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先驱遗风今犹在 红色火种放光芒
【发布日期:2021-05-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时报记者 林锦堂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悉数春夏秋冬,就是五月最美。在我市“百年看百村”主题采访的行程中,我们经过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翠峰如簇、层峦叠嶂的九华山麓半山腰的下垞村。这里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九华叠翠”胜地,方圆15.6平方公里的村境成为荔城区西天尾镇面积最大的村庄;这里是闽中地下党的创始人陈国柱的故乡,也是闽中地下党领导人民开展解放斗争的基点村,峥嵘岁月印记了革命先辈砥砺奋进的不朽豪情,点燃了莆田乃至整个闽中地区的革命火种,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红色故居今犹在


陈国柱故居前连九华叠翠,后拥古竹禅寺,是旧时莆田通往福州的山区古驿道。走进陈国柱故居,这是一座清代典型的七间厢房民居,正厅大门顶悬挂一方木质制作的“贡元”匾额,这是陈国柱、陈国桢兄弟的祖父陈凤苞在光绪年间考上第一名秀才时朝廷赐给的匾额。整座民居均系土木结构,由大厅、厢房、重厢房、石埕、围墙、大门组成,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纵观故居整体布局,结构严密,防备森严,虽为土木建筑,但石基依山而筑,高于埕头数尺,墙体也比普通人家宽盈尺,就是临面的窗棂门楣,也用粗厚的杉木进行精雕细制而成,可谓古色古香。陈国柱、陈国桢孪生兄弟出生于故居左厢房内,由祖父母教养长大,两人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并走上革命道路。“国有干城扶赤帜,民之喉舌发洪钟”。故居大厅悬挂着郭沫若的亲书题联,述说着陈国柱当年的革命岁月。故居两边墙面还挂有苏华、柳亚子、叶恭绰等人的题词。左边厢房则展出了陈国桢、陈国柱兄弟的部分家具,有他们兄弟睡过的眠床,有他们小时候读书的文房四宝等生活物件。透过尘封的历史文物,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革命的峥嵘岁月。





在陈国柱、陈国桢兄弟革命事迹陈列馆展品中,一个破旧的小皮箱格外引人注目。2011年,陈国柱儿子陈汉元特地从北京带回一个破皮箱,这就是陈国柱当年仅有的家当。19454月,陈国柱就带着这个皮箱参加了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一张张珍贵照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党史故事,重现了革命先辈用青春年华记录的激情岁月,书写了辉煌的革命篇章。

陈国柱故居,2000年被列为莆田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列为莆田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918日被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为第二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2013年,陈国柱故居修缮后,迎来了更多的游客前来瞻仰,追寻红色记忆,缅怀先辈丰功伟绩。

 

 

先驱遗风永传承

 











在陈国柱故居,今年已76岁的讲解员林金聪为采访团人员讲述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光辉事迹,将大家带进革命先驱在烽火连天年代的那段峥嵘岁月……

陈国柱出生于1898年,字继周,参加革命后更名为廖华,是中国共产党福建早期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莆田党组织的创始人。早在1917年,他就参加孙中山组织的护法军,反对北洋军阀;1919年,他在莆田哲理中学读书时,参加福建五四运动和莆田学生反日会,查扣日货;1921年,他考入厦门大学,在厦大期间多次参加并领导学生罢读斗争,后到上海大夏大学建立团组织;1925年,他领导大夏大学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并入党。1926年初,陈国柱受聘于母校哲理中学教国文和社会学课程,于是,他利用教学之便,宣传革命道理,培养进步学生,发展党团员。19262月,陈国柱在哲理中学钟楼主持建立直属党中央的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发展培养了陈天章、陈兆芳、吴承斌、陈德来等一批莆田早期的优秀共产党员,点燃了闽中革命的熊熊烈火。陈国柱历任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仙游县委书记、辽宁省教育厅厅长、旅大行政公署民政委员会主任、关东行署委员兼文管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副厅长;1951年,调任中央文史馆任办公室主任兼政务院参事;1954年起任国务院参事至1969年在北京病逝。

