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大道自然——记工艺美术大师闵国霖
【发布日期:2021-01-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丹

 


《达摩》


 

《寿星》


 


《寿星童子》



 

《苏武牧羊》


 

《太白醉酒》

 

雕塑是静止的舞蹈,是沉默的叙述,经由一双粗糙的手和一截古拙的木,呈现出一种对生命动人的思索。好的雕品总在触发观者思想上的共鸣,比如闵国霖的作品。“他既有现代美术教育所培养的造型能力,又更进一步理解了我国传统雕刻的特长,既不拘泥于写实,又不局限于某一种风格,他自创了一种适合自己性情的艺术表现形式。”著名雕刻家黄丹桂对他赞誉有加。

物竞天择,大道自然。在半世纪多的雕刻生涯中,闵国霖佳作无数,他感悟到:“雕刻艺术是一种发现的艺术,发现根木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种种可能性,当根木的‘内涵’与文化的‘内涵’奇妙融合,造化之美与人文之美交相辉映,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

1941年,闵国霖出生在莆田市郊南门村的一户贫寒农家,父亲是名普通木工,可这个家庭里却表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求,“父亲好学,早年他从私塾辍学后,靠自学通读了四大名著等文学经典。”而闵国霖则在幼年就表现出了对绘画与雕塑的浓厚兴趣,他自制玩具手枪,泥捏小人,还抱着玩的心态雕制了些许小物件。不久,他便沉醉其中,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因为他深知,惟有借助艺术之翼,才能让思维恣意驰骋,带领他挣脱来自现实生活的束缚……

莆田的木雕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以“精微透雕”闻名全国,这种古老的传统工艺如乳汁般默默浸润着闵国霖的艺术创作。19岁时,他顺利考入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艺术作品,迥然各异的艺术风格和自由不羁的表现形式让他看到了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我一直在考虑把西方艺术与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结合在一起的可行性,从学院毕业回来以后,我在这个方面努力了很长时间。”

他进入当时的莆田工艺一厂(莆田雕刻厂)从事工艺品设计,深厚的理论修养为他的艺术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创作从原先单一的人物圆雕发展到人与物组景直至构图繁杂的大型组雕,如《史湘云醉酒》等等;题材则逐步涉及到人物、宗教、民间故事、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各个门类。其间,闵国霖又师承莆田著名的木雕老艺人朱榜首、黄丹桂、佘文科等,在前辈的言传身教、倾囊相授之下,他尽得精髓,雕功也日益精进,他将圆雕与平雕(浮雕、勒刻、镂空雕)、高浮雕等相结合,透视效果则大都采用国画“散光透视”的手法,充分展示出莆田雕刻的独特美感。1972年,他创作的龙眼木雕《夜送宣传品》《风雷激》选送全国第一届工艺美展;1975年,创作设计木雕《三打白骨精》跨出国门赴泰国展出;1977年,木雕《陈毅同志》获福建省优秀作品奖,并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展,现存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

然而,获奖并不是他的追求,他渴望艺术上的突破。改革开放初期,他与方文桃、佘国平等雕刻家自组队伍,外出游历并承揽佛雕业务,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宗教雕塑之旅。他相继寻访了山西五台山、晋祠、云岗石窟、华严寺;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浙江普陀山、杭州灵隐寺及北京的各大名胜,采集了大量的古典造像资料。一路游学创作,令他受益匪浅;而如今留存在莆田广化寺、福州西禅寺、四川乐山乌尤寺、广东天宁寺等地的佛雕作品,也成为后生晚辈临摹学习的典范。这些作品庄严大气,却雕工细腻,刚柔并济。它们的成功,令闵国霖感到欣慰而不是满足。他开始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自己摸索,力图在雕刻中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认知体悟,他用斧的手法塑造木雕的大块面和立体感,呈现人物造型的力量与劲道。

