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聚英书院“九莲灯”
【发布日期:2021-01-0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金松 整理

 


聚英书院


大殿  林龙江先生金尊宝像(中),左边张三峰真人,右边卓晚春真人。

 

八仙桌 13只方桌排成八卦形式,内五方外八卦,表示五谷丰登,八方安宁。表演时需要13人在方桌间旋转,祈求国泰民安。


 

溪口桌 10只方桌排成中间2只,外围8只,表演时中间3人,外围左边4人,右边4人。


 

粗叠步 表演者双手提灯,脚步小叠步,缓缓向前移动,步伐轻盈,犹如小波水纹。



 


草鞋屏 表演时是双人、三人、五人,同时步行八字形。 

锣鼓大吹合奏,同唱《一江风》



壇师余春林手提如意


 “九莲灯”全称“九品莲花灯”,始于明毅宗15年(1642,是由林龙江先生嫡传弟子卢文辉等创作流传至今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民间舞蹈。

聚英书院原名聚星祠、聚英祠,位于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离仙游县城6公里,系供奉林龙江的三教祠,创建于清康熙57年(1718)。道光27年(1847)开始学习并推行九莲灯舞,传承至今。九莲灯舞生龙活虎、生动有趣,并有锣、鼓、铛、钹、唢呐和笙箫伴奏,音乐声韵悠扬婉柔,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形象体现丰收之后农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心情,表达了生活安定后的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祈福。

1956年,仙游县对这个舞蹈进行整理加工,从“九品莲花灯”的母体中,脱胎出一个全新的“九莲灯”来。经过整理的“九莲灯”,剔除了旧有的封建糟粕,吸收了民主性精华,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

“九莲灯”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历史的、宗教的、民俗的、音乐的、舞蹈的研究价值;以其独特的表演程式、鲜明的风格特色,富有娱乐性和观赏性。

1992年,“九莲灯”舞蹈参加福建省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奖。20096月,聚英书院“九莲灯”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源流

民间舞蹈“九品莲花灯”,简称“九莲灯”,始于明毅宗15年,由林龙江先生嫡传弟子卢文辉、陈衷瑜创立。他们根据道教“跑莲灯”的仪式,加以发展、改编、结合当地盛行的莆仙戏音乐编成。最早流行于福建省莆仙一带,后由三教信徒的传播,遍及各地。随着时代的变迁,九莲灯舞或失传或演变,聚英书院则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这种舞蹈。

聚英书院位于仙游县大济镇坑北村奎山,原名聚星祠,亦即供奉林龙江的三教祠,创建于清康熙57年(1718)。原祠地点较偏僻,后来选择比较中心点的地方,于道光26年再建聚英祠,后改为聚英书院。道光27年,聚英书院余玉卿等人在本书院里学林龙江先生的经典著作三十六卷正宗,学心法、学科仪、做科事。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学文学道,他们学习并推行九莲灯舞。

九莲灯舞过去长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至今还有不少善于表演的民间艺人。九莲灯舞一般是应主家邀请才演出的,目的是为已死去的亲人超度,民间俗称“报父母恩”。表演是义务的,不取报酬,主家只要管几餐不论斋劳的家常便饭就行。

1956年,仙游县文化馆决定对这个舞蹈进行整理加工,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从“九品莲花灯”的母体中,脱胎出一个新的“九莲灯”来。经过整理的“九莲灯”,剔除了旧有的封建糟粕,吸收民主性精华,使之成为一个优秀的民间舞蹈。这个舞蹈以其轻松活泼、优美抒情的舞姿,反映了一群少女手提莲灯在元宵节沉灯观景的欢乐情绪,舞蹈中灯火团团,红光闪动,煞似一条火龙欢腾飞舞,其旋灯技巧和穿花队形,颇具新意。舞蹈在设计身段步伐时,还吸收了莆仙戏的表演程式,音乐也由当地民歌和莆仙戏曲牌改编而成,因而舞蹈的民间色彩极为浓烈。这样,一个古色古香而又典雅秀丽的民间舞蹈,搬上了剧院的舞台,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由于历史的原因,九莲灯舞停演几十年后,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恢复。1992年,“九莲灯”舞蹈参加福建省民间舞蹈会演并获奖。

 

二、表现形式

“九莲灯”是一种独特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民间舞蹈,节拍紧凑、生龙活虎、生动有趣,并有锣、鼓、铛、钹、唢呐和笙箫伴奏,音乐声韵悠扬婉柔,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形象体现丰收之后农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心情,表达了生活安定后的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祈福。“九莲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九莲灯”的曲词一共九品,分为上、中、下各三品。主要是宣扬忠孝廉节,24孝内容是其中一部分。如:虞舜大孝感动天、汉文帝仁德临天下等。每一品中各有二阕唱词,上阕叫“品头”,五言四句。如“初品莲花胎,日轮昭水开,愿诚生敬仰,生登九品阶”。(曲牌为“惜江花”);下阕叫“梵歌”,七言四句,如一品唱“世事茫茫走如飞,人生在世能几何?欲度亡灵登九品,须凭大众念弥陀”。(曲牌为“孝顺歌”)。此舞每段之间穿插演唱三教教义,如《劝世文》《十归空》《二十四孝》《十月怀胎》等。此舞世代相传,有的逐渐失传,有的删繁就简,流传至今,已不分上、中、下三品。舞蹈以丰富的队形变化为其特色。因受供桌限制,队形变化有严格的路线。

