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打造莆田城乡社区治理新模式(六)
【发布日期:2021-01-0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市政协“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协商】报道之六

 

□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吴慧丹

 

 

部门回应

 

林春新:自治共治提质增效

 

市委政法委委务会成员林春新说,政协专题调研报告,指出问题精准到位,提出对策富有指导性。针对调研报告及委员发言所提的意见建议,市政法委将进行认真研究和吸纳。回应发言。

“党建+社会治理”为“主轴”,切实加强社区治理的组织领导。重点推进“网格+党建”“综治+综合执法”两个新模式。按照“一核引领,一网统筹,一体调度,一格通办”的建设思路,以社区邻里中心为综合载体,推动支部建在网格上,以党建带动网格组织到位,力量到位,工作到位。充分运用密布全市的综治网格员”三大优势,嵌入乡镇基层,整合执法队伍,再造执法流程,提升执法效能。全力破解基层行政执法难、执法乱、治理能力弱等问题。

“四治一体”为“主牵引”,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自治共治功能。重点强化自治强基、社会共治、居民自治与社区共治有效互动三项基础工作。借助各级政治协商力量和工作平台,推动社区自治从“村规民约”向“自治条例化”进步。完善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建立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理事会等议事协商载体,开展民主协商、群众说事等协商活动,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

借助各级民政力量和工作平台,大力扶持社区工作者建设,积极孵化社区社会组织,自觉将基层网格员容入到社区工作者队伍中,并发挥骨干作用,促进居民自治与网格化服务管理相衔接。引导社会公益组织、群团组织等社会力量,以扶贫济困、志愿服务、矛盾化解、对口援建等形式参与社区治理。加大共治活动场所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发挥社区民情接待室、代表委员工作室等活动场所功能作用,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帮助解决群众诉求。继续推行平安和谐村居“平安红包”等激励机制,将社区平安建设实绩与群众获得感相挂钩,落实精神为主和物质为辅的奖励办法,丰富居民参与治理的途径和载体,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和自身的存在感。

“雪亮工程”提质增效为“主线”,提升社区智慧治理水平。着重提升“雪亮工程”应用、视频探头管理、“智慧安防小区”建设三项工作水平。提高视频探头城乡覆盖率,延伸服务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实现“人在格中走、监控格中看、事在格中办”。完善“雪亮工程”建联管用工作规范,以公安机关为主力,成立工作专班,针对库区探头等问题,采取督办、通报和限期整改等有效措施,并纳入市级视频探头共享平台,争取“雪亮工程”建设纳入国家扶持城市。探索建立社区邻里中心、小区物业、业主三方联动保障运行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安防小区”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加快乡镇社区网格化应用平台开发,为社区驾驭社会治理大数据提供平台支撑。

以治理创新为“主动力”,补齐社区治理与服务短板。补齐网格化服务短板,充分发挥现有四级穿透、实体运作的综治(网格)中心优势,打造社区“全科大网格”。拓展“网格+”功能,为目前入格的32个部门业务提供数据研判功能3.0版,同时搭建“智慧邻里”服务管理平台,拓展延伸服务渠道,开展“线上一网受理,线下上门代办”网格员联办模式。补齐社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短板,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构有机嵌入邻里中心建设要件,建立基层一级的更接地气、行之有效的干预、调解机制,确保社区矛盾纠纷有人理,调到位,严防民转案件发生。

 

 

张宗贤:织牢保障服务网络

 

市民政局、民建市委主委张宗贤回应说,市民政局将针对调研组、委员提出的对策建议,认真反思,真抓实干,务实重行。

完善工作体系,织牢社区治理“联动网”。优化社区治理架构,充分发挥莆田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积极协调各有关部门,建立社区治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部门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深化社区减负增效,进一步明晰责任主体和权责边界,严格执行2017年《莆田市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和指导目录(试行)》,开展“社区万能章清理”专项行动,逐步建立起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工作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切实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效能;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实现社区服务、社区管理和居民信息等数字化管理和在线办理,实现社区服务管理现代化。

集聚人才力量,织牢社区治理“保障网”。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以2021年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抓好选举前期准备工作,严格落实换届选举候选人县级联审机制,选优配强村级干部队伍,鼓励和支持村(居)委会成员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建设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发挥乡贤能人作用,充分挖掘乡贤人才资源,调动广大乡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乡贤文化氛围,鼓励支持乡贤参与社区治理,增强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志愿队伍建设,推广“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平台运用,不断扩大系统使用的社会覆盖面,目前共有注册志愿者十余万人,服务时长累计超百万,组织志愿活动上万场次,发放宣传资料数千份。

统筹社会资源,织牢社区治理“服务网”。激发民主协商活力,全力抓好《莆田市城乡社区民主协商工作指南》落实,依托“党建+”邻里中心、村(社区)办公活动等场所,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形式,在村(社区)设立民主议事厅,规范化、常态化开展民主协商,提升社区线上、线下协商议事水平;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更简化便捷的社会组织备案登记办法,鼓励探索设立孵化培育资金,依托“党建+”社区邻里中心设立孵化基地,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提升“五社联动”服务,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慈善资源及社区志愿者,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实现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精细化,2020年以来共服务社区59场次,服务人次达到4500多人。

 

陈剑春:加快信息互联互通

 

市数字办积极发挥数据资源共享优势,加快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助推社区治理现代化。

