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元宵“线上线下”别有洞天
【发布日期:2021-02-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林锦堂


莆田元宵,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闹元宵的习俗。节到元宵兴倍生,普天人共乐升平。有楼紫陌繁华盛,灯火辉煌不夜城。这首竹枝词《元宵》诗,就是描述莆田闹元宵的盛况。莆田元宵,即是莆田和仙游闹元宵的统称。莆田元宵时间跨度长,从正月初三到二月二,村村闹元宵,天天有节目,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这些不同习俗的元宵活动,基于不同时代的精神产物与本土传统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不断融合进化演变,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其民俗底蕴博大精深,民俗活动精彩纷呈,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

为防控疫情,今年春节元宵,我市倡导线上元宵”“线上闹春,并从年前腊月起,线上呈现传统的元宵、精彩的民俗、热闹的活动,各大媒体接续跟进报道,抖音、公众号、视频号等线上元宵节目,刷爆朋友圈,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一浪高一浪的线上闹春的热潮……激起了莆田全民线上闹春欢快、欢乐、欢腾过节的浓郁氛围。

大年正月十一,记者来到涵江区三江口镇芳山村探访千人千担挑万盘出游的民俗,走进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村探源特色的大红团制作,探究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红桔叠果龛的由来。一番走访体验,深深地感受线上元宵的精彩,线下民俗的经典,蕴含着莆田人民淳朴民风文化传承的情怀,智慧构创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底蕴。

莆田元宵线上线下别有洞天,元宵民俗文化成为了网红打卡点,旅游聚焦点,搞活了乡村旅游,助力了乡村振兴。

 


千人千担挑万盘


 


挑盘游村巷,吉祥进民家习俗


 


吉祥喜庆红担盘



 

村民为游客讲解红盘装素品寓意

 

 

 “千人千担挑万盘游全村,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这是涵江区三江口镇芳山村元宵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芳山村,记者了解到这个4000多人的村庄里,自明代起开始建窑烧砖瓦,直到20世纪末还是个砖瓦专业村。淳朴的民风,背靠黄土,面朝海,缘何有着千人千担挑万盘的元宵习俗。

据昭灵宫董事会董事长方秋生介绍,芳山元宵与抗倭有关,戚家军入闽抗倭,经过涵江塔桥一带,民众炊宝糕菜包,装入担盘交付头人,一同前往慰问抗倭将士,几经演变,挑担盘成为芳山元宵的独特习俗。芳山村元宵民俗活动从正月初六至初十,由方姓、林姓、苏姓、郑姓等依次轮流做头。村里每年都会根据各姓年龄辈份轮流选出20做头,又称福首福首被看作族群中最有福气的人。正月初六乡老开始忙着准备香炉、戏妆、香和酒等迎春物品;正月初七早上,福首组织族人们每户一人出来挑十个盘红担,前往昭灵宫前广场集合,千人千担挑万盘出游,共同拜年祈福。所到之处,人们围着捧香炉的福首换香求福,希望在新的一年中有个好的开头,平安顺意,添丁进财。出游后,各族红担盘各自挑到祠堂祭祀,当天晚上由福首组织举办庆祝酒席。

《芳山村志》编辑方明雄介绍,每一担十个盘里装的都是面食做的荤素,分别是红团、寿包、线面、橘子、花生、糕、饼、猪头”“,以及炮、烛、花,装一盘,每一盘盘面都放上吉祥的剪纸。担红盘是莆田重大喜庆活动习俗,一担十盘,荤素装盘甘蔗随担,寓意甜蜜和合、十全十美。

 

 

霞徐贡品“大红团”

 

 

 

祈福贡品“大红团”


 

 

游客观赏非遗传承人制作“大红团”

 

红团,红红的圆圆的,寓全家团团圆圆,大吉大利之意。记者在顺济庙前看到,莆田非遗传承人黄天赐和他的儿子正在专注地给一个有1米直径的“大红团”面上精雕细刻。黄天赐说,手工制作“大红团”传到他已是第三代,他的儿子是第四代传承人。大红团的制作原料和普通红团差不多,也是用糯米粉加上食红和成面皮,红团皮用10公斤糯米粉,里面是5公斤甜的绿豆馅。目前还没找到这么大的红团印,所以红团表面的花纹只能靠制作人手工雕琢。做好这个“大红团”,要用上半天时间。

据了解,近20年来,“大红团”表面上龙的姿态每年都不一样,有侧面龙,也有正面龙,都是昂首欲飞的模样,寓意着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东方巨龙在腾飞。龙头、龙眼、龙身、龙爪、龙鳞,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师傅们精雕细琢。“大红团”做好后上大锅蒸2小时才可以出笼,然后还要在大红团四周抹上香油,防止吹风后表皮出现开裂。

每逢正月初十,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闹元宵,霞徐村里的顺济庙元宵贡品最具特色的是“大红团”,直径1米,表面花纹全靠手工雕琢,正中间盘旋着一条活灵活现的大龙,双目炯炯有神,周边还围绕着56个小红团,祈福国泰民安、子民幸福,56个民族大团圆。

  

江东“红桔叠果龛”




村民们正用红桔叠果龛




 

游客在非遗传承人引导下,体验“红桔叠果龛”

 



游客体验挑选果品


 

 

梅妃塑像

 

 “红橘垒塔世间稀,十三里社各高低。梅骨香魂今犹在,携兄绕境佑庶黎。”这首诗是对荔城区黄石镇江东村浦口宫传统元宵的真实写意。

记者在浦口宫殿内看到,前叠的桔塔,最高有6.6米,快顶到屋顶了!这一别出心裁的桔塔奇观,好比一朵瑰丽的民俗奇葩,令人震撼!省级桔塔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黎辉说,搭桔塔、叠果龛,讲究轴竖立,叠果平衡,于是果品大小要均匀挑选,叠上两果套上圆盘进行稳固,方能层层叠上。每座“红桔塔”搭成之后,都要在上面插上“三春”,寓意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红桔塔在每年正月初三开始搭建,初七元宵过后,一般在初八早上就把桔塔拆除,并把展出的红桔分发给民众,以表示梅妃给村民们的赐福。

梅妃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江国兴介绍,梅妃是位惊世才女,安史之乱,梅妃舍身殉国,之后李亨即位,御赐“春秋二祭”,而春祭几经演变,成为江东的春节习俗。每年初三,江东村村民们就为了梅妃春祭活动忙了起来,他们在浦口宫搭起了“红桔塔”祈福迎新。这是一种“红桔叠果龛”形式的的祭品,据史料记载,该习俗始源于唐朝。过去,江东共有十三个里社,所以一共叠十三座桔塔,后来又添加了两座,所以现在每年要搭十五座“红桔塔”。红桔塔都摆放在江梅妃主殿长案桌上,这十五座高低不同,按姓氏人口比例叠高低,最高的六米多,最矮的两米左右。这别出心裁的红桔塔历史悠久,不仅是是莆田宝贵的民俗文化财富,也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搭桔塔,祭梅妃,乡人们用他们最淳朴真诚的方式纪念着梅妃,纪念着梅妃高洁坚贞的气节。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