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月是故乡明(下)——记印尼侨贤黄文兰先生
【发布日期:2021-02-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郭清锋

 

 

黄文兰先生伉俪参加华侨职业中学文兰奖颁奖典礼


 

黄文兰先生在故乡石庭接受莆田县政府的颁奖



 

左起:李文正、蔡文焕、黄文麟、黄文兰


 


石庭与西刘之间和平路 

  

不仅如此,从19855月石庭中学新校董事会成立到1989年,这五年时间里,黄文兰每年都要安排二至三次回石庭,专门解决建校遇到的许多难题,往往是一回到石庭,就和侨中的董事会成员一起忙得团团转,他一会儿跑莆田城关,与地方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求尽快解决批地手续问题;一会儿对学校各建筑物的设计图纸进行反复推敲;今天忙着帮助董事会对基建项目的工程造价进行认真核算,明天又忙着安排工程队对建筑项目进行公开投标。其认真细致的态度,哪里看出他所忙的是一所公众的华侨中专的建设,而是比自己家盖工厂、盖房子还要认真负责!

由于当时国内的有些部门办事效率并不高,本来一两天就可以办好的事,非要拖到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办好,单单在征地方面就像拉锯战那样反反复复地进行四次:第一次只有0.67公顷,第二次往后扩展0.33公顷,第三次向前0.67公顷,第四次往左右扩大0.67公顷,到最后才圈定莆田华侨职业中专的学校总面积为4公顷。校董会每当遇到麻烦时,总是请黄文兰出面向各级政府领导要求支持。即使黄文兰回到印尼,学校的许多事还要与他联系。为此,黄文兰不仅自己每年都要支付高达二、三万元人民币的国际长途话费,而且每年往返厦门至雅加达的上万元飞机票,也都要自己掏腰包。

莆田华侨职业中专原校长黄瑞麟清楚地记得,在侨职新校建设的4年时间里,黄文兰协调解决了众多筹资、征地、建设难题,电话、飞机频频来往于国内和南洋之间,花费的精力不算,仅电话费、飞机票就花去30多万元人民币。

“他办事的认真劲特别令人感动!”黄瑞麟举例说,福厦路石庭段有一条通往石西桥头外和西刘自然村的村道,1990年底,上述两个自然村为目前这条村道投资与取名之事争得不可开交,在眼看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两村和睦的时候,石西桥头外的乡亲想到了远在印尼的黄文兰,希望他能为他们说话。黄文兰深知此事关系重大,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两村共同投资修建,并以“和平路”为道路命名的解决方案。

因为公正无私,黄文兰的方案在两个自然村都获得了支持,村道很快就修好了。后来,在村道与福厦路交接处,村民们修了座牌坊,黄文兰自己为这牌坊拟了幅对联。上联是:和气生财建设乡村道路,下联则是:平安出入发扬社会文明。

对联通俗易懂,只要粗通文墨就可以读明白。黄文兰在拟这对联时,所要寄托的大概也是他对乡人们的最朴素的期望。而这块牌坊,在乡里人看来,不仅是黄文兰团结其他华侨共襄公益盛举的一个见证,更是黄文兰在家乡声望的一个见证。

乐捐不疲乡情浓,真情无价润故士。及至1989年莆田华侨职业中专顺利落成并乔迁后,黄文兰依然把心紧紧系在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之事上。因当时物价上涨,建筑公司与校方就建筑造价上产生纠分,导致有些校舍不能投入正常使用。这时,黄文兰虽然身在印尼,仍把解决这个问题当作自己重要的事情来处理。他在19891231日写给董事会的信是这样写的:

石庭学校董事会诸位先生钧鉴:

我返印尼,因事务繁忙,致未函候,希见谅。这次我们几位返国,虽然时间短促,但对国内法律及物价政策都有加深的了解。

一、如莆市建营字(89)001号第四条,写明因建设单位的责任,造成工期拖延至198871日以后完成工作量的钢材水泥,不予调整,根据这条,是施工单位造成工期拖延,不是我们的责任,没有必要给他们调整或补贴。

……

这场风波后在黄文兰先生等海外侨胞及县委领导的协调下得以圆满解决,新石庭侨中新校园的建成极大地促进石庭地区教育的发展。在黄文兰先生及海外侨领的关心支持下,1990年学校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办职业教育,开拓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学校从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发展成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黄文兰可以说是居功至伟。