市数字办主任陈剑春介绍相关情况,并作了回应发言。   

“一中心”建设,夯实信息化基础。持续推进莆田市数据中心基础建设,提升政务外网云平台承载能力,可满足未来10年所有市直部门应用系统的集中部署需求,为全市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供基础保障,目前共用40个单位的173个系统迁移到政务云平台。

“一平台”汇聚,推进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建成全市政务大数据平台,充分发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截止20208月,平台共汇聚7.77亿条重点领域数据,为社区综合受理平台、综治网格化平台、数字城管、信用莆田、莆惠金融平台等系统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共完成3.1亿条数据交换共享服务、108.7万次接口查询比对调用。

“一站式”服务,建设莆田惠民宝APP。统筹整合市直各部门惠民应用和生活服务应用,建成统一政务服务APP,实现政务服务掌上办、指尖办。目前莆田惠民宝已对接省闽政通、省、市网上办事大厅及市直30个部门系统,提供260多项便民服务事项,实名注册用户约71万。

“一网”通办,全面推进电子证照应用。大力推行电子证照在群众办事中的应用,实现群众在办事过程中直接调用,无需提供各种纸质证照复印件。目前,已完成市直52个部门近五年存量证照电子化转换工作,实现电子证照同步生成并推送至电子证照库,同时与市网上办事大厅、市行政审批系统、社区综合受理平台等对接。全市电子证照系统已汇聚52个市直部门、216个县区管辖单位的证照信息,盖章入库约886万张电子证照、电子批文,涉及1200种证照(批文)种类。

“一窗”受理,实现政务服务创新。建设莆田市社区综合受理平台,推行“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协同”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提升政府基层管理水平和为民服务能力。目前,该平台已实现婚育、计生、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养老、医疗、新农合、保障性住房等23项业务受理。

“一机”自助办,建设政务自助服务终端。以莆田市便民与办事服务“自助办、就近办”为目标,我办联合市行政服务中心加快政务自助服务终端建设,近期将部署110台自助机,打造24小时自助服务区“15分钟便民服务圈”。目前,自助机已上线12个部门的73项事项,群众利用身份证+人脸识别就可办理。今后将梳理更多事项入驻自助终端,进一步方便社区居民办事。

“一APP”集成,建设“党建+”邻里中心线上平台。市数字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结合莆田信息化基础实际,规划建设“党建+”社区邻里中心线上平台,通过整合利用莆田惠民宝APP已有资源,提升融合服务功能,有利于节约投资,避免重复建设。“党建+”社区邻里中心线上平台是一个高度集成、开放、共享的平台,线上平台通过一整套标准体系,集成了网上办事大厅、健康宝系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志愿者时间银行管理系统、12345热线系统及葫芦π、永辉超市等第三方平台,各社区个性化应用由各社区建设并按标准接入平台。随着应用不断深入,线下实体中心空间有限,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服务叠加到线上平台,通过线上平台向居民提供服务。

 

 

市文明办:深化社区志愿服务

 

我市深化社区志愿服务,按照“社区搭台、党员志愿者唱戏、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推行“党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发挥社区志愿服务作用,扩大便民惠民效应,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依托“红色堡垒”,设立一个志愿服务站点。依托各“党建+”邻里中心阵地,在每个“党建+”邻里中心里设立志愿服务站点,按照有统一标识、有办公场所、有志愿者队伍、有管理制度、有工作台账、有服务项目、有落实活动等“七有”建设标准,规范设立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点。激活“红色细胞”,组建一支志愿服务队伍。实行“党建+志愿服务”新模式,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由辖区各领域党组织党员引领,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热心人士以及部分居民党员志愿者联合组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文体服务志愿服务队、为民服务志愿服务队、健康卫生志愿服务队、平安法治志愿服务队以及环境保护志愿服务队、尊老爱幼志愿服务队等特色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的细胞作用和触手作用。凝聚“红色力量”,开展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年年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安排,定制社区“服务菜单”,提供符合实际和体现特色的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活动。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一项志愿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志愿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激发“红色活力”,完善一组志愿服务机制。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起“以志愿服务时长、态度和质量等为依据”的社区志愿服务需求转化机制、供需对接机制和项目评估机制,通过“文明莆田I实践app”,对社区志愿服务进行在线管理。进一步落实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事业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市公安局:创新警务实战运作

 

全市公安机关围绕公安机关职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积极打造党委领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强化顶层设计,社区治理有新高度。推动政府重视,持续深化公安机关基层基础改革,推动我市派出所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融入“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大局,市局制定《全市公安机关融入“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助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实施方案》,同时制定融入“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建设“6+3”措施。夯实基层基础,坚持警力下沉。创新运行模式,社区治理有新提升。创新警务实战运作,深化警务体制改革,以市公安局合成作战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合成研判、合成侦查打击、合成作战管理等警务机制建设,进一步提高警务实战能力。创新基础信息采集。开展标准地址二维码管理工作,制定统一的标准地址编制规范。积极开展“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90%以上有物业小区安装应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创新群防群治模式,开展治安巡逻、邻里守望等平安守护行动。突出主责主业,社区治理有新作为。严打犯罪能力不断增强,治安防控体系不断严密,民生服务品牌不断提升,首创建成全省集成度最高的公安“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集成出入境、户政、交警、治安等7161项业务,特别是户政业务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通办,工作做法被市效能办、市行政服务中心肯定并推广,《人民日报》《福建日报》《今日头条》等媒体相继刊发相关报道,中央主题教育办专项整治督导组、省委主题教育第六巡回指导组先后到中心调研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