闵国霖认为:“木雕创作应根据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考虑人物的性格和特定环境,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使人物的张力得到充分展现。比如达摩,就有几种不同形式。禅定中的达摩,恬静自在,就要处理得比较细腻柔静一点;渡江的达摩,就要刻画出他当时因机缘不合,北渡长江去少林寺时的心境,人物既有点忧,又要凸显他内心的坚韧与追求,对真理的信心。”古语云“字如其人,画如其人”,木雕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闵国霖以自己的个性、思想和文化涵养,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他表白:“欲修佛道,先修人道。国画六艺中有得心应手之说,思想的东西要通过你的手来阐释,因此落刀要精、准、快,心到手即到,这就要靠几十年功力的积累,把锋芒内化,直指人心。”

1989年,闵国霖在家乡莆田创办了光临雕塑室,走上了自主经营之路,同时课徒授艺,带了十几个弟子。与其创作态度相映照,他授徒的方式也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比如谁的底子薄、知识面窄,他就会从这一方面着手,耐心加以指点。他的学生黄清銮对此感触良多:“闵老师真正使我脱胎换骨,以前看大师的作品,只觉得它美,现在我可以看出它美在哪,如何下手去创作!”闵国霖则淡淡地说道:“客观地说,我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只是搞艺术的材料,我没有数字细胞,也缺少对它的兴趣。”但是他一路的艺术追求和坚持唯美创作的理念,却使光临雕塑室赢得了省内外木雕界的赞誉,并拥有了一批稳定的收藏者及艺术品经营商。工作室生存了下来,在不断的艺术探索中,也开始了更为艰难的经营探索。

与此同时,闵国霖在艺术上也展开了新的尝试。“这些年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对木雕根艺初窥门径,浩瀚的自然界中,虽根木万千,却无一雷同,树根变化多端的形体,有着许多非人工所能刻画出来的效果,有的屈曲臃肿,有的槎杈四出,表面有凹入的漩涡,凸起的瘿瘤,更有细裂的纹路和多种多样的斑疤……好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根雕最大程度地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闵国霖采取了取之自然、顺其自然、应物象形的创作态度,秉承“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古典艺术思想,接连创作了数百件根雕精品。

“根雕讲究意韵不俗、情怀高古。正如古诗受五言、七言、词等格律所限,它也极受材料形体、色泽、纹理等的限制,这就是根雕作品与诸雕的不同。因此必须从材料的特趣入手,‘求其神、忘其形、顺其韵,随势夸张、减缩,但也注意藏露兼顾、谦虚得当’。”这种受限的自由,反而独具魅力;在人力与天功的磨合,心灵与物象的对话中,闵国霖体味到了无穷的乐趣,他以或夸张或写意的艺术手法,随势而为,力求传神达意,只求意到不求刀周,暗合了中国古典书画舍形求意、舍表求神的审美理念。

20世纪80年代,闵国霖参与湄洲妈祖祖庙妈祖巨型石雕像的设计评选,“我塑造了一尊1.2米高的妈祖石膏像,后来被迎去东岩山妈祖行宫供奉。我认为,对妈祖的创作要从人与神两个角度来考虑,还有人神结合这样一个形象来处理。首先她是个人,在民间做了许多善事,广受老百姓爱戴;升天后,被作为神受世人尊崇膜拜,这是从人到神的过渡。妈祖的传说故事也充分体现了她泽被苍生的博大情怀,这就要从神性的思想形式上来提升。妈祖文武兼备,文能救世济民,武能护国庇民,在创作中要注入她的雄刚之气,凸显其巾帼英雄的气度。”

其后,闵国霖又选用黑檀来表现发出天问时的《屈原》,展现其愤世嫉俗、倔强执着的铮铮傲骨。而《霸王别姬》《太白醉酒》《关云长单刀赴会》皆彰显着其舒展博大、沉稳持重的传统文化基础。闵国霖的雕品返璞归真,意趣天然。不论造型奇崛的《达摩》,意趣天成的《钟馗》,沉静典雅的《观音》,平淡含蓄的《洛神》,还是泼辣生动的《五子弥勒》……一件件精品无不展现着他雕艺上挥洒自如的驾驭能力,和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东方哲思,同时也赢得了各项荣誉。

闵国霖,被授予首届中国木雕艺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木雕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福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等称号。

大象无形,大道自然。于闵国霖而言,艺术就是他的宗教。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