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民生事,头等事。用心用情用力改善民生福祉,这是今年“莆田两会”的焦点热词。2021年,我市厉行勤俭节约,把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预算安排102亿元,增进民生福祉。
为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今年我市将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2021年,我市预算安排65亿元,支持新城建设与旧城更新,提升城市成长品质;预算安排37亿元,强化基本民生保障,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进,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可持续地惠及全市人民。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补齐“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推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对接,加大产业扶贫基地培育力度,加强贫困劳动力就业指导和培训,优化公益性岗位设置,切实提高贫困家庭收入。深入开展“十个一批”扩岗行动,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实施“技能莆田”行动,开展政府性补贴培训技能人才2.5万人以上。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安排创业贴息贷款2亿元。抓好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1600个。创新出台新业态就业服务保障办法,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围绕教育强市战略,培养“四有”好教师,实施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提升行动、“好校长、好教师”培养引进工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体育、美育等领域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适应新高考改革要求,持续提升高中教育水平。重视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扩大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建设莆田一中新校区和秀屿校区,新增普惠性幼儿园学位5000个、中小学学位1万个。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办好北理工东南信息技术研究院,推动新工科产业学院提升办学水平,加快建设妈祖医学院、福建东软职业学院,扩大“龙头企业+职业院校”社会化办学规模,新增高职学位1200个、中职学位2000个,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
全力打造健康莆田。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实施医疗卫生三年攻坚行动,下大力气提升乡镇中心卫生院、县区综合医院,健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和AED应急救护体系,筹建城市新区医疗中心,建立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5个,新增床位1000张。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消化道“三早”行动和新生儿耳聋基因免费检测。深化“三医联动”和分级诊疗,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体系,减轻重特大疾病患者负担。实施莆籍名医回归工程,建立“师带徒”专科工作室30个,壮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全面推进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探索完善新业态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机制,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5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5个、医养结合养老中心5个。加强低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兜底保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争取设立国家级妈祖文化(莆田)生态保护实验区,建立我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做好市博物馆、图书馆争创国家一级馆各项工作,完善总分馆管理运行机制。对全市A级旅游景区门票实施打折优惠政策,发放旅游消费券,吸引游客促进消费,促进旅游业复苏。探索红色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市内红色景区基础设施水平,丰富红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和精品线路。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莆田。扎实推进“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和“综治+”社区治理中心建设。完善应急管理能力体系,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防范,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开展全域平安创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信访积案化解,防范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建设“智慧天网”,严厉打击电信网络等新型违法犯罪行为;建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机制。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成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时报记者 林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