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陈国柱:投笔从戎点燃闽中革命火种
【发布日期:2021-04-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凌明信

 

 

















在闽中革命烈士纪念碑的碑座上,东西北三面分别镶嵌着“哲理钟声”“三江怒潮”“外坑风暴”“乌丘风帆”“大洋枪声”,记述着不同时期闽中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了革命事业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奋斗历程和先辈们的不朽功绩。

“哲理钟声”是闽中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有一位青年诗人,他以“青春之我”的浓烈、饱满、炙热,不惜南下厦门,北上上海,如饥似渴地汲取马列主义先进思想。他最早在哲理钟楼发展共产党员,并创建了闽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点燃了闽中革命的熊熊之火。他投笔从戎,带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共同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理想信仰史诗。那栋建于1849年用红砖砌成的三层老式洋楼,那栋名叫“映雪楼”的校舍,从这里发出的光是闽中黎明的曙光。红色种子在人们心底生根发芽,由陈国柱点燃的闽中红色火种,早已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转化为磅礴力量,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

  

星火燎原:建立闽中第一个党组织

 

荔城区西天尾镇下垞村位于群山环绕中,巍巍九华山露出峥嵘一角。村里竹林葱郁,金黄的枇杷映照着漠漠水田。陈国柱的故居背靠着群山,眺望着九华山峦。故居前面那一排排猎猎飘扬的红旗,在青山绿水间特别的醒目。红色土地蕴藏着精神,红色故事是最生动的教材!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走进纪念馆,望着那一件件革命遗物,遥想陈国柱还有这个村子的先辈,他们的奋斗事迹,穿越时空闪烁着灿烂的光芒,这一片朴素的黄土地孕育着无数革命的胜利果实。

云激荡的血与肉,是红色基因的根与魂。

1916年,青葱年华的陈国柱带着一把油伞,穿着一袭青衫布衣,走出家乡的弯弯山路,来到莆田哲理中学读书。第二年,思想活跃的他参加了孙中山的护法军,反对北洋军阀,反对苛捐杂税。

思想就是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列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为学之实,固在践履,陈国柱开始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个“望远镜”,并以此为航标。“五四”运动期间,他参加了校内罢课、上街游行、下乡游行、抵制日货,看到了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21年,陈国柱考入厦门大学,在同学、中共党员施乃铸的引导下,开始学习宣传马列主义,阅读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马列著作和《中国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思想认识逐渐升华。1923年,他在大学中遇到了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朱维幹,来自莆田黄石金山的朱维幹,成了他的莫逆之交。这年暑假,他将施乃铸赠送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带回莆田,在同乡和母校进步学生中传阅,在莆田传播马克思主义,使进步青年学生进一步开阔了眼界。1924年,他同一批进步学生转到上海大厦大学继续学习,并加入了青年团。

1925年秋,由施乃铸、黄竞介绍,陈国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他毕业回到莆田,离开前,党中央派袁孟冰找他谈话,他奉着“回闽进行建立地下党的工作,直接和党中央(上海)发生联系”的指示,在施乃铸的帮助下,受聘于具有光荣斗争传统的母校哲理中学教国文和社会学课程。他利用教学之便宣传革命思想,培养进步学生,发展党团员。19262月,这在闽中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间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考察,陈国柱认为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吴梦泽、陈德来等学生思想进步,条件成熟。于是,他在哲理中学钟楼代表党组织,接纳了上述同志加入了共青团,同时建立了闽中第一个党组织——莆田党团混合支部,陈国柱任书记,陈天章任组织委员,陈德来任宣传委员,直属党中央领导。这年6月,他将团员全部转为中共党员,正式成立了中共莆田支部,点燃了莆田乃至整个闽中地区的革命火种!

这一批中共党员,成为后来闽中革命斗争的精干——比如,陈天章19283月在澳柄建立了莆田第一支武装,1930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第207团政委……

从此,在莆田揭开了革命斗争的序幕,使莆田与福州、厦门齐驱并驾,成为福建省最早建立党组织的三个地区。莆田党组织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住各种考验和挑战,其领导革命斗争的范围从小到大,不断扩展,从莆田逐渐发展到北起福州、南到厦门近20个市县的广大区域,逐渐成为领导整个闽中地区革命斗争的核心,党组织也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中共莆田支部,发展为193011月,邓子恢在澳柄建立的中共莆属特委;19355月,在福清樟溪村联席会议上,成立中共闽中特委,王于洁为特委书记;19373月,在常太以北广业地区成立的中共闽中工委,刘突军为工委书记;紧接着,是机关仍设在庄边宁里的中共闽中工委(闽南特委);1947年成立的中共闽中地委;1949年初,中共闽中地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按照闽浙赣省委指示,将中共闽中地委改为中共闽中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闽中地工委),黄国璋任地工委书记。而在闽中党组织的领导下,闽中游击区成为我党领导的南方八省十五个游击区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闽中游击队冲破国民党当局设置的重重阻力,北上抗日。1943年冬,中共福建省委南迁闽中,闽中成为全省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中心。到19497月,闽中游击队武装力量的正规编制已达6000余人,编外武装力量也达到2万余人。同年8月,闽中游击支队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先后解放了莆田、仙游以及闽中各县。在长达24年的革命斗争中,赢得了闽中“红旗不倒”的赞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支部成立后,陈国柱积极布置党员陈天章、吴梦泽等深入农村发动农民,组织农会,在斗争中物色发展对象,并于192610月建立了中共澳柄支部、夹漈支部、山门支部、丰美支部,这是莆田最早的4个农村党支部。随后,又建立了咸益女中支部和郊下支部。

