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林锦堂
张琴故居
张琴故居大门梁
特色扇窗
岁月留痕
老街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古宅豪门
特色吊脚楼
邂逅旧时光
十八张厝老街
翻开莆田古城区地图,多“头”多“尾”的地名奇观,被后人冠上“九头十八巷”的美名。所谓“九头”是指:“社衙头”“水关头”“洞桥头”“水淈头”“观桥头”“衙桥头”“桥头”“河头”“市头”;“十八巷”即是:县巷、马巷、花园巷、书仓巷、金桥巷、仓边巷、岐山巷、御使巷、高吕巷、后塘巷、府前巷、东思巷、梅峰巷、坊巷、城墙巷、湖岸巷、东岩巷、桃巷。那么,莆田古城区真的只有“九头十八巷”吗?其实不然,据有心人大致统计,莆田共有三十多条巷。位于“府前巷”东面的市头,据传曾经有十八家店铺形成于市,它另有一个蕴含莆田本土文化元素的地名叫“十八张厝”。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条古街巷的历史钩沉已被人们慢慢淡化,许多人只知道这里曾经走出莆田最后一名进士——张琴,却淡忘了这条古街巷还“深藏”着明代兵部尚书郭应聘的故居。
十八张厝,既是巷,也是街,坊间传闻这里曾有十八座厝相拥相连,因而得名,如今这里归属城厢区太平社区胜利南街。
从胜利南街龙门入口走进十八张厝老街,一种安谧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沿街民居门前都挂着红灯笼,散发着古朴的韵味。往前百米处有一座大厝,大门上挂着周姓的红灯笼,从大门边悬挂的一方匾额中得知,这栋老房子是张琴故居,2018年5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入“莆田市第二批历史建筑”。据当地老人介绍,如今这座大厝是周姓民居,具体什么原因张府变周宅,他也不太清楚。
张琴(1876-1952),清代书画家、史学家,字治如,晚号石匏老人,笔名持儒。清光绪二年(1876),他生于莆田城内十八张厝(今城厢区太平社区)一户平民家庭。他父亲靠卖菜为生,养活一家人,张琴小时候就帮父亲卖菜,空余时到十字街私塾里旁听。塾师见他聪明好学,就破例收他为徒,免费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后来,他父亲克勤克俭供他读书。他熟读儒家经典、文史典故,兼学诗词书画,光绪二十八年(1902),考中举人,次年在涵江崇实中学堂任教。光绪三十年(1904),又一举考中进士,成了莆田科举史上最后一科进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与兴化知府赖辉煌、兴化书院院长涂庆澜、刑部主事陈谟等,发起创办莆田一中前身——官立兴郡中学堂,并亲任监督(校长)。宣统元年(1909),张琴奉诏进京,任翰林院编修。次年,又接任京城闽学堂监督之职,并兼任孔教大学董事长。1928年,开始编纂《莆田县志稿》,1945年夏,《莆田县志稿》纂成,凡三十四卷。因时局紧张,未能刊行。1934年,张琴担任莆田国医专科学校校长兼讲授医学史。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福建,中共闽中游击司令部授意,成立莆田防护委员会,张琴被推为主任。下设防护团,维持社会秩序,直至8月21日莆田解放。1952年5月15日,张琴病逝,时年76岁。其工诗,善文,书、画亦精。著有《莆田县志稿》《读尔雅稿》《六书考源》《南游草》等。
在十八张厝这条老街里,从古宅门庭的大红灯笼上看到的还有李、郑姓,却没有找到明代兵部尚书郭应聘的“大司马”府。
据史料记载:“大司马”坊,位于莆田城内南门街上南起第一坊,地处东大路口以南,西有一条十八张厝巷,西通胜利路,故此段南门街亦称“十字街”。“大司马”坊,创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为兵部尚书郭应聘,祖封主事伯玉,父通判湍,并赠尚书而立。“大司马”府就在十八张厝巷内,坐北朝南,大门开向十八张厝巷。“大司马”石坊,建得十分牢固,整体性强,经受过1604年本地八级大地震及多次中强地震而不毁,是座抗震古建筑物。可惜拆毁于20世纪60年代。
郭应聘,字君宾,莆田黄石华西村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出任广西南宁知府,他严明法纪,以民为本,深受百姓爱戴,后继任广西按察使,不久,晋右布政使。当时广西土官据地斗争,加上民族分裂主义者活动猖獗,古田、府江两地接连发生动乱,危及社会治安,明朝中央实行改土归流政策,郭应聘因平定土族动乱,降服叛乱分子,安定广西社会秩序有功,特任广西左布政使,继后升为右副都御使,镇抚其地。万历二年(1574),召为户部右侍郎,寻以忧归,在家隐居六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钟潭”,溪中一巨石上刻有“大司马郭应聘,明嘉靖廿九年庚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以忧归莆,曾隐居于此”。“大司马”三字字体非常大,其他的字较小,但比手掌大,字字清秀有劲,且涂上红漆,远远就能看到,潭西有郭应聘读书亭。至万历八年(1580),因广西十寨诸瑶又出了乱子,万历帝念郭应聘熟悉广西情况,又起用以兵部侍郎再抚广西。郭应聘奉旨去广西,所到之处,动乱尽息。又过三年(1583),晋升右都御使兼侍郎,总督广西军务,次年(1584),召掌南京都察院。不久,又拜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受到万历帝重用。然不久郭应聘因病上疏回莆,抵家未及一个月就病故了。终年67岁,赠太子少保,谥襄靖。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尽管在十八张厝老街还没有还原郭应聘的“大司马”府的历史原貌,但史志中却记载了这段不曾缺失的文脉根痕,记录了这条老街古巷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虽然这条老街只有几百米,却有多个姓氏接续营生双面街门店,做起老城坊巷小本生意。如今的十八张厝老街,依然保存有窑砖搭建的庭院,有原木构筑的古宅大厝,有现代混合的泥土新房,新旧对照映射出历史的沿革与文脉传承。老城区的宜居和温暖,饱含城市根脉的人情味,在窑砖房里,在里弄间古建筑中,每一个痕迹都是一段历史、一次事件、一个故事、一份真实的老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