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古城为根 文化为魂——访莆田古城文化研究专家萧亚生
【发布日期:2021-05-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爱红

 


▲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示意图




2020年末修缮中的坊巷 清巡抚“彭鹏祠堂”


 


2020年末修缮中的坊巷



 

2020年末庙前巷地下水管道铺设现场

 


▲历史文化街区场景布局模型

 



▲吴台故居简介

 



▲早期女飞行员林鹏侠故居

 

▲坊巷原氏民居局部


 


▲后街有“福泉井”,井上盖“福泉阁”,祀观世音



 

▲黄巷里黄氏家族尚存一堵照墙

 



▲上金桥巷东北隅的彭鹏府第大门坦  


 


▲彭鹏府第内景 

 

 萧亚生是位儒雅的长者,平实、沉稳、内敛、谦逊,有士大夫式的洵直之风。他出生于1948年,198011日,他一头挑着行李箱,一头挑着被子从北高公社去当时的城厢镇报到。城厢镇后来成为城厢区区域,他在城厢一干就是几十年,退休前任莆田市城厢区政协副主席。

萧亚生对乡邦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多年来,他趁工作之便,四处考察文物古迹,收罗民间文献,曾主编《城厢水利》《肝胆谱春秋》,编著《莆田百家姓楹联》《兴化家族与祖先崇拜》《兴化古城寻踪》等专著。《莆田百家姓楹联》荣获2012年莆田市第六届社科成果一等奖。

 

寻踪兴化古城  感受精魂文脉

 

莆田,一座拥有10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古城,底蕴厚重的古建筑,沉淀古城气韵,浓缩文脉精髓。

一片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半部莆田文化史。这片历史文化街区拥有极具特色的建筑风貌,为了让千年古城底蕴之上的古厝获得新生,在保护传承中守望乡愁,20203月起,莆田市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程开始动工,共修缮6个街巷,大路(大道街)、后街、衙后街、庙前巷、县巷、坊巷。

莆田府城古建筑是土木砖瓦砌成的名邦文化之书,萧亚生新著《兴化古城寻踪》恰逢其时,不但还原了莆田古城建筑的格局,更是给古城注入了文化精魂。

去年年末,火热的修缮现场,萧亚生带着我穿行在施工中的古城作业区,寻迹古府文韵。一路上,曾记录着荣辱兴衰的砖瓦木料堆聚各处,萧亚生如数家珍一一介绍。我在啃读《兴化古城寻踪》时已在脑中凭空寻踪府城古建各处方位及风物,苦于索而不得。这下实地寻访,不禁求知若渴,欢喜聆听——

“在宋城原址上,古城大宅大都是明建清修,也有民国的。生活在古城的人们就这么一代代延续而来。古宅将统一格局,对后来新增盖的削层,大致保持23层以内。”

坊巷聚族而居的历史至迟形成于唐代,坊巷是陈、方、林、翁氏官僚望族的发祥地。

坊巷东端旧有一座石构的“朱紫坊”。从牌坊往西走,即兴化宾馆正对面,就是早期女飞行员林鹏侠故居。转黄巷里。“从坊巷进入黄巷里,称为‘坊巷黄巷里’,北通后街,称为‘后街黄巷里’,西临大路,称为‘大路黄巷里’。黄巷里黄氏家族是名门望族,曾出过进士、举人十几人。坊巷黄巷里过去有座‘黄氏大宗祠’,今还保存着一堵照墙,祠前有‘奕世恩荣’坊、‘太史坊’。‘太史坊’南小巷称‘太史巷’,巷中有三座民国时期宋氏建造的红砖厝,为近现代优秀建筑。”

经过坊巷头北侧顶大路南的原氏民居,即正在修缮的清巡抚“彭鹏祠堂”。“原氏家族是迁移彭祠居住。曾一度为文献居委会办公用地。今仍为原氏居宅。”

从坊巷入大路,西侧自南而北尚存关氏、游氏、陈氏、郑氏、林氏等几座明清时期古建筑。大路已进入整修阶段。

观罢入县巷,砖瓦堆积,脚手架整齐立着,遇上项目木作负责人姚良杯,他曾参加文物保护工程培训,获优秀级别。他介绍这次修缮总体修旧如旧,但对不符历史史实的稍改。萧老师赞他“很不错。有处倾斜45度的木构架幸亏他懂行,纠正了。”据说县巷将重建“文献名邦”“壶兰雄邑”两坊。

经过荔城区政府之后一巷口,“那是县后巷,为原县署之后,故称。也叫‘洲后’,南宋末,宋兴化军升兴安州。”

