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亲民情怀国之柱
【发布日期:2021-04-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涂雨

 




1961年,北京大学陈绍文等20多位在京莆田籍学生拜访廖华。


陈国柱(廖华),中共闽中第一个地方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其铁骨铮铮的革命生涯为闽中人民所熟悉。其实,他还有亲民如父母,如兄弟姐妹的似水柔情。

 

情系民众

 

陈国柱出生于国难频临、社会动荡的1898年,家住莆田常太里下垞村(今属西天尾镇),一个贫困的山区小村子里。父亲早逝,家庭贫困。在苦日子里,他顽强攻下哲理中学、厦门大学、上海大夏大学的学业。底层艰辛的苦学生日子,为陈国柱爱民亲民奠下思想基础,当他走上革命道路以后,这种爱民亲民的思想和行为,就升华成为一种自觉的政治觉悟。

他了解农民的疾苦,深知农民只有组织起来,与旧势力斗争到底,才能翻身得解放,革命才会成功。19262月,陈国柱刚一创建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就布置新发展的共青团员,利用周末放假回家乡宣传发动农民,他自己也经常深入莆田仙游农村宣传发动农民,和农民交朋友,组织成立农村党支部,成立乡农民协会,192612月,冲破重重难关,亲手筹备成立了莆田县农民协会,19283月成立革命武装队伍,保卫人民的革命果实。他亲赴广东海陆丰参观学习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的经验。毛泽东同志19273月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他是个极大的内心震撼,让他更加明确开展农民运动的方向,坚定革命的信心。莆田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基层农会发展到300多个,会员10多万人。他1928年夏离开莆田后,农民运动继续高涨,促成1930129日建立外坑乡苏维埃政府,有了人民自己的政权。

1926年,哲理中学进步学生陈其挥在同陈国柱相处的过程中,多次看到他在宿舍里热情而又诚恳地接待来自农村的普通农民,开始有点不理解。有一次问陈老师:“都说种田苦,农民没地位,没出息,您怎么会这么敬重农民?”陈国柱认真地说:“咱们吃的,穿的,都是农民种的,给的,是农民养活了咱们。咱们应该视农民等同自己的父母兄弟。干革命,就要依靠和团结广大农民大众,怎么能说农民没出息呢?”陈国柱的谆谆教导对陈其挥触动很大,他果然以老师为榜样,回到原籍永春县,发动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20世纪80年代,陈其挥出任福建省致公党主委后,他还对人深情提起当年恩师陈国柱的这一教诲。

1929年,陈国柱在上海一次工人斗争会议上被捕,在狱中任秘密党支部委员,继续领导难友与敌斗争,还写诗云:“一双竹筷镂雕新,狱里齐敦同难人。每饭勿忘今日苦,还须奋斗为人民。”身虽陷囹圄,仍不忘民苦,还念念不忘为民奋斗的宗旨。

19504月,出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副厅长的陈国柱,回到阔别22年的家乡莆田,公事之余,尽量安排时间与老熟人会面。期间力促各级政府利用侨资,筹办莆田江口平民医院,为平民百姓提供医疗服务。还亲自登门拜访母校哲理中学前届学兄,留日医学博士,名医生柯青(伯棠),恭请他加盟竖旗,打出招牌。1951年,江口平民医院如愿创立。

 

“兄弟”深情

 

姚毓龄在《回忆陈国柱同志和我数十年的交情》一文中,详细回顾了陈国柱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往事。