20016月,年近8旬的黄文兰先生,因工作繁重,气候炎热,不幸脑溢血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即使是自己重病在身,急需医治之际,他仍把自己的心紧紧地系在莆田华侨职业中专的发展之事上,经常打电话,返乡观察,关心学校的发展,为学校排忧解难。

2005年,鉴于学校实训设备不敷教学所需,黄文兰及夫人徐燕萍带头捐资32万,在黄文兰及海外侨领的踊跃捐资下,共筹得三百多万元巨款,工程建设得以进展。

其实,好事多磨,这里头还有一段小插曲。当学校向有关部门申请批地时,却遇到了非常大的麻烦,其原因是:有关部门因为建设芹兰路的需要,学校不仅要面临拆去将近一半的面积,而且面临着被迁移的危险,即学校建筑总面积4公顷,要划掉1.67公顷给芹兰路,得此消息,仍在治病中的文兰先生当即表示:“建设芹兰路我是支持的,但我反对没有实地勘察和闭门造车,我拼了这条老命,也要保住这座学校,并把综合实验楼盖起来!”

于是,他当即用电话与曾任江口镇镇长,后任莆田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李德金同志反映情况,并要求有关部门给予重新勘察。李德金常务副市长听他讲的有道理,就请黄文兰直接与有关部门联系,予以修正芹兰路的路线。黄文兰当即抱病持杖亲自陪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勘察,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不仅保住了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的全部用地不受拆迁,综合实验楼用地也很快得到了批准,而且还腾出一块0.67公顷面积的土地供学校以后征用。而黄文兰这一努力,至少可为莆田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避免上千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

赤子丹心,德惠故里。及至2005年,已经81岁高龄的黄文兰和夫人徐燕萍在莆田华侨职业中专设立了“教奖学基金”,用于奖教奖学,已奖励优秀教师及品学兼优学生数百名,奖励总金额几十万元。为了激励侨职师生奋发有为,黄文兰偕夫人徐燕萍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文兰奖教奖学基金”颁奖典礼。黄文兰和徐燕萍伉俪的亲切关怀,谆谆教导,给侨职师生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也给侨职师生积极进取、再创佳绩的精神动力,一位获奖的女生叶静在颁奖典礼上动情地说:“此次获得奖学金,心里感慨万千。我是一名农村的孩子,我的家庭没有给予我厚实的财富,能拿到这份助学金对我来说不只是一份帮助,更是我学习动力的源泉。这不仅帮助我减轻了家庭负担,也让我的心里有了一个目标:要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以优异的成绩报答感恩的人,回报感恩的社会。”

赤子情浓,大爱无边。

2005年,黄文兰考虑自身年事已高,从学校发展的大局着眼,应该举荐一位对家乡教育热心且有号召力的侨贤来担任董事长职务,在侨贤黄明辉的联系和沟通下,诸位侨贤一致推举与黄文兰同样热心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印尼侨贤黄玉旗来继任董事长。至此,黄文兰才得以安心下来。

 

 

认识黄文兰的人都知道,这位老华侨,并非亿万富翁,他当过新加坡福莆仙公会名誉主席和新加坡兴安会馆的名誉主席,他小时候在家乡只念过5年私塾,他今天的事业,完全是靠他自己在海外奋斗和辛勤劳动才建立起来的。而他捐献给家乡公益事业的数百万港币,也都是靠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

更为感人的是,这位靠自己白手起家的老华侨,对家乡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的建设,不但是积极带头,而且还亲自出力参与建设,甚至把家乡的公益事业,看作比自己在海外经营的公司还重要!