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建立后,陈国柱经常到黄石金山村,以朱维幹家为据点开展活动,发展党员。同年1125日,陈国柱等人以国民党莆田县党部筹备处名义在中山公园(今文献广场)召开军民联欢大会,欢迎北伐军胜利入莆,由陈国柱主持,并请朱维幹以教育界代表名义发表演说。

192612月,中共福州地委根据莆田党组织发展情况,与陈国柱商议,决定将中共莆田支部升建为中共莆田特区委,改由中共福州地委领导,陈国柱为区委书记。

在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工农运动如火如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斗争浪潮,基层农会组织发展到300多个,拥有会员20万余人,有力地推动了莆田地区革命的蓬勃发展。

  

南征北战:老战士两次入狱坚贞不屈 

 

19274月,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福建开始清党,陈国柱因身份暴露,遂决定秘密转赴武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

没有武装,即使农民发动起来了,也容易受镇压。陈国柱在赴中央请示工作之前,交代临时负责人吴梦泽要吸取教训,设法建立武装。同年7月,又被派回福建整顿各地党组织,先在漳州闽南临委工作,负责恢复漳州、石码、南靖、长泰等地党组织。10月,回到莆田,转到仙游开展党的工作,仍以教书为掩护,着手和发展仙游党组织,在仙游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上宫支部,隶属中共莆田特区委领导。12月,建立中共仙游县委,陈国柱任书记。这个月,中共莆田县委也建立,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莆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屈不挠,坚持斗争。

1928年初,广业区委率队摧毁设在赤石宫的民团造枪厂,缴获造枪设备和4杆枪,并正式成立莆田游击队,陈天章任队长,黄经芳任指导员,成为闽中地区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

19284月,因领导反烟苗捐斗争被通缉,陈国柱离开莆仙,到上海党中央工作,担任沪西区委秘书长、代理组织部长,沪南区委宣传部长,上海工商联宣传部秘书。1929年底参加工人集会而集体被捕。19312月,刑满出狱回到上海党中央,经组织审查后派到沪西区委任组织部长。

1931年春,因北方党组织遭到大破坏,陈国柱被调到北方,先后在北平和天津市委工作。1933年春,调任河北省委常委兼北方互助会书记,9月初,因叛徒出卖,他再次被捕入狱。1937年,国共合作后,他被无条件释放,由周恩来派人接应出狱,并由董必武亲自谈话,派到鄂豫皖游击司令部作政治秘书,后编入新四军。

1940年,陈国柱到延安学习,先后参加延安整风和中共七大。1945年秋调东北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福建解放后,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副厅长。1951年,调中央文史研究馆任办公室主任兼政务院参事,1954年起任国务院参事,19698月逝世。

在南征北战中,陈国柱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诗人,而是一个为民族为人民解放作长期斗争的老战士!

 

红色热土:闽中革命一块坚强壁垒

  

陈国柱的孪生胞兄陈国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陈延年介绍赴厦门组织福建华侨协会,1930年参加由陶铸领导的厦门劫狱斗争。1937年因与组织失去联系,再次前往南洋,在福建会馆工作,同年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1946年回国后,党组织派他到闽南建立地下组织,是闽南地区中共地下组织主要负责人。19493月,因叛徒出卖被捕,6月牺牲于龙岩监狱。

在陈国柱的引导下,他所在的家乡西天尾镇下垞村涌现出一大批的老交通员、地下接头户。位于头垅自然村的苦竹寺,是闽中游击队的驻地旧址,1946年至1948年春,中共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和莆田工委委员张坤、林汝樑等先后率领游击队在苦竹寺开展秘密活动,发展游击队员30多人、地下联络员20多人,分别组成若干游击小组,开展抗征、拒丁、减租、减息斗争。1948年,张坤、林汝樑曾多次在这里召开中共地方组织秘密会议,整顿游击队伍,培训游击队骨干。

革命理想高于天,红色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站在下垞这片红色热土,站在陈国柱故居——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那一把扁担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那一个红色故事就是淬炼党员干部初心使命最好的营养剂,激发300多万兴化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为莆田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而扬帆破浪!

硝烟已逝,记忆永存。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