1914年,莆田江口人姚毓英、姚毓龄兄弟求学于莆田哲理中学,姚毓英与陈国柱为同班同学,过从甚密。陈国柱常到姚毓英父亲姚德来住处,两人谈古论今,互相欣赏,便结为义父子。姚毓英、姚毓龄也顺理成章与陈国柱结为义兄弟。1921年,陈国柱考进厦门大学,姚毓英、姚毓龄赴印尼谋生,他们知道陈国柱家庭经济困难,分手时赠陈国柱银圆100元。到印尼后,又继续接济陈国柱。陈国柱到上海大夏大学求学期间,姚德来也不断给予资助。大恩大德,让陈国柱感激不已。1926年,陈国柱回莆田建党时,姚毓英、姚毓龄已从印尼回国,在莆城谋生,又相聚在一起,倍感亲切。两兄弟没直接参加革命,但同情革命,陈国柱也十分信任他们。

陈国柱在莆田开展地下活动,经常出入姚德来住处(在黄石、店头、东埔余等地教书、传教、行医)。1927年,陈国柱在仙游一带组织抗捐运动,身份暴露,被追捕,逃避于莆田广宫一带,后转入四亭、郊下,由姚毓龄连夜带他前往埭头到其父姚德来住处,联系到船只和陪同人林文根前往厦门转去上海。受此牵连,姚德来住处被多次搜查,财物受到损失,本人亦被怀疑,无法在莆城谋生,遂迁往莆禧西沙村岳父家居住,姚德来无有怨言。

19504月,陈国柱回莆田期间,特邀姚毓龄到城里会晤。阔别重逢,兴奋不已,话长情深,殷殷垂询先父、先兄身后及姚毓龄家庭情况。兄弟之情,不减往昔。后又多次找姚毓龄恳谈,以革命道理劝勉姚毓龄。有一次还邀姚毓龄一同参加县招待宴会。

 

危难真情

 

陈国柱广泛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朋友,得到农民的真诚拥护,得力帮助。他先后在莆田仙游建党,领导人民干革命。192748日晚上,陈国柱在城郊丰尾村谈完工作后,准备回哲理钟楼宿舍,特区委委员林嵩龄坚留不让,说风声一天比一天紧,这时回校极不安全。陈国柱与他吵着坚持要回校,但最终拗不过他,在村里住下。第二天天没亮,报信人匆匆赶来,要陈国柱立刻躲避,说是昨晚马秉彝(解放后被镇压)执行通缉令,带领叶定国部队一百余人闯进哲理中学,把钟楼围得密不透风,破门冲进陈国柱的住室抓他,扑了个空,抢走了县农会印章、会旗,悻悻而去。从此,莆田党组织的机关驻地迁离哲理钟楼,转移到农村,开展秘密活动。

陈国柱因指导哲理中学学生,诗歌读写爱好者陈禅心而结下深厚的师生情。两人之间,还有过一段跨越28年之久的“藏诗”故事。1935年,身陷监狱的陈国柱,牵挂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苦心创作的,藏在老家莆田县常太里下垞村(下垞村今隶属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的一卷《沧州吟集》手稿,担心被抄家。他千方百计秘密传话老家亲人,吩咐把《沧州吟集》手稿托交莆田城内东大路17号一位信得过的学生陈禅心代为保管。陈禅心心里明白,替一位正在服刑的中共党员保管红色诗集,那无疑是一个随时可能招来灾祸的“危险品”。但是,重情重义的陈禅心,毅然收下了这份特殊的“危险品”。19369月,怒看日本侵略者日益猖狂的侵华野蛮行径,陈禅心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空军救国”的遗召,告别新婚四个月的娇妻,辞去小学教员公职,加入中国抗日空军。临走之前,他千思百虑,设计安排好藏匿恩师诗稿的办法。人在部队,公务之余,陈禅心以诗为剑,勤奋创作,出版了《抗倭集》《沧桑集》等抗日诗集,得到董必武、郭沫若、于右任等人的赞赏和推介,被誉为“中国抗日空军诗人”。