北出县巷,转衙后街,迎面是旧邮政局,后即清末举人吴台故居,吴台与张琴、关陈谟、林翰并称莆田“四才子”。

经社衙头长寿社,此社创建于五代唐时,“有千年历史,惜改建。”

入后街头,迎面即庙前巷(即橄榄巷),临面修缮基本完工,正进行地下水管道铺设。“巷末即出名的陈经邦‘大宗伯第’。”

庙前转后街,“后街的吴、方、陈、林氏是宋明清时期的科第名家。”“后街中段有两座清陕甘总督林扬祖祖厝。原罗巷里巷口建有跨巷骑楼,称‘小姐楼’,后被陈尧三所购,易建为照相馆。”

后街北侧一小巷称“罗巷里”,“此即‘红窗巷’,宋末元兵陷莆,抗元乡贤陈瓒在此巷与元军巷战,人马鲜血四溅,染红巷道居家门窗。巷里曾居住清女诗人陈淑英,她有诗句‘巷号红窗绕雅趣’。”“罗巷里迤土地庙折而西,有清陕甘总督林扬祖府第。”

后街有“福泉井”,井上盖“福泉阁”,祀观世音,“在莆田,观音是水神。原有福、禄、寿三井,今仅存福泉井。”

“你看这几条街往日商铺繁华,拆瓦后会顿惊这些房子危殆矣,此次修缮,政府确实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回坊巷经林鹏侠故居,转上金桥巷,观清巡抚彭鹏居第。彭鹏“历官中外,清风亮节,天下称之”。居第古香古色,格调高雅,第二进厅堂悬挂有清左都御史于成龙题“帝眷忠清”匾额。“居第是明清交替间宅第建筑承上启下之典型。”

探访古厝,触摸古城根脉,观其承载的“莆田遗风”,宛若寻回了古建筑文物的精魂,文化之魂有所依傍。它们所积淀的莆田故事、孕育的人文魅力,给养着莆田城市文脉延绵不绝。

 

志写一邑典章文物

 

《兴化古城寻踪》 是萧亚生2019年出的地方性文史图书,记录了兴化自宋置郡建城以来1000多年的沧桑历史。

历史上,曾以“石兴化”蜚声八闽的兴化古城,被拆毁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9年,先辈们创造的丰赡的文化遗产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消失。尤其是某些暴风骤雨式的破坏,让人痛心于文物的不断流失,面对此种情况,萧亚生心理非常复杂,觉得这么丰富的东西应写个记载。他心里有个愿望,做一个记录,写古城一邑典章文物,存史留念。

于是,他花了五年多时间兢兢业业查找史料,翻找历史证据,再每条街每条巷实地调查,寻访耆老作回忆,收集历史掌故。并根据口口相传的传说资料推断史载中消失的文物位置,勘察现存文物,做到史志有依据,经得起历史推敲。除此,他还观看民俗文化活动,补充文献史料。

兴化古城属境包括今荔城区镇海街道的文献、凤山、长寿、英龙、梅峰社区,城厢区龙桥街道的太平、兴安(旧属梅峰)社区。萧亚生工作的城厢镇就包括太平、凤山、文献、长寿、英龙、梅峰,正是古城属地范围。他长期呆在城厢,做行政工作,这就为本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史专家阮其山说,这书换了其他人来写写不来。他态度随和,为人谦逊,被访耆老与他倾心交谈。到书籍出版时,有些老前辈竟故去了。他不禁叹息当时未曾录像存史,殊为遗憾。

郑振满教授说:“萧先生并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但却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此话诚然。

萧亚生可说是秉笔直书人,因其洵直,忠于史实,甚至达到较真的地步,这就自找苦吃了。但他多年来似乎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写《莆田百家姓楹联》时,他跑了莆田、仙游60-70%的地方考察,归结发展规律。写本书中陈经邦时,他购买了有关帝王坟墓建造的书籍来看,为陈经邦急流勇退正名。写林扬祖时,还去翻阅泉州文史资料。至于落笔,通篇文风皆朴实,只是忠实记录。不贬损,不拔高,尽量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把评判交给读者,留给后人。

 

史载千秋事  激励后代人

 

《兴化古城寻踪》一书的出版对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更对发展文旅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刚出版不久,正值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书的出版掀起莆田市民探究古城的热情。有人说他出名了。

萧亚生说,他一不喜出名,二不为卖书。书喜欢读的人自然会去读。写完就算一件事完成,对得起莆田城就行了。他在莆田城生活了几十年,读书在此,工作在此,退休后仍在此。写书初衷是希望莆田历史有人记载,书成,能引起更多人关注,能激励更多人关心古城文化街区修缮。莆田的历史底蕴深厚,希望有更多人关心莆田古城将来的建设。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

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代表着这个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城市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