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的徐霞客——林登名(三)
【发布日期:2021-04-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阮其山

 






三、林登名与徐霞客一样,撰述游记传世。

徐霞客旅游皆作日记,忠实记述所见所闻和考察所得。万里西游归来后,重病在身,遂托付家庭教师整理成书传世,即今之《徐霞客游记》一书,计十卷,六十余万字,成为我国旅游史上空前绝后的鸿篇巨制。它既是导游手册,又是地学百科、历史实录,亦是一部文采斐然的游记文学,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林登名出游,足之所至,随纪其胜。他的《莆舆纪胜》,从其内容、篇幅及其总体价值而言,固然不能同《徐霞客游记》匹比。但作为海隅小邦莆田的一方纪胜之作,则有其独特的重要价值。在莆阳艺文志上,不失为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著述,理所应当居其一席之位。试从以下三方面评介他的价值。    

其一,《莆舆纪胜》是莆田首部名胜志。该书书名已极其明白表示,乃是记述莆地的名胜之作。众所周知,莆田自宋代始编纂郡县志,南宋居多。已知比较著名的有《莆阳图经》(《乾道志》)、《莆阳志》(《绍熙志》),及《莆阳比事》《仙溪志》等。明代亦有多部《莆阳志》及《兴化府志》《游洋志》等。诸志虽有专卷记述本区域的山川面貌,但皆简略。林登名的《莆舆纪胜》,是现今已知最早一部,专题记述莆阳山川名胜的方志。

《莆舆纪胜》以郡治为中心,按不同方向的地域,记述北境、西境(仙游)、东海(沿海)、近郭、及平原河网地区的名山秀水。编排有序,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计载名山83座,溪流26条,莆仙大地的名山名水,基本上囊括一尽。著名的九鲤湖瀑布,则以《鲤湖志略》单独一卷突出地记述。所有条目,举凡地理位置、名称沿革、景观特色、名人遗事、故老传说等,依其实际情况酌情记述。一书在手,全莆名胜了然于胸,实为一册实用的旅游指南。既使后来旅游者犹如识途之老马,不作生客,亦可于书斋几案间静赏卧游,饱览莆阳山川之胜趣。

这里还要指出,《莆舆纪胜》对于全莆的山川概貌及其源流形势,亦有比较详尽的考证,作《原山序》《原水序》《分水考》《太平山考》《龟山考》,汇为《山川考原》专卷附编入书(徐霞客西游至云南旅游考察时,亦尝作《盘江考》一文)①。并对郡城主山太平山、西南名山龟山等,亦有专题考证。曰:“太平山取名,或以为祖师谶语,或以为九心灵迹。山下之南,州峰有太平社云。或曰皆非也,军治始于宋太平兴国,因以名山也。天马、大象以形纪,太平以年纪也。”(卷九《山川考·太平山考》)

《龟山考》指出:“龟山来脉起自寻阳山,至龟山分为三巨支。龟山中一支,东去至长基岭,顶起一峰,其峰头微转而北向,忽而东驰,将折而南,至天马遂成飞龙之势。自东望之,矫首北山之云,其中凹形类马,故曰‘天马’。天马出为大象,大象下为鸡峰,鸡峰下一顿伏,忽起为太平山,此正脉也。”(卷九《山川考·龟山考》)  

全书对二十多处山川的命名一一作了考辨。

纵观《莆舆纪胜》,全书编排有序,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莆阳名胜志。正如黄起龙序所云,“纪一方胜概,会天地之理,收其气骨精液。叙事议论,错落篇端,当是半部山水史,即谓《山海经》②、《水经翼》③,亦无不可。”鉴于《莆舆纪胜》涉及莆仙众多的山水形势及其历史沿革等内容,因此,亦可作为一部文采斐然的莆田地理志和地名志来阅读。

