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天云有洞自形成 大蚶之巅听石语
【发布日期:2020-11-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翁志鹏

 











天云洞景区位于秀屿区埭头镇境内的大蚶山上,景区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海拔约398米。天云洞以峰奇、石怪、洞幽、林秀、径曲称奇,是典型的花岗岩石地貌和海蚀地貌构成的山体。天云洞也是莆仙的四大祈梦胜地之一,春莆禧、夏天云、秋仙女、冬九鲤,其中夏天云就是指天云洞,每年的夏季都会吸引周边县市众多善男信女前来上香、祈梦。景区内许多殿堂楼阁倚峰就壁,因势起居,古朴典雅,各具特色。

相传大蚶山在远古时代,只是海底的一块巨礁,后因地壳变迁,升出海面,经历千年浪淘潮蚀,成为今日岩阵群立,怪石杂陈,洞穴奇多,象形石遍布的景观,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观赏价值。在其主峰天云巅有两块巨石,宛如两扇蚶贝,也许这就是大蚶山得名的由来。另一个传说在民间口头广为流传,传说台湾海峡有一蚶成精,兴妖作孽,造成沉七洲之灾。玄天大帝遂挥剑斩妖,把蚶精劈成两半,一半落在埭头之北,成如今的大蚶山,另一半落在东峤镇、平海镇之南,成鹭锋山,两山对峙,酷似蚶壳,故称之。据说在东海浩渺的烟波上,此山也依稀可见,如时值初夏,天气阴雨,但见青山云涌,如波似浪,时而吞没了部分山峦,景色十分迷人。

从山脚下弃车而行,沿着山间石阶拾级而上,曲径通幽,迎面一块酷似人脸谱的巨石突兀而来,人称仙人迎客,继续前行,便见云海仙踪巨幅石刻,有仙公洞”“龙喉巨洞,还有归真”“忘返等诸多建筑,都是依峰傍石,逢崖就壁而立,密集分布在方圆不到400平方米的巨岩怪石丛中,且曲径相通、景致独幽、洞穴相间、洞幽壑深,景区全年气候宜人,是一处难得的消暑胜地。得知记者此行的目的后,当地村民热情为记者充当义务向导,一路上,村民为记者讲解了许多有关天云洞的神奇传说。从村民的讲解中,记者了解得知袈裟石”“九色石”“一线天”“坐井观天等诸多景点。

蚶山春树系清代名士李光荣所题。指每到春季时节,大蚶山上奇花烂漫,异草丛生,苍翠欲滴,可谓是鸟语花香,一片春机盎然景象。一路欣赏山景,不觉已来至龙喉洞,龙喉其实是巨石扼守此处,像极咽喉要道,山岩屡经风化,形成一个巨洞,这便是天云洞了。洞里十分幽深,走进顿觉浑身清凉,洞内一条小径通向鳌峰岩,踏步来到洞外,放眼四望,视野开阔,但见松涛起伏,怪石嶙峋,近处有观音亭、孔子殿、通明殿、仙公洞、同道寺等众多亭台楼阁,飞檐重瓦,依山而建。远处还有许多怪石,满眼青葱翠绿,站在高处俯视山下,山下的风光尽收眼底,民居、稻田、村间小路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一幅流动的画卷。离天云洞不远有一个偌大的放生池,蓝天白云倒映在清澈池水中,池内鱼儿在悠闲地游动着,池中立一尊手持净水瓶,面慈眉祥的观音石像,一座九曲石桥在石像后面蜿蜒延伸。继续北行,路旁左侧一巨石上,有石刻致雨龙池四个大字,相传系南宋幼帝与丞相陆秀夫南奔经莆留迹处,致雨龙池字迹,据传是出自陆秀夫之手。石下有一活泉,长方形的水池四周用条石围成,池水清澈可见底。据说,每当天气骤变,大雨来临前,巨石上云雾缭绕,池中泉水雾气交融,犹如神龙吐水,成为天云洞景区的天然气象台。从龙池下行数十步,即见恒山草堂遗址。恒山草堂系清初邑儒陈恒山携妻带儿在此吟读课徒,隐居修身之处。

沿草堂北上有一磐石长约250米、宽150米,这即是相传仙佛斗法三十六碟,俗称仙碟岩,在几百平方米巨石的顶面上,错落着似盘、碗、碟、汤匙等食具形状的积水窟窿,形态各异,相映成趣,一处宽2米、深近1米的洗碗池,因形状酷似梅花,所以也被称为梅花池,常年不竭。又因各种形状食具的石池有36处,被美其名曰:众仙聚筵处,由此景衍生而来的仙佛斗法神话故事至今流传。从仙佛斗法景点再往北行数十米,举目即可看见山顶巨石群中一元宝状巨石,重数十吨,靠近用手推却能左右晃动,被称之风动石,风动石的四周皆有如驼、鹰、狗等石像群,并有东西覆船石等,极为传神,惟妙惟肖,蔚为奇观,附近还有石鱼鼓、石磬、十八跳石等。此外,还有唐人罗隐居留处隐洞等古迹。据传,唐朝诗人罗隐曾来此尽兴游玩,并赞曰满山皆秀。除了唐朝诗人罗隐,也有宋代文天祥、陆秀夫,明代曾光鲁、吴洪绩,清代江春霖、李光荣等在此留下足迹,还有演屿圣迹”“蚶山胜景等名人题刻,更有诸多传奇的神话故事等。

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保护开发大蚶山旅游资源的指引下,天云洞景区管委会加强管理,积极推介,景区的保护、开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已完成对景区道路、生态停车场等设施进行改建、扩建,通讯、电力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在该景区的主峰处近年新安了一座由整块花岗石雕刻而成的大型观音石像,石像底座高2.5米、像高9米,成为景区的一个新地标。

站在山巅向远处举目远眺,令人思绪万千,乘着改革的春风,天云洞景区也引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她那集众多名胜、古迹和动人的传说,正在静静地等待人们去探幽、解读。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