年八十一终于本寺,葬白塔。

3.元无隐禅师,初披剃于泉州崇福寺,受具戒。精修道行,贯通义学,背不贴席,十有七年。遂豁然开悟。师道誉四驰,名达宫阙,两诏入京说法,皆辞不赴,乃勅属邑八十六庵院,合并为一丛林,诏师居之,住众八百。师示寂,葬与雪径净明大师同塔,其相邻之处是明代尚书郑纪之墓。

4.大觉(琏公)禅师,又称怀琏禅师,北宋高僧,泐潭怀澄禅师法嗣。皇佑二年(1050)正月,有诏。住京师十方净因禅院。二月十九日、召对化成殿。问佛法大意、奏对称旨,赐号大觉禅师。

5.真觉禅师,释省僜,宋代高僧,俗姓阮,一作省澄,仙游龙华金沙人,早年出家晋江鹦鹉山南禅寺,禅行高洁。宋初赐名真觉禅师,其后住仙游龙华寺。

五位国师结缘龙华寺,绝不是历史的偶然,从隋炀帝敕建龙华寺名后,唐、宋、元时期,寺内法席鼎盛。北宋净明大师掌教,严持戒律,精通三藏,道行远播,两度为仁宋皇帝召请入宫,讲授法要,帝甚尊崇,特赐紫磬、袈裟、御扇、以彰师德。元成宗元贞年间,皇帝两次征召龙华寺主持无隐大师入京讲道,无隐大师力辞不就,成宗皇帝就诏命龙华寺统辖县西、县西南所有寺庵。可见当时龙华寺在禅林界具有极高的威望和历史地位。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