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四度开通路、修好路的艰苦奋斗,地处仙游县度尾镇深山里的仙竹村近日终于修通了一条走向山外的宽阔公路,1500多山民“出行难”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成功解决。如今修整后的路面平坦宽敞,变得美观整洁,给村民创造了良好的出行环境。村民们感激地说:“大道相连变通途,苦竹这下真的换颜成‘仙竹’了,多亏了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村民们持续不懈的苦干这才修成正果。”
仙竹村地处仙游县最西端的山旮旯,与永春县、德化县交界,现有村民1581人,全村森林覆盖率80%以上。过去,这个深山村与外界的通道只是一条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过着苦种薄收的苦生活,不仅土特产因山高坡陡运不出去,连男人讨个老婆都成难题,加上盛产苦笋,而得名“苦竹村”。
修路是仙竹村祖祖辈辈都想要做的事,但都不敢轻易上马,因为修路的钱从哪里来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大障碍”。“这辈人修不出路来,下辈人接着修,抠也要抠出一条路来!”上世纪80年代曾当过村主任的仙竹村68岁村民陈步程感慨地介绍,为改变这种生存状况,村民们决定修一条走出大山的路,并于1983年铁定了心上马与仙永公路连接、可通往镇里的长12.1千米、宽5.6千米的进村土路。为此,全村家家户户都勒紧裤腰带投工投劳,除了石壁、石崖处承包出去由专业队伍作业外,其余的全部由各生产队按人口划分责任路段义务开挖路基,家家户户干劲冲天,把能卖的东西都卖了……直至1985年底,村民们才把路基挖通,总算有条坑坑洼洼不好走的出村土路。
可很快村民们发现,虽然出山容易了,拖拉机也可自由进出村,但村子却处于“晴天走土路,雨天走泥路”的时代。可为此简易土路有限的村财早已花光,岂敢将硬化摆上日程,没辙熬到1991年,稍有点财力的村里这才斥资10多万元进行红土加沙子混合铺筑路面的“垫大片”,总算让村民们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窘境缓和了,但在雨水常年冲刷下,越发不便出行和生产。
“要致富修好路”,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2006年,在市领导挂钩帮扶下,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仙竹村迎来了修好路的契机,在市县领导真情帮扶下,村道硬化挤上了交通补助项目盘子,得到150多万元资金补助,还获得市里有关部门的扶贫支持60万元,加上村民户户集资和一些热心人士捐资40万元等,最后筹集到了300多万元,历经1年多奋力施工,终于在2007年国庆节完成这条与外界连通的10多千米“天路”硬化并通车,给仙竹人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修通的“天路”,彻底改变了仙竹村与世隔绝和贫困落后的面貌,给村民们带来了发展契机,或靠种植苦笋、林下经济等吃上生态“饭”,或外出去闽南等地经商打工。但这条“天路”从与仙永公路连接口进山的前5千米路段,由于也是通往木兰溪源头的西苑乡仙游山三个行政村公路的共用“脱贫路”,伴随着从5千米处的内蓝回头弯直达仙游山的公路开通,车流量剧增,路面严重磨损皲裂老化,且两车交汇因路窄难,安全隐患日渐凸显,愁煞了仙竹人。
“这次仙竹村路段拓改工程的顺利实施,完全归功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和新成效!”已当了9届村支书的仙竹村党支部书记陈吓坤乐呵呵介绍,县里紧盯民生难题,结合脱贫攻坚战,要求度尾镇党委以主题教育整改为契机,主动靠前服务,全力解决仙竹村内蓝回头弯至仙永公路入口处的道路交通瓶颈问题,保障农村群众的出行安全。
就这样,去年在挂钩度尾镇的县委领导牵头协调下,仙竹村修路的行动也得到了县有关部门的支持,联袂出资115万元,特别是县交通局立项后获得农村公路提升改造补助资金375万元,还有仙游山三个村出资16万元襄助,加上镇村两级财力,资金拼盘难题迎刃而解并在去年底动建,受疫情影响工期延后,但在参建各方协力施工作业下,本月初全部工程完工,路幅宽度由4.5米拓宽至6.5米,全长5千米,彻底解决1500多仙竹人和6000多仙游山群众的出行难题。 (陈国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