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植根红色沃土 重温峥嵘岁月
【发布日期:2021-02-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凌明信 通讯员 黄毅 郑林倩

 

 


闽中工农游击队外坑驻地旧址正大门 摄影/凌明信

 



郑金照像 据《闽中革命史画册》



 

闽中工农游击队外坑驻地旧址外观 摄影/凌明信



 


闽中工农游击队外坑驻地旧址前参天小叶榕 摄影/凌明信


 

 

闽中游击区革命纪念馆内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队旗 摄影/郑林倩

 

 

 

位于常太镇常太村的郑金照故居 摄影/黄毅

 

 

在闽中三年游击战争中,外坑、金竹坑、漈川这三个基点村,构成了三足鼎立的革命火炉。

闽中工农游击队外坑驻地旧址,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渡里村畲角里自然村。提及这个旧址,就不得不回忆起一位革命烈士:郑金照。因为,他的生命和旧址早已融合一体,他是旧址的象征。

郑金照,1926年考入福建省立莆田高级中学,在校期间参加了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组织,1929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转入中共党员。是年9月中旬,中共莆田县委决定成立莆田各界反帝援助林案委员会,组织开展反帝爱国斗争,郑金照作为五个成员之一,与郭寿銮等带领学生、工人和农民登上英商泰利公司的“驾鳌”轮,揪出买办分子进行游街示众,并捣毁设在涵江宫下街的国民党特种消费局和勾结英商的陈湖泉豆饼行,政治影响很大,受到中共福建省委的通报表扬。  

19303月,郑金照在他的母校省立莆高领导学生开展声援印度和朝鲜独立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对这一运动加以镇压,悍然下令逮捕并枪杀了莆田学生会领导人陈文奋、林春晖,校方也蛮横地将郑金照等10多位学生开除。此后,郑金照奉命转入地下革命斗争,不久,被任命为中共莆田城区区委负责人。19329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县委决定扩大莆田工农红军游击队,任命郑金照为队长,193310月,改为中共莆田县常太区委书记。郑金照回到常太动员各村农会发动农民开展抗租斗争,并取得抗租斗争的胜利,使常太地区成为当时“莆田县在农村工作的三个中心区域之一”。同时,他深入外坑等村在农民中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积极分子,在外坑大厝、畲角里、竹门发展了陈文通、雷金桐、华金雀等参加革命队伍,为开辟闽中游击区打下基础。

19349月,中共莆田中心县委在灵川西厝村重建,郑金照被推选为莆田中心县委委员。随即,县委决定到国民党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常太山区发展新的活动据点。同年10月,郑金照、陈建新、翁鸿镗等奉命到常太开辟新区。当获悉外坑有位原民军营长的儿子雷光熙拥有枪支欲报父仇时,便以探亲访友为名到外坑畲角里雷金桐家,一起动员其堂弟雷光熙参加革命队伍。雷光熙接受动员后,毅然献出家里所藏的枪支弹药并参加革命,包括3挺轻机枪、9支步枪、1支驳壳枪及子弹、手榴弹数箱。党组织利用这些武器,在常太建立一支20多人的游击武装,从而开辟了常太第一块游击根据地。外坑从此成为闽中党组织和游击队的主要驻地。这里地处偏僻,群众基础好,是闽中三年游击战争时期莆仙边游击根据地的三个基点村之一,游击队可以在村里公开活动,并以此为据点,频频出击,打土豪、杀恶霸,发动群众开展抗租抗税斗争,并取得一系列游击战果,游击区逐渐扩展到莆田广业和仙游兴太山区。193412月,郑金照同潘涛一起率游击队骨干30多人,化装袭击了常太枫叶塘的镇公所常备队,缴获枪支20多支,取得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次胜利。  

19355月,中共闽中特委成立。特委决定把福清和莆田两支游击队统一改编为闽中工农游击队第一支队和第二支队,郑金照为第二支队支队长,在常太地区深入发动农民开展抗捐、抗粮斗争,使常太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闽中工农游击队在常太的游击斗争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震惊,多次派兵“清剿”外坑、金竹坑、漈川等革命基点村。郑金照、雷光熙率领第二支队沉着应战,一次又一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由于有常太赤卫队提供情报,使游击队及时撤到山上隐蔽,利用深山老林与敌人周旋。国民党军无奈兴叹:“奈山深林密,此剿彼窜……乡民们似完全匪化。”

19364月,国民党又组织500多人分四路“兜剿”游击队驻地,妄图一举消灭游击队。游击队在群众的帮助下与敌人激战,后因天色渐晚,国民党军不敢恋战,慌忙撤退。此后,国民党军改“清剿”为“驻剿”,常驻枫叶塘和渡口一带,封锁常太根据地的出口,企图把第二支队困在山中;并时常到外坑、金竹坑、漈川等革命基点村骚扰抢掠,群众深受其害。为了打破被动局面,郑金照带领10多个勇敢善战的游击队员,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到他熟悉的沿海地区,袭击了驻笏石丙店宫的国民党自卫队,并喊话敦促敌人迅速投降。正当宫内的国民党士兵往窗外扔枪支时,一颗子弹从窗内射出,警卫员郭文富迅速跨到郑金照身前掩护。郑金照刚要举枪反击,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他和郭文富壮烈牺牲!

19367月,国民党军再次组织700多人,由常太壮丁队带路,从莆仙两面夹攻莆仙边游击根据地,采用“清乡”方式进行“清剿”,并在外坑安营扎寨,铁心“剿灭”游击队。游击队和群众被困山上,住草寮、窑洞,靠野菜充饥。为摆脱困境,中共闽中特委在外坑陈文通家召开会议,部署撤退事宜,决定闽中工农游击队带领无亲可投的基点村群众转移到常太北面广业区的白沙、庄边一带隐蔽,开辟新的根据地。于是,闽中工农游击队主动撤出外坑等基点村。

闽中工农游击队外坑驻地旧址位于渡里村北部,西北靠仙游县游洋镇松坪洋,东面与常太侯山村及霞山村相连,西北侧毗金川村,面积约333.33公顷。中共莆田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1112月给予立碑保护。

旧址四周群山巍巍,旧址门前,几棵拥有400年树龄的参天古树小叶榕,它们见证了闽中三年游击战争的烽火,也见证了当年红军的浴血奋战。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