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仙游县石马中学校长李俊斌对先贤教育家的至理名言,感受颇深。他说:“一个学校的校长犹如一面镜子,用来照别人,也照照自己,时刻找差距,要用自己的言行感动我们的老师,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感动我们的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影响师生、感染师生,才能带动教风、学风,才能推动校风、校貌,进而打造出让家长放心、信任的学校。”
仙游县石马中学,坐落在悠悠的木兰溪畔——仙游县盖尾镇石马村,这里人杰地灵,文化浓郁,“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铸就了一所“以文化人,至善至远”为校训的美丽学校。校长李俊斌告诉记者,石马中学前身为石马附中,重办于1992年,学校历来崇尚立志,倡导"团结、求实、拼搏、奉献"精神,坚持教书育人,严谨管教,重视品行,师生代有英才,校友在各行各业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出类拔萃人才层出不穷。
教育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情怀。李俊斌的老家在仙游县榜头镇,却对盖尾这方热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的父亲、弟弟、弟媳均为教师,都在盖尾镇教育的这片土地上耕耘,浇灌桃李。去年,他的家庭被仙游县评为“教育世家”。教育,不仅仅是李俊斌的情缘,更是他一家人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责任与使命的话题。李俊斌说:“有一种爱,以培养人能够独立地离开、创造自己的天地为目的,那就是老师如父母对子女的爱,要让他们尽可能早地离开父母的庇护,独立地面对世界,自信地融入社会。”
当前,农村初级中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源不理想、农民家庭子女、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比较多、单亲家庭子女也不少,学生家庭教育环境不如意,学生学习能力普遍比较弱,造就了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成绩差距。面对这种情况,李俊斌说:“这种现状尽管存在,但不是理由。虽然农村孩子的学习氛围比不上城市,然而农村的教育自有一片蔚然天地,农村孩子有独特的天赋,人之初、性本善,后生都是靠教与学中成长。学校的办学思想要营造‘规范、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实现‘朝气、激情、活力’的三维目标;所以学校的办学理念要‘以人为本、多元发展’,树立‘博学精技、敬业树人’的教风,创造‘勤学、践行、自主、创新’的学风,因地制宜地发掘农村孩子的天赋,感知教育、感化教育、感恩教育,因人施教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知性地铸就某个学科的‘单打冠军’,激励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均衡发展。”
学校是育人阵地,管理是学校的发展灵魂,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管理。李俊斌说,在学校中,管理工作的门类很多,根据学校的特点,以育人为核心作为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石马中学规模不大,现有师生400多人,从学校管理、德育活动、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培养、家校结合等学校工作,所谓“五脏俱全”;细分“平安”“文明”“绿色”“教与学”等各种特殊要素组成的学校教育管理体系,均是围绕一切为了“育人”这个关键词。在围绕教育大纲的前提下,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一样,管有方圆,教无定法,注重平安、文明、涵养的校园建设,确立“风清气正”“崇德尚礼”“文化浸润”“平安和谐”“自然生态”“创新活力”六种美的整体规划设计,广开言路、征求师生意见建议,去粗取精,善纳良言,落实到学校的管理中,融合到教师的教学中,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佳报频传,中考成绩位居全县前列;今年9月份,石马中学还被市教育局认定为“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
作为校长,需要具备为人师母的道德情怀,才会有感召力,其威信才会有穿透力;学校才能形成一种弘扬正气的主流意识。李俊斌常说:“生活在质量,学校就是家。在位时不要怕人骂,只要身正,公心做事,被人骂不可怕;退休后,被人骂才是可怕的,说明在其位不谋其政,浪得虚名。”别看李俊斌瘦小的身材,他敢说敢干敢做敢担当,自2015年8月调到石马中学就职校长至今,把学校打理的有板有条有格局,备受社会各界的认肯,赢得了民心。
今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为了师生安全回校复学复课,石马中学要求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必须在岗在位,做好校园360度的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师生绝对的安全。此举备受许多爱心人士关注与感动,纷纷伸出了爱心之手捐赠口罩、洗手液、红外线测温仪、体温计、医用防护服等疫情防控物资,
校园复学复课后,李俊斌与学校班子领导率领全校教师携手同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教育管理的同时,决定硬化塑化跑道及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为师生阳光运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好事多磨,除了部分财政拨款后,资金缺口是头疼的问题。许多热心乡贤了解到情况后,纷纷慷慨解囊,先后涌现出郭正族、郭正坤、余元兴、李宇航、余清华、郭正辉,余清泽、李永聪、李开平、李剑波、李星华、李金森、林宗结、李建彬、郭正富、余启栋、陈志芳、黄国华、李松文等一批爱心人士的踊跃捐款,目前已筹到爱心款项60多万元,但是与项目建设预算资金仍然缺口,学校期盼社会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家乡的教育事业建设,伸出橄榄枝,奉上您一份热忱的爱心。 (时报记者 林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