陈国桢与莆田建党创始人陈国柱是孪生兄弟,国桢早生半个钟头为兄,别号榦侯,曾用名实为、亚清。兄弟俩出生前半年,父亲陈慕周即去世。兄弟俩由祖父母抚养,祖父亲自教读书。陈国桢4岁启蒙,7岁就读《四书》《左传》等古籍,14岁入读县立乙级商业学校。刚毕业,祖父母便相继去世,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他决定辍学谋生,赚钱供国柱入哲理中学念书。两年后,他又考入教会设立的莆田道学校,一年后转入莆田第四师范。1920年毕业,22岁即远渡南洋谋生。1926年,因母生病回莆探视,途经广州巧遇彭泽民,后者介绍他认识陈延年。彭泽民时任广州华侨协会领导,陈延年(陈独秀的儿子)是中共广东省委领导人。彭泽民请他到厦门组织华侨协会,陈延年也介绍他到厦门找中共地下党领导人罗扬才、杨世宁。陈国桢回莆探母后,即赴厦门组织华侨协会,并参加中共地下斗争。不久,又办了《商报》,宣传民主革命进步思想。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从事地下斗争长达11个年头,出生入死,曾两度被捕,贡献突出。19493月,因叛徒出卖,陈国桢不幸被捕,同年67月间,惨遭反动当局活埋。临刑时,他面无惧色,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陈国桢天资聪颖,富有才华,在文章、诗词等方面却有很深造诣。柳亚子称他为“诗友”。当知悉陈国桢牺牲,柳亚子十分悲痛,亲书条幅悼念。陈国桢诗词作品现多已散失,留存的有三篇被中国青年出版社选入《革命烈士诗抄》出版;另有58首编入陈国桢、陈国柱兄弟诗集——《碧血丹心集》。诗作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

今年已81岁的林金铸回忆起与陈国柱的几次接触的印象时,仍然尊赞:“陈国柱一辈子两袖清风,家人从未因为他得到特殊照顾,却始终心系故乡。”林金铸说,1961年,他考上北京大学,他写信向同乡陈国柱报喜。陈国柱得知后表示,希望与当年考入北京各高校的莆籍学子见面。林金铸受命后,通过“一转一”同学人脉,很快联系上莆籍在京的学子。同年,莆籍学子们在北京中山公园见到了时任国务院参事的陈国柱。国柱与大家简短见面,共叙乡情,合照留念。后来,再一次拜访陈国柱时,他受邀在国柱单位食堂吃了午餐。午餐“三菜一汤”,即一碟青菜、一碟豆腐,一条很小的鱼。短暂的吃饭时间,陈国柱鼓励他要努力学习,学成之后多多关心家乡建设。后来,林金铸加入国防科研工作,2003年退休后,放弃北京的舒适生活,回到下垞村。初回下垞村,这里还是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山村,林金铸决心帮助乡亲发展致富。于是,林金铸开始尝试引进多种经济作物试种。尽管专业不对口,但他坚持在学习中实践,最终成功引进超甜椪柑、红心柚、葛根、桃子、莲雾等经济作物,丰富了下垞村的经济作物种类,帮助村民通过差异化种植,实现较好经济效益。此外,他还坚持免费为村里的孩子辅导功课,提升孩子学习进步。

 

 

乡村振兴新业态


 




下垞村位于城厢区、荔城区、涵江区三区接合点,是荔城区西天尾镇西北部的偏远山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全村2000多人淳朴善良的村民,基本依靠枇杷种植和外出务工为生,村集体收入一年不足1000元。2014年,下垞村被列入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

穷则思富。下垞村党支部书记周国章说,2017年以来,各挂钩帮扶牵头、协作单位领导深入我们下垞村开展扶贫工作调研,多方协调,相续筹集资金1318万元,完成了大小项目共45个,扩宽修建村道9.7公里,安装了太阳能路灯243盏,修复修缮水利设施5处,新建下垞村幸福院一座,新建旅游公厕3座,完善了九华山景区服务设施配套,新建了多功能篮球场一座。2018年投资了100万元实现了全村广播广电光纤网络总覆盖,并在全村新建三格式化粪池344个。现在水泥道路和太阳能路灯已经遍及到了每一个自然村,村居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19年至2020年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全村投入资金约230万元共建4期光伏发电项目,年发电量收益约达20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的脱贫目标;下垞村地处偏远偏高地段,村民的饮用水严重不足,影响大家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约350万元打机井、安装净水过滤设备,把甘甜纯净的自来水送入群众的家里,切实解决了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如今,下垞村年集体收入近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由之前的几千元增至去年的上万元,原来贫困村彻底脱贫摘帽,村道硬化、农村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改变着下垞村的村容村貌。

眼下,下垞村正着力借助陈国柱故居这一红色品牌,大力挖掘九华山、苦竹寺等自然人文风光,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下垞村党支部书记周国章表示,该村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加强生态环境整治,更进一步完善村居的基础设施,以“一山一寺一故居”(九华山、苦竹寺、陈国柱故居)为载体,以陈国柱故居红色文化、九华山祈梦文化、苦竹寺独特的禅修文化的挖掘开发为依托,大力发展下垞村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用好古村落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古迹、古树名木、乡村绿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森林人家、乡村民宿等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项目,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共享美好生活。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