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林锦堂
一座古民居,一个历史记忆的符号,承载着许多人魂牵梦绕的乡愁故事;一所古学堂,一段历史文明的印记,见证着一方人的文化涵养。位于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的黄氏民居(省级文保),既是兴郡崇实中学堂故址,又是辛亥革命先驱黄纪星、黄绶的旧居,这里储藏着一部厚重的秘史。
在霞徐社区大宫前路口,一座显眼的古民居直入眼帘,这座古民居就是黄氏民居。“江夏家声大,(巩石)溪世泽长”的楹联挂贴在黄氏民居的朱门两侧,大门庭黄氏姓灯高挂,“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兴郡崇实中学堂(旧址)”匾额悬挂大门顶,明式穿斗抬梁,刻木巧匠,古色古香,尽显大户人家门庭非凡的气度。
走进黄氏民居,庭院深深,古意绵长。民居抬梁穿斗结构,前后分两座,前座建于明代,面宽六间26米,深四进52.7米,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内埕、前厅、天井、中厅、天井、上厅、福堂,抬梁穿斗结构,悬山顶,占地面积为1600平方米;后座始建于清初,面宽五间20米,深三进31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屋、天井、前厅、天井、上厅、福堂,抬梁穿斗结构,硬山顶,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620平方米。两座梁柱硕壮,建筑考究,刻有麒麟、凤凰、花卉等精美图案,雕梁画栋比比皆是,漆金痕迹也依稀可见。1993年6月被认定为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列入省级文保单位。如今,黄氏民居保存完整,院内花香入鼻,花味入心,屋中住着黄氏后人,见到游客来访,微笑点头问候,令人心暖。
记者与黄氏后人黄先生交谈中了解到,这座黄氏民居是辛亥革命先驱黄纪星的故居,辛亥革命运动组织秘密集会、印刷传单及藏匿革命人士的场所,辛亥革命遗址,莆田第一所私立中学堂旧址,也是一座涉台文保单位。
出生于1875年的黄纪星,祖籍西天尾渭阳村,他的祖父在涵江经商,做桂圆干生意发家后,在涵江霞徐买下了这座红砖大厝,从此黄纪星随家人迁居到霞徐。少时的黄纪星聪慧懂事,年纪轻轻就考取了秀才。满清王朝腐败,黄纪星目睹国运日渐衰弱,民族危机日重,于是无心追求满清王朝的功名利禄。因其家庭经商的优势,广结人缘,深受当时一股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立志走教育与科学救国之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黄纪星与侄子黄绶、黄缃等人商讨集资千两白银,利用家宅创办莆田第一所新式中学堂——崇实中学堂,提倡教育革新,开设国语、算术、英文、生物等课程,招收学员80多人,分两班上课,率先推行新学。先后聘请黄纪星、张琴、关陈谟、陈霁湖、郭嗣周、陈南金、魏显荣等为教员。1904年,福建同盟会会员林斯琛、刘元栋、林心斋等志士被清政府通缉,逃奔涵江藏匿崇实中学堂。其时,该中学堂又有20多名学生参加上海林森领导的“旅泸(上海)福(建)学生会”,被清政府监视,认为是“图谋不轨”的举动,故崇实中学堂只办两年,就被勒令停办了。同年,黄纪星卖了部分家当,与黄绶一起出资万金,前赴上海开设“达文社”,继续宣传革命思想,传播社会进步思潮,最终被清朝政府强行关闭。1910年,黄纪星从上海回到家乡,与日本留学回国的侄儿黄缃、内弟涂开榘等进步人士捐资在兴化府明伦堂开办兴郡简易师范科,并在西天尾渭阳古宅和宗祠开办明远小学。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烈火迅速蔓延,福州光复,福建同盟会莆田分会也宣告成立,黄纪星被公推为负责人,并兼任莆田治安事务所总务长;同年,莆田又推选黄纪星为福建咨议局议员,黄缃则任民国时期莆田县第一任县长。
黄纪星的一生离奇,他是一位有风骨有气度的人,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思潮运动,其8个儿子受父亲的影响,积极加入革命队伍,参与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1930年,他最小的儿子黄典麟为革命事业英勇就义,年仅16岁。
古民居,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记录历史,载托灵魂。古学堂,是一幅时光的影像,见证历史,传承薪火。黄纪星、黄绶等先驱的热血和足迹,为霞徐黄氏民居注入了厚重的历史传奇!如今的霞徐黄氏民居,不仅仅是莆仙古民居建筑美学工匠艺术的实物标本,也是见证辛亥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实地遗址,更是莆田历史文化实质研究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