陈禅心为陈国柱费尽心思保管着这份“危险品”。至1949年,担心受怕躲过14年战争烽火的燎烤,他悬在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他盼望恩师陈国柱早日返回莆田找他,好让诗稿完璧归赵。19649月,身居中央文史馆办公室主任兼国务院参事要职的陈国柱(廖华)回莆,终于来找陈禅心了。20日,在莆田公安人员的陪伴下,走进陈禅心东大路17号的家。两位阔别40多年的师生重逢,在当时的情况下,五味杂陈,感慨万千。说着说着就说到了诗,陈禅心一下子兴奋起来了,说他现在还坚持写诗。交谈中,陈国柱了解到陈禅心当时全家7口人,单靠妻子每月32元的工资,供5个孩子上学和养家糊口。这日子要怎么过呢?陈国柱心里很不是滋味,劝他说:“作诗不能当饭吃,多想一点办法先渡过一家人的生活难关。”陈国柱取走了念念不忘的《沧州吟集》手稿,深情掂量其中沉甸甸的分量——这是学生陈禅心冒着政治风险为他长期保管的孤本宝贝啊,他表示由衷的感谢!感谢之余,心情沉重——这一家子不容易啊!1993年,《沧州吟集》收进陈国柱的专著《碧血丹心》中,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却了陈国柱的遗愿。

 

赶考答卷

 

1951年,陈国柱(廖华)卸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副厅长任,奉命进京,任中央文史馆办公室主任兼政务院参事,1954年起任国务院参事。他牢记毛主席进京时的一段往事。1949323日,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毛泽东说了意味深长的话:“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党是如此,作为党内一员,同样如此。他身任京官,亲民情怀不变。1956年,由陈国柱(廖华)牵头,18位参事联名向周恩来总理提交统战工作意见,获得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采纳,当年国庆节,应邀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陈国柱经常走基层,了解城乡民况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结论。他多次深入全国各地农村,了解到许多民情,形成书面材料上报。

他仍然念念不忘家乡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多次给姚毓英、姚毓龄义兄弟去信,寄全家福照片,作诗赠曰:“供职神京事务纷,每凭春树想暮云。梓乡景物添新意,建设辉煌我早闻。”他总是热情接待找他的家乡人,这一点,在京读书的家乡青年学生感受最深。莆田二中1961年高中毕业考进北京大学的陈绍文,多年以后写文章回忆说,在京读书的莆田仙游学生,对在国务院工作,家乡党的创建人陈国柱(廖华)非常崇敬,常常一起谈论他的革命事迹。终于有一天大家应约见到了他本人,听他回忆过去,述说现在,展望未来,大家感受到,这位他们敬仰的来自家乡的老革命,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没有官腔,而他最关注的,就是民况民情。

对陈国柱(廖华)接触更常,了解更深的莆田在京学生,要算1956年从莆田一中,1957年从莆田二中先后考进北京大学数力系的黄文灶、黄绳熙两人。黄绳熙对笔者回忆说,廖华身材并不高大,甚至可以说有点偏矮偏瘦,但精神矍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焕发出一位久经磨炼的革命者特有的活力与毅力。他朴素无华,平易近人,毫无架子,对莆田家乡来的客人非常热情,和他谈话如拉家常。绳熙回忆说:“1961年前,我与文灶一个学期到廖华家二三次,或者三四次。”廖华不嫌我们打扰,总是热情接待我们,对我们嘘寒问暖,有时还吩咐夫人(大连人)煮馄饨给我们吃。他给我们讲参事和文史馆员里的种种人,包括溥仪。而让他们久久难以忘怀的,还是廖华说到19395月,他调进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在总指挥张云逸(1955年授予大将军衔)领导下工作,互认莆田乡亲的事。60年后,绳熙还为笔者回忆这段往事,让笔者撰写《大将原本莆田人》一文发表,实现他和黄文灶的夙愿:让更多的莆田人知道,张云逸大将当年亲口对廖华说,他也是莆田人。

共产党员陈国柱(廖华)的革命生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长河里的一滴水,而这一滴水,则真实地折射出这个政党一心为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而不断发展壮大的熠熠光辉。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