其二,《莆舆纪胜》是一部莆田名人志。林登名是个博览群书,耽耽嗜古者,《莆舆纪胜》标明援引《旧经》《游洋志》《绍熙志》《莆阳比事》《古图经》《癸丑志》《九域志》《一统志》等多种的史志。他谙熟莆田历史与名人事迹,对于历史名人尤为关注。所有名山胜水,凡是涉及历史名人者皆有记述。包括郑露、黄璞、欧阳詹、林藻、林蕴、徐寅、徐铎、蔡襄、郑厚、郑樵、叶顒、陈俊卿、方次彭、林光朝、李宏、钱四娘、柯潜、叶大有、朱熹、林回年、周瑛、陈茂烈,陈方、黄中庸、方亚夫、林龙江,和莅莆任职的段鹏、廖刚、郭朵儿、张仲仪、岳正等人,以及尝来莆拜师、后为名臣的陈升之、夏公竦、曾公亮、丘铎等人的事迹,并以崇敬心情在书中破格为蔡襄作专传。

《莆舆纪胜》的条目,还涉及莆田的科举、民俗、宗教、城建、旅游等多方面内容,并保存了一些史志未尝见载的文献,为读者提供了颇为丰富的莆史知识。因此,亦可把它作为一册莆田史志阅读。

其三,《莆舆纪胜》是一部富有莆田特色的文学游记。林登名是一位走深丛,穷迴溪,幽象怪石,无远不到的健游者,一位善于观奇览胜的旅游家,又是一位健笔雄文的文学家。他“兴之所至,足能供之;足之所至,笔与舌又能传之。”“有得而归,随记其胜。”(林齐圣《莆舆纪胜序》)。笔者认为,本书所记载的山川名胜,林登名并非全都游览过,但其中多数名山名川,则无疑是慕名往游,亲身所历,否则是难有如此生动形象而逼真的记述。

《莆舆纪胜》对莆阳山川之胜,既有简约朴实的记述,不少条目则以文学手法渲染描绘,生动形象。读者如同身临其景,历历在目,观赏吾莆锦绣河山,瑰丽大地。恰如林齐圣《莆舆纪胜序》所云:“静赏卧游者,取是篇读之,天马、凤凰、九龙、大象诸胜,直在吾几案间,匪唯无费谢家之屐,④虽宗少文之图画,⑤犹觉为赘矣,讵不快哉!”

请看他笔下的莆山形势:龟山性休刚健,至天马则若骤若驰,忽踊忽跃,遂成飞龙之势。左右拥护,声相应、气相求也。然惧其亢,有悔也。至大象峰下,则忽一伏,则进而知退,以退为进,又起太平一峰,则顺承天施地之道也。(卷九《龟山考》)

从乌山眺览,辟支、文殊、石梯、甘露诸峰峦,见其飞舞奔走于傍。海上日华,云外岚光,时与之偕来,助兹山之胜。

弥陀岩为释迦牟尼之登高座,莲花峰是从大地涌出一莲花。壶公仡立二于右侧,是大迦叶之破颜微笑。(卷八《近郭纪胜》)

他笔下的莆城大地:登石室岩眺望海天旷远,城郭聚列,村落疎密,平岗长陆,树荫晻暧,皆可极目收也。壶公南峙,拔出一峰,而薄星辰。朝起而观海,日初升东海上,若一斗大深红,又一壮观也。(卷八《近郭纪胜》)

石所山眺览脚下,峰峦迴合,错立如螺髻(盘旋如螺状的发髻)。田原野,绿如席布,荒溪聚落,如蚓旋,如蚁聚。正东,则九华、天马夹立,若辟一门户;东海一带橫之,作门前一大池。(卷四《西境名山》)

他笔下的东海奇观:从莆禧紫霄洞大石上眺望,海天为一。晨望,东方浩渺,湧一斗大深红;夕望,烟霞纵横出没大海上,如羽之翔,如绣之错,如鲜出芙渠(荷花别名)。净天无云,泛然如置身太虚。(卷六《东海名山》)  

烏山松石:一石衡如案,其旁负土而出,或列或跪,或卧或起,或若捧而戴于顶,或若肩相辅依,森然各献其怪丽,以供游观之一适也。环山皆高松,若偃若仰,若俯若揖,若拱互相持。每微风摇其巅,静听之而韵远。(卷八《近郭纪胜》)