九莲灯舞在表演形式上因场地、人数不同而不同,主要是根据祭坛的宽窄,供桌的多少和表演者的增减而变化。此舞一般在夜间表演,地点选在大厅或广场,表演区称为“祭坛”,摆有十张左右供桌。表演者手执莲花灯绕桌而舞。莲花灯以细竹篾扎成灯胚,最初糊上锡箔纸做的片片花瓣,至今都已改成用绉纹纸,内点烛火。表演时,舞者或大圈绕交套;或慢步徐行,或疾步如飞。灯随人舞,旋转不息;朵朵莲花,烁烁闪光,似空中流霞,绚丽多姿,如夏夜萤火,变幻莫测。

附:相关道具、制品

1.中鼓两面,锣、铛、钹、铜如意、木鱼一副,吹笙2支;

2.衣服、帽16套(明朝装);

3.莲花灯11215盏,有红、黄、蓝、绿、白等色,工艺精巧,宽、高各20厘米左右的莲花圆灯。

 

三、风格特征

“九莲灯”舞蹈的特点:用10多张桌子摆成一个八卦字,中间放一只方桌,10多人手提内点蜡烛的莲花灯,灯不断转动,烛火不会熄灭。提灯人边跑边跳,飞快地在饭桌间穿梭,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井井有条、错落有致,时间延续一个钟头左右,紧密配合体现了集体协作精神。

“九莲灯”舞蹈以丰富的队形变化为其特色,有“双龙戏珠”“日月相照”“蝴蝶双飞”“双水圈花”“鲤跳龙门”等。舞时脚下走便步、小跑步,双手提灯。转灯的动作需要技巧。转动时,以灯为轴心,竿绕灯转,特别是“下旋灯”,倒提着,竹竿在掌心中转动,稍有不慎,立即滑落。转灯的动作还有“上旋灯”“平旋灯”“双旋灯”等。

“九莲灯”的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伴奏及演唱所用的曲牌,如[九品莲台][一江风][怨]等,都是当地群众熟悉又喜爱的民间音乐,这些曲牌皆来自莆仙的“十音八乐”和莆仙戏音乐。该舞的节奏多变,而多变的节奏主要通过鼓点来体现。

舞蹈所用服饰也有特色。表演者所穿的三都服是创始人林龙江先生亲自制定的。帽子叫“三纲五常帽”,代表着儒教;衣裤代表着道教;脚穿高僧鞋,代表着佛教,体现三教合一的某些特征。

在聚英书院,笔者曾经观赏了民间舞蹈“九莲灯”。在三教祠堂前的广场上,13张供桌错落有致地排开,13位穿着蓝色镶黄道服的表演者上场。其中3人分别手持铜如意、木鱼、铛,10人双手各执莲花灯绕桌而舞。13人时而鱼贯而行,时而穿插跑动,错落有致,杂而不乱,我们却看得眼花缭乱。旁边还有一班人吹唢呐、敲锣打鼓、伴唱,整个场景十分热闹。整场表演长达30分钟以上,这一天阳光强烈,13人始终跑动得兴高采烈,没有一点疲倦的样子。

综上所述,九莲灯舞具有以下特征:

1.历史性特征。“九莲灯”传统民间舞蹈于清道光27年(1847)在聚英书院流行,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2.独特性特征。“九莲灯”以舞蹈形式歌颂林龙江先生倡导的忠孝廉节、扶贫济困的爱国助民的思想。

3.和谐性特征。“九莲灯”的舞蹈活动增强村民的和谐团结。

 

四、影响意义

 

林龙江先生的经世济民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其信众和三教祠遍及莆仙乃至国内外,“九莲灯”作为宗教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娱乐、团结乡亲乃至海内外交流,具有多方面的作用。认真挖掘整理“九莲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发扬光大,意义不凡。

1.学术价值

“九莲灯”是独具一格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历史、宗教、民俗、音乐、舞蹈,都有可取之处。

2.实用价值

“九莲灯”表现形式独特,舞蹈动作时缓时急、张弛有致,音乐效果铿锵悦耳、激荡人心,具有凝聚力和娱乐性。通过专业工作者的整理挖掘,对世道人心的净化和社会的和谐都有积极意义。

 

五、传承脉络

 

1.传承谱系

一代,余玉卿,出生于1827年,师徒传承方式。二代,余开族,出生于1861年,师徒传承方式。三代,余洪玉,1913年出生,师徒传承;余洪喜,1917出生,师徒传承。四代,余明其,1923年出生,师徒传承;余桂荣,1925年出生,师徒传承;余梓明,1925年出生,师徒传承;余金土,1924年出生,师徒传承;五代,余春林、余启强、余国庆、余宗珍、余金森、余国其、余德云、余登锦、余国明、余建文,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亦有50年代生人。均师徒传承,均为代表性传承人。

2.代表性传承人

余春林:男,聚英书院“九莲灯”第五代传人,2010828日被定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27月出生在大济镇坑北村。他精通“九莲灯”技艺,是个不可多得的专家里手;积极培养接班人,取得明显成效。

余启强:男,聚英书院“九莲灯”第五代传人,2010828日被定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6312月出生在大济镇坑北村。他精通“九莲灯”技艺,是个不可多得的专家里手;积极培养接班人,取得明显成效。

 

六、保护情况

 

1989年以来,聚英书院董事会以筹集资金数万元,用于培训艺术表演人员,“九莲灯”的整理、抢救、保护工作,添置器具、服装,以及制作相关器具等。

但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民间文艺受到冲击,民间舞蹈“九莲灯”同样陷入困境。“九莲灯”停断几十年之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步恢复。老一辈人已老逝,所剩无几,“九莲灯”面临消逝的危机,必须加强接班人的发现和培养。舞蹈方法和曲谱尚存,必须着力保护和挖掘,使之延续留存于世。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