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戏动人故事浓缩成典故(上)
【发布日期:2021-03-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余学范



莆仙戏《春草闯堂》剧照


 


莆仙戏《吊丧》剧照

 

莆仙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市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用莆仙方言演唱,是福建地区的古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莆仙戏深得莆仙人民喜爱,一年到头演唱不绝。农村逢民间节日、神诞、喜庆,或是酬神、由某人献戏等,都会演出,甚至连演好几天。而且如果有人请你去看戏,还会请你吃饭。绝大部分乡村都有固定戏台,演出旺季在每年春节元宵期间。电视台也天天播出莆仙戏剧目。莆仙戏,是莆仙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莆仙文化有巨大影响。一些莆仙戏动人故事,被人们加工、浓缩成戏文典故,广泛流传。

莆仙戏戏文典故(以下又简称“典故”),是引用莆仙戏故事,和来历出处为莆仙戏戏文的定型的语句,在人民群众口头上流传。人们多称之为“戏谚”。但是,那些定型的语句并不是以传授知识(包括实践经验)为目的的,大部分也不表示判断或推理,不能独立成句,不是谚语。所以,我们认为,称之为典故比较合适。如“阿溜过碓头关”,结构上只能用作句子的成份;又如“三人五目,无说长短脚话蒂”,内容上没有完整的意思;又如“貂蝉女的嘴,太师,太师面前的话;吕布,吕布面前的话”,那么长的句子只相当于一个成语。

《莆田县志·方言(稿)》(1965年)“俗谚”下有“戏文故事”类,大致相当于我们的典故。除此之外,方辉绳、康永福等先生也有专文论述。综合各家,加上我们所搜集的,整理出来,与读者分享(另文)。

莆仙戏戏文典故形象生动,语言活泼,极富于表现力,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饶有趣味。这些典故流传于人民群众口中,运用普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比如现在的爷爷奶奶照顾小孙子,真是无微不至,有人说是“花祐侍候公主”。又如小孩子为了找玩具,翻箱倒柜,把整个房间翻得乱七八糟,大人会说他“目连娘妳大叉”。现在借钱给别人要特别小心,有些人借钱是“借荆州夺荆州”。在莆仙地区,吝啬的人常被说成“石脚桶”或“马贻顺”。有的人家里穷却嗜酒如命,拿到一个钱就酒入愁肠,正如典故所说的,“杨仲如一个来一个了”。张三摘柿子,留下几个大的还有点青涩的,想等熟一点了再来摘。不料几天后去看,都被鸟啄去了。他很懊恼,想要吃大的,大的却“阿太含身尸都无落尾”。

这种典故一般流传于戏剧演出之后。这些莆仙戏剧本优秀,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突出,演员表演出色,演出成功,感人至深,给人们深刻的印象。演出之后,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其中一些情节人物,由于真切地反映了生活,就被人们经常提到;一些唱词、对白,生动有趣,与现实生活相关,就通过直接引用或加以隐括,用于生活中相关的人与事,使人觉得新鲜、有趣,深有感触。有时也是打诨插科。这些故事与引用,渐渐流传开来,经过大浪淘沙,其中一些成为固定语句,进入莆仙方言。当时的观众,特别是戏迷,就是典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那些大戏如《三国》、《目连》等,因为人物众多,故事复杂,是战争场面;而且时间跨距大,规模宏大。演出整本《三国演义》需要搭大戏台,而且要连演几天几夜。往往配合《目连救目》剧目一起演出,白天演《目连》,晚上演《三国》。这些大戏会产生较多的典故。

一般开头的时候典故的使用率极高,后来逐渐减少。特别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受到电影、电视等的冲击,戏剧观众急剧减少,下一代较少看戏,这些典故的使用频率没有以前那么高了。虽然目前大部分还在使用,但在老年人中间用得较多,年轻人较少用,有的甚至不知所云。可以想象,有一部分典故,虽然曾经广为流传,但现在已被人们淡忘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比如《马贻顺》中就有两句:“今旦汝请我,复早我乞汝请(今天你请我[吃饭],明天我被你请[吃饭])”,“前夫有情,后夫有义”,现在很少听到了。

古装剧到1963年起就很少演出了,1977年才恢复演出。解放后虽然也有许多著名的莆仙戏,如《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孟丽君》《新亭泪》等,但基本上没有新典故流传开来。由此可知,典故的产生基本上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就是说,至少有六十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据原莆田县政协编写的《莆田文史资料》第十一辑中署名文如许的文章,在1920年以前,一位著名演员在演《柴国锥》这出戏时,插上几句“水南白(一种莆仙方言隐语)”,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则有些典故的产生和流传至少已有百年了。

莆仙戏戏文典故体现莆仙方言的韵味和智慧,是莆仙文化的载体,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莆仙戏是用莆仙话演唱的,而戏文典故又充实了方言的宝库。说者不但要会莆仙话,还要有相关的莆仙戏背景知识,现在是通过释义得到,而在典故流传之初是从戏里知道的。

 

附:莆仙戏戏文典故举例

【陈三磨镜】陈三为见到五娘,假扮成磨镜匠来到黄府。他故意打破宝镜,并卖身偿镜,留在黄家为仆,这样就能天天见到五娘(语出《陈三五娘》)。比喻别有用心。

【陈三是好人厝囝儿】陈三卖身到五娘家当仆人,受到五娘及丫环欺负。后来丫环了解到实际情况,告诉五娘陈三是官家儿(语出《陈三五娘》)。今谓某人是良家子弟。

【陈三面,五娘声】(语出《陈三五娘》)。喻事有蹊跷。

【益春留伞】益春留下陈三的雨伞,意在留下陈三(语出《陈三五娘》)。谓借物留人。

【阿保食麦煎】阿保,人名。麦煎,麦粉加糖煎成的食品(语出《阿保食麦煎》)。谓继母虐待前妻子女。

【阿溜过碓头关】阿溜,人名(语出《阿溜过碓头关》)。比喻应付,敷衍了事。

【食无拍敲有】(语出《白兔记》)。谓拼命劳作而所得甚少。

【花祐侍候公主】(语出《百花亭》)。今用于形容侍候得特别小心周到。

【冰人赔某】冰人:媒人。某:老婆(语出《冰人赔某》)。谓中间人在买卖完成后还被要求赔偿成交后发生的损失。

【伯喈一身挂双头】伯喈既爱恋新人,又思念旧人,两头都放不下。莆仙戏《蔡伯喈》系根据元朝末年高明所作南戏《琵琶记》改编,主要讲述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爱情故事。与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无关(语出《蔡伯喈》)。比喻三心二意或犹豫不决。

【古戏做伯喈】古戏与莆仙话古意(老实)同音。而在这出戏中蔡伯喈是个极不老实的人(语出《蔡伯喈》)。比喻不老实而假装老实。

【依借琵琶为路引】赵五娘靠沿途弹琵琶卖唱,行乞到京师寻夫(语出《蔡伯喈》)。比喻假借某种名义以达到另一种目的。

【草圈阿拍娘妳,条条有道理】草圈阿,人名(语出《草圈阿》)。比喻坏人利用种种借口做坏事。

【柴谷隹】这是一出折子戏,突出主角是个瘦个子。谷隹,一种鸟。(语出《柴国锥》)。比喻人瘦骨嶙峋的样子。

【梅香阿单另磕头】单另:单独,另外(语出《大且喜》)。比喻另添一份情礼。

【事久阿讨靴讨靴样】事久是梁山伯的书童(语出《吊丧》)。比喻做做样子。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