石所山,有石如笏,有石如毯,一石平如砥,又一石如覆钟。其峰峦间错,若虎豹踞而龙蛇走,各争其奇怪也。(卷四《西境名山》)

他笔下的鲤湖瀑布:珠帘石势,瓣缬(印花的丝织品)突崛,形类崙巾(纶巾,古时头巾名),悬数十仞。石触泉飞,翻空倒散,垂垂若掛。如珠之旋,如雪之飞,如烟霏而雾喷,如玉洁而飞扬碎起,晶瑩夺月,错落争奇。(卷三《鲤湖志略》)

八濑溪流:当雨注水涨,轰翻震荡,漰漰洶洶,似有螭龙争斗于中,似电裂而雷起。下步溪傍,石之渠者(渠,坑也)、穴者,涌如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者,坳(低凹地。此指山间平地)如缶(大腹小口的瓦器)者,平而如砥(磨刀石);突怒偃仰,若立者,若卧者,瑰伟奇特,争出奇状。(卷二《北境近山》)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文中常以拟人拟物笔法,使静山、幽溪、奇石、老松都充满了生命活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产生了浓烈的文学感染力。这种文笔,在《徐霞客游记》中亦多有所见。

书中一篇《嵩山耳游记》,更是充满了文学浪漫主义色彩。该记借某黄子先生,在城内州峰之麓,口头介绍莆田嵩山景观,林子(林登名)耳闻而游之,故谓之“耳游”。不但构思奇异,文笔亦神奇迭出。谓黄子从舌间湧出一巨山,高可千仞,尖秀特起,三十六乡皆向之,四际海潮皆满,惟象山一线路径可通耳。林子从耳路出游,登其最顶,酌酒大呼曰:“乐矣哉!嵩山之游也。”

傍有一力者,负山走入林子胸中,石壁峭立,苔纹成“文笔峰”三字,宛然如书,透露玲珑,光彩射人。黄子从外窥之曰:“伟哉!造化为此奇观也。夫以尔肝为苍松古柏,以尔肾为百川万壑,侵假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中,而不为拘拘也。”俄而,山又从林子手腕间飞出。烟霞五色,捧红日而初升,山光水色,千奇万怪,皆从五指中出,而赤崎、白屿、鹘宿、箨龙、塔林、石马诸高峄,悉辟易(退避,引申为消失)在无何有之乡(典出《庄子》。庄子多次谓到“无何有之乡”(指空洞而虚幻的境界)矣。(卷十《附录·《嵩山耳游记》》)

游记中,嵩山之奇境,耳观之奇游,舌山之奇事;以肝为苍松古柏,以肾为百川万壑,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中。如此等等,无不是奇思妙想,出神入化,如同一篇神话,令人叹而观止。

书中还大量地记述了同名胜相关的神话传说,全书的故老传说多达二十多个。不但令人读之有趣,亦增强了景观的人文价值。

由此看来,黄起龙序称赞林登名,“于书无所不窥,尤善属文,概以磊落才情,恣沉酣之摸写,几林峦丘壑之崇深,风岚云日之聚散,合各形容,无不肖其本来,亦无稍入于重复。其奇者,布景参差,使人近山到眼,更有隐隐数峰,峥嵘峭崿(崖也),柔兰湿翠,变幻天呈,顷刻万状。位置泉石,安插修篁(修竹,长竹。)杂卉于青碧沈沈之上,使人接应不暇。”“余不服其慧眼矫足,而独于运笔点缀,无端波浪处,服其腕神。”完全符合实际,绝无一点溢美虚夸。

 

①《徐霞客游记·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1月整理本。

②《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该书作者不详,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重要历史文献。

③《水经翼》又名《水经注》,古代中国地理名著,作者为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④谢家之屐:谢灵运,东晋文学家,中国山水诗的鼻祖。尝外任永嘉太守等职,好营园林,游山水。尝制作“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的木屐,人称“谢公屐”。

⑤据《南史·隐逸传》,宗少文,南阳人。妙善琴书图画,精于言理,屡召不起。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之“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