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县区均以建设工业园区为抓手,有力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如荔城区黄石工业园,城厢区华林工业园,秀屿区笏石工业园,涵江区高新科技工业园,涵江区白塘工业园等,均占有当地较大的经济比重。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传统产业成本上升、企业品牌缺失等问题。如何提升这些工业园区的质量和水平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许多委员做了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市政协委员王乌妹撰写的提案《加强规划提升和标准化建设,推进我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被评为2020年度市政协好提案。
“回顾工业园区建设、投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些经验做法,审视存在问题,借鉴其他地方经验,可以认为,规划提升和标准化建设是工业园区进一步迸发产业发展潜力,提高地域竞争力,引领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措施。”市政协委员王乌妹深入调研后,对如何推进我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王乌妹调研发现,目前工业园区中存在着传统产业成本上升、企业品牌缺失、研发创新不足等问题。如,在研发创新上,大多数企业研发人才匮乏,高学历、高技术、专业性人员缺失,研发力量偏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新市场能力不足,主要依靠订单式生产销售;在加大投资方面,许多企业设备与技术技改的力度不大,导致产品工艺水平和质量落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要引导企业在‘两化融合’、智能制造、‘机器换工’‘工业4.0’和‘互联网+’的浪潮中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争创品牌为纽带,以完善延伸产业链为重点,以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作用,努力提升存量,做大增量,促进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对此,王乌妹拿出了一份解决方案,建议从自主品牌打造、技术创新、产业链延伸、“十个一”建设、存量土地盘活、特色园区建设、服务机制完善等七个方面着手。
打造自主专有品牌。有意识地引导企业走品牌之路,对有较大潜力的企业进行培育提升,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建立品牌梯队培育机制,打造自主品牌,每年各筛选2-5家企业作为品牌培育试点,采取定人、定企、跟踪服务的方法,指导企业加强完善品牌创建的基础性工作。鼓励企业品牌升级,健全“政府、部门、协会、企业”的促进机制。推动企业积极引入ISO9001、ISO1400、GB/T28001等体系标准与卓越绩效模式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现企业提质增效,提升产品竞争力。制订政策,对获得全国、省、市名牌、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以此激励企业自创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大企业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人员、设备、技术能力、物流、生产环境的技改投入,加快科技人才引进,设立和提升研发机构,引进新型生产工艺,采购新型原材料,从狠抓产品质量入手,鼓励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产学研对接、提高对研发费用的投入,促进企业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财政部门予以一定的资金补助。
加大产业链延伸力度。积极鼓励企业建设集材料研发、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品牌孵化、国际贸易、物流配送、商务服务、人才培训、信息发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将由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全面转型为打造集研发、贸易、制造、物流配送、总部基地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完善产业链将大大节省企业在包装、运费、业务费、沟通等环节费用,产业链的完善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有效竞争力,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提升了效率。
加强“十个一”建设。通过陆续建设一个园区公共服务中心、一个产业链服务中心、一个科技育成中心、一批专业化标准厂房、一批人才(员工)公寓、一批商业配套中心、一批配套学校、一批商务酒店、一个医疗健康服务中心、一批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工程等“十个一”工程,为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腾笼换鸟”动作。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清理低效益租赁企业,采取房租补贴、搭建平台积极对接等措施,实现工业闲置厂房的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对接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的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优质企业入驻园区,改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以特色园区建设为切入点,整合当地园区资源,依托“互联网+”新经济模式,与园区主要产业充分“嫁接、融合”,积极推动时尚设计、品牌提升、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构建形成多链条、高融合的新型产业生态圈,打造各具优势,竞争力强的特色园区。
完善相关服务机制。制定出台小微企业入驻、考核、退园、出让的综合扶持政策,鼓励5G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及电子信息产业相关联企业入驻。借鉴广州经开区、武汉高新区、苏杭高新区等地做法,探索推进工业园区整体管理体制转型,将行政管理主体与开发主体分离,解决园区与行政区协调等问题。(时报记者 郑育俊 通讯员 黄海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