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天气预报:
缅怀祖德寻根思源 一代儒宗颂传五洲
【发布日期:2021-04-21】 【来源:本站】 【阅读:2388次】

□时报记者 吴芹芹













敬献果品、宣读祭文、上香祭拜……414日是农历三月初三,为吴氏入闽始祖吴祭的诞辰,古定为祭祖日。当天上午,庄严肃穆的祭祖典礼在黄石镇黄石社区的檀越吴祭公祠墓举行,当天来自莆田、仙游、永春、德化、安溪、福清、广东、浙江等地的近千名吴氏宗亲,身穿祭服,佩戴红绶带,按照传统的习俗,祭拜祖先,尽显吴氏宗亲对祖先的崇敬和孝心。大家汇聚在此思亲忆旧、抒怀述志、相互砥砺。

莆田市吴祭文物保护中心执行理事长吴智珊表示:“祭祖不仅是对先人的仰慕,也是弘扬祖德遗风。我们不仅要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更好地教育后代;还要加强对文物的管理和保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据了解,吴祭,字孝先,系中华吴氏始祖泰伯第六十二世孙,约生于唐长庆四年(824)。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记载,吴祭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会昌六年登进士第,宣宗大中年间再应漕举,授浙江主事,调知工部屯田员外郎,僖宗乾符六年以原官兼观察使。史记:“祭居官清廉,勤政为民。”卒于唐天祐四年(907),享年83岁。唐朝后期由盛转衰。吴祭为避战乱,携家眷30余人前往福建建州(今建瓯)、侯官(今闽侯),后又迁莆田北隅灵岩山,再徙居黄石。吴祭为最早入闽开发福建的先贤之一。定居莆阳后,率民开垦莆田的南洋,开沟挖渠,兴修水利,抚民安民。吴祭出生中原望族,居莆阳后潜心办学,广设书院,教化乡民。宋左丞相陈俊卿赞吴祭为:“大哉儒宗,百世仰止,粤从中州,居莆水南,……”。

    檀越吴祭公祠墓位于黄石镇重兴北街,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祠墓分别建于莆田十八丛林之一——重兴寺内东和南侧。吴祭墓前方仍保留有“半月池”。“半月池”是达官的象征,自唐至今,“半月池”的水都不曾断过。据介绍,重兴寺、吴祭祠、吴祭墓都建于唐代,从唐代至清代,都是由吴祭后裔供养僧侣,并由僧人负责看管,这才使得墓祠得到较好的保护。其间,经历过多次重修,因此现今还有宋明清三代的建筑风格。吴公祠位于重兴寺内东,经过重兴寺才能进入吴公祠内。只见大门祠额上写着“唐工部员外郎吴公祠”九个字,据说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手迹。据悉,在唐朝有个特别的规定,若建寺庙者,可在寺庙内建祠,在寺附近建墓,墓称为功德墓,寺就叫做功德寺。

吴祭公既是入闽吴氏始祖,也是入粤吴氏始祖。广东各地的肇基始祖如保玉、保金、保琛、光集、孟魁、安甫、鹏霄、廷瑜、粤川、烈叟、实翁、衍明……诸公均为祭公后裔。祭公祠是闽粤浙等省祭公后裔的共同祖祠。吴祭公有多位兄弟,他偕七位兄弟入莆(吴兴公、吴瑞公、吴良公、吴曦公、吴璋公、吴发公、吴斌公),其中六位留居莆田称为“入莆六祖”,祭公祠内挂有与祭公入闽的其它兄弟的仪像,同时祭祀。祭公祠也是祭公兄弟百万后裔的共同祖祠。

祭公祠开派四海,精英辈出:一门五太守,五世联缨,兄弟联科,涌现了两百多名进士,堪称“进士家族”。还有宋代状元吴叔告、明代国师吴大田、清代威略将军吴英、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而仅在台湾,吴祭后裔达到60余万人。台湾同胞尊为“阿里山之神”的吴凤,就是吴祭的第32代裔孙,台湾至今还保留有“吴凤祠”“吴凤墓”“吴凤乡”。位于黄石镇的吴祭墓祠于2011年被省文化厅定为涉台文物,并于2013年被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代久远,吴祭祠再现老旧需要修缮,目前,吴祭文物保护中心已经开始对檀越吴祭公祠墓进行修缮。

一代儒宗百世仰止誉八闽,千秋伟业万民称颂传五洲。吴祭的丰功伟绩,后裔众多荣耀,使海内外来吴祭墓(祠)瞻仰朝拜的日益增多,寻根问祖人员纷沓而来,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前来祭拜的吴祭后人更是接应不断。

“小时候爷爷就告诉我们,我们的根在福建莆田,今天终于回来看看啦!”来自广东茂名的宗亲吴亮海激动地告诉记者:“我们先祖有广阔的胸怀,以谦让、仁和、开阔的美德培育我们。我们吴氏后裔们要继承祖先的创业精神和修身齐家治国的美德。”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