如果说黄文兰为支持家乡公益事业而俭朴到平时穿一双普通皮鞋,也要直穿到鞋根塌底才肯换新鞋之事尚不足为奇,那么,他在穿衣着服上所保持的俭朴本色,确实值得一提。

一次,他的妻子徐燕萍见丈夫作为一个具有近千人工人的老板,平时所穿的那几件旧衣服总是穿了又穿,于是她背着丈夫私下去买了一件新衣服。但黄文兰穿上新衣没几天,就因为去工厂检查工作时不留神,被机器挂破了一个洞。这件事使他心疼不已,一回家就脱下衣服请妻子缝补以备再穿。但徐燕萍认为自己丈夫作为厂老板穿缝补衣服出去会有损形象,就把缝补的衣服送给专门为丈夫开车的司机。

过了几天,黄文兰去工厂上班时,无意间看到自己的司机身上穿的衣服,好像与自己前几天穿过的那件被挂破的衣服款式颜色一模一样。他下班回家时,即向妻子提及这件事。在得知事情原委后,黄文兰理解妻子的此番好心,但他却为自己未能再穿上那件缝补衣服而心疼了好些天。在他眼中,这件缝补的衣服还可以再穿三、五年呢。

愿以寸草心,来报三春晖。黄文兰一生朴实无华,为人低调,但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却始终抱着一种身在海外、心系故土的情怀,非常地热情关心,慷慨大方。这一点,在福莆仙的同乡群中,他是绝不甘人后的。他刚到南洋时多从事粗活、体力活,受尽苦难,痛定思痛。于是,他深深地明白:无论何时何地,没有文化,最终只能当苦工、做粗活、吃苦饭,甚至遭人歧视。于是,当他通过经商等方式发展起来时,便开始考虑如何使家乡的下一代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故乡就成了他寄载故园乡愁心头窝;故乡的文化教育就成了他时刻牵挂、梦萦魂牵的另一份事业。

1990年的一天,尽管黄文兰正忙于工厂的生意事,但他得知家乡莆田来了两个到印尼筹集创建兴化大学资金的特别人物时,他当即扔掉手中正忙着的事务,亲自开车到机场把那两个乡亲接到自己家里款待。

为了确保乡亲能够不虚此行,黄文兰千方百计让他们与著名银行家李文正相识,随之请李文正出面把兴化籍的印尼恒荣银行董事主席陈子兴、印尼RGM集团总裁陈江和、印尼海外快捷银行副董事长黄俊发以及银行家李文涛等名流,一起邀请到李文正的力宝银行聚会,使得这些同样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的兴化籍侨领们纷纷捐赠,其捐款数额高达一千多万港币。

侨胞们爱国爱乡的义举,其情可贵,其心亦可感。他们捐赠的不仅仅是钱,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身在海外的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深情厚意。血浓于水,华侨的心永远与祖国相连。当那两个乡亲满载而归时,黄文兰却为此付出了整整十天的宝贵时间全程陪同募捐。而在这十天里,工厂里的大小事务,只好另请他人来帮其处理。

“羁马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与对待家乡的教育事业一样,黄文兰对家乡的文化公益事业,同样是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情。且不说他对修建石庭石西影剧院、石庭宫文物、黄滔祖祠等是如何出资出力,单说2002年他热心支持修建黄滔公园和黄滔石像之事,就可以清楚地看见这位老华侨的一片赤诚之心。这其中所取得的每一份成绩,无不倾注着黄老先生的殷切心情。

“悠悠岁月,留下真情从头说。”故士情深的他,对家乡的公益事业尤其怀有割舍不断的情愫。这一年,已是疾病缠身,并且刚刚历经一场大病的黄文兰,得知家乡以“闽中文章初祖”著称于世的唐朝文学家黄滔墓址已被围困在一片废墟中,如果不及时给予妥善保护,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物就会被废土和垃圾填盖而消失。这位对先贤尊敬有加的老华侨,慨然在病榻上捐出三万元港币,在黄滔墓址的废墟上,修建一个黄滔公园,并在公园中竖立一尊高大的黄滔石像,供游人和学子们参观瞻仰……

树高千丈,难忘其根。应该说,在莆田像黄文兰这样热心支持家乡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的华侨还有很多。多少年来,这些故土情深的海外乡亲不管离乡多久,闯荡多远,始终不渝的是根的意识、是永恒的家乡情怀,他们虽然身在异国他乡,却时刻心系壶山兰水,一颗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始终关注和支持家乡公益事业的发展。但像黄文兰这样五十年如一日地支持家乡公益事业的人,则是屈指可数。无论是身处困境,还是事业有成,黄文兰的心始终牵挂着故乡这片土地。多少年来,他的爱心和热心在兴化大地上演绎出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像黄文兰这样热情关心家乡建设,热心文化教育事业,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的侨胞,无不受到家乡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无不得到家乡人民的广泛赞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