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林锦堂
潘渭春故居
回廊幽深
燕尾脊古大宅
故居大门
天井
独具匠心 清式平窗 特色厢房 青石打底天井
“积金积玉不如读书教子,宽田宽地莫若宽量待人”“耀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雨行正路惟读惟耕”,这是仙游县郊尾镇长安村清朝进士潘渭春故居的两对楹联。
据清代《道光朝实录卷之四百零五》记载:引见新科进士。授一甲一名进士孙毓溎、为翰林院修撰。二名进士周学浚、三名进士冯培元、为翰林院编修。余下的206名进士,俱著交吏部签掣分发各省以知县即用;潘渭春在本科进士中,排在三甲进士第十九名。据《郊尾镇志》载:潘渭春(1796-1868)乃香田里三十坵(今仙游县郊尾镇长安村)人,字宇德,号璜浦。年轻时进府学,授国子监学之职。清道光十一年(1831)乡试中举,授职东河知县,道光二十四年(1844)登进士第,授补印江县知县,知历荔波、铜仁知县,贵州府学教授,漳州府学正堂。
仙游县郊尾镇长安村村委会主任潘燕义是荥阳潘氏后裔。他说:“荥阳潘氏开族郊尾镇长安村,源于康熙初年,沿海划界、迁界,多个姓氏相继迁居郊尾,潘姓就在这一股迁居潮中来到长安村厝尾、三十坵(古称‘卅坵’)定居。三十坵的名称来源于一位以编草鞋为生的潘氏先祖,他以勤恳豁达的处事态度获赠500钱,买下周边‘三十坵’的土地,自此安居乐业。渭春公传承‘尊古训,崇圣贤;民则守,官则廉;淡名利,善修身’的家训,居官清廉,为人正直,为我们潘氏后人树立典范。”
在潘燕义主任引路下,记者来到长安村厝尾组潘渭春府第。这是一座具有清式建筑风格的土木结构古宅,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设有中门、偏门、正堂、天井、下厅和东西厢房。红砖砌成的古宅庄严大气,左右护厝,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屋顶上的燕尾脊等无不体现莆仙古民居建筑特色;古宅朱门白额红联,传承莆仙民俗文化元素;古宅内梁、柱、檩的直接结合有序有度,青石打底天井,悬空见天,回廊幽深,笔直通往厢房,独具匠心,处处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据潘燕义介绍,潘渭春登进士第后,授补印江县知县,在前往贵州印江县任职的时候,独自挑着棉被,不辞千里独步前往。当时印江县极度贫穷,全县只有一万多人口。在任期间不乏有人托其侄子向他行贿,但潘渭春不为所动,还对侄子加以斥责。他公私分明地处理好每件案子,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爱戴。清末,他不仅为家乡长安村筑坝引水,还开通了10公里引水渠,灌溉下游农田600多亩。
道光二十八年(1848),潘渭春以母老,告养回乡。其母去世后,家财被盗贼劫尽,只得携眷流落他乡。平定盗贼后,邑人以渭春德高望重聘为仙游县城金石书院(今仙游一中)掌教。同治三年(1864),潘渭春受任漳州府学教授,兼理左堂鉴院丹芝书院。当时,漳州发生骚乱,州府第及民房被毁。潘渭春带头倡导重修府学明伦堂,使府学及衙署得以修复一新。丹芝书院,即是漳州丹霞、芝山两书院。丹霞书院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年(1737),是近现代漳州首座公办学校,在漳州地区乃至(长)汀漳(州)龙(岩)都有深远影响。芝山书院位于漳州芝山山麓南面,为今漳州市政府和漳州一中的一部分,其前身是创建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的龙江书院,宋毁于战火,明、清再次重修,并于东侧另建仰文书院,后龙江和仰文两院合并,改称“芝山书院”,为漳州一中的前身。
潘渭春生前有两位得意门生,一位是亲侄潘经文,举人出身,文采华丽,精通书法;另一位是与潘经文同年中举的刘章天(1824-1881),官至礼部尚书。潘渭春于同治七年(1868)五月病故,葬于枫亭汀墘烛台山麓,同科进士林锡赓为其撰墓志铭。
历览古今多少事,百姓心中有杆秤。潘渭春官位品级不高,却居官清廉,外和内严,不避权势,不受私贿,于养廉外丝毫不取;他任职期间,对待庶民百姓,善于晓之以理,深得边民信赖,边疆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被后人誉为“一代廉史”,其廉洁奉公的为官品格,一直流传于邻里街坊中,后人尊称他为“潘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