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方言中的外来词
【发布日期:2021-06-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福铸






外来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音译词、意译词及借形词等,狭义的只指词义源自外族语词,且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对应的该外族语词的音译词。莆仙方言外来词主要也是指与音译有关的外语词。外来词有的来源甚古,且不独为莆仙方言所专有,但语音方面往往表现出莆仙话特色。如“棉花”在莆仙被称为“胶簸”[kD21pua42]或“胶簸棉”,纺棉线为“纺胶簸”。明方以智《通雅·植物》载:“吉贝即劫贝,木棉树也……以佛书‘劫贝’证‘古贝’为‘吉贝’……孟奇言‘闽中呼棉花为吉贝,近于家贝’。”棉花在历史上有“劫贝、吉贝、古贝、家贝、劫波育”等译名,对照梵文称Karpasa,越南语称Kopaih,马来语称Kapas(棉花)、Kapok(木棉花),莆仙音“胶簸”与马来语的读音最为相近。

莆仙方言中的外来词主要为近代东南亚华侨所带回或率先使用,以后逐渐在家乡流行开来。因近代莆仙华侨主要聚集地为马来亚(包括后来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所以外来词大多数源于马来语,只有小部分源于英语。至于从普通话转来的大量外来词,如鸦片、来苏、雪碧、可乐、咖啡、沙发、芭蕾之类,不在介绍之列。

莆仙话外来词的音译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纯音译,如称洋漆为“硼”,红油漆说“红硼”。“硼”音译自英语Paint;另一种形式是半音译半意译或音译词再加一个汉语语素,使之意义更为显豁,如旧称无孔的铜钱为“镭片”,其中“镭”是音译,“片”是汉语语素。外来词中以名词占绝大多数。如源自马来语的音译外来词名词:

阿沿:锌铁皮。镀锌板称“阿沿板”。音译自马来语Ayan(锌)。

石叻坡:读如“实蜡坡”,近代称新加坡。音译自马来语Selat-pura。按:Selat是海峡的意思,Pura是城市之意。

洛啼:仙游音“路笞”,面包。音译自马来语Roti。印尼语同。

榴莲:南洋水果一种,音译自马来语Durian,最早为新加坡闽南话借用,因其没有浊声母[d],故用相近的[l]代替[d]

大珠律:雪茄烟。“珠律”音译自马来语Cerut(雪茄)。

[lui533]:原指铜板、硬币,后泛指金钱。“无镭使”就是“没钱花”。来自新加坡闽南话对马来语Duit(钱;货币)的音译,因新加坡闽南话没有浊声母[d],故用相近的[l]代替。

尖:钱币单位“分”。一分(钱)莆田说“蜀尖”。来自马来语中最小货币单位Sen的音译。

头瓢:帽舌;头盔。音译自马来语Topi(帽子)。

近代去南洋马来半岛一带谋生的莆田人,不少是从“猪仔”做苦工开始,进而从事“脚车业”,即经营自行车修理,再发展到创办公司。因此,莆仙话中有关自行车零件的源于马来语的外来词特别多,且多异于其他闽方言。如:

机野:指自行车的后齿轮(飞轮)。音译自马来语Gear(传动齿轮)。自行车的全封闭齿轮盒则称为“机野箱”,非全封闭的称为“机野爿”。

锣钟:自行车车铃。音译自马来语Loceng(铃;钟)。

噗:指自行车的前后叉,前叉称“前噗”,后上叉称“后噗”,三角架横杠称“噗芯”,文革时期不少自行车用于载人载货,为加固和保护前叉,在前叉外还加装有一对保护铁杆,称“噗铁”。“噗”音译自马来语Porok(叉)。

派锣蹈:自行车脚蹬。“派锣”音译自马来语Pedal(脚蹬)。

实登骹:读如“实登科”,自行车的撑脚架。“实登”来自马来语Stand(站立),英语同。“骹”,脚。

淋环:自行车的瓦圈。“淋”音译自马来语Rim(轮缘),英语同。

实卜齿:自行车辐条。“实卜”音译自马来语Spoke(辐条),英语同。

噗力:又称“噗力合”,旧称自行车的胀闸。音译自马来语Brake(刹车;制动),英语同。

还有一些修车工具也是外来词,如:

实本那:扳手。音译自马来语Sepana(扳手)。

风榜:打气筒。“榜”音译自马来语Pam(唧筒;泵),英语为Pump(泵;打气筒)。

源于英语音译的外来词则主要是一些文体方面的语词,如:

[kεη42]:游戏或球类比赛的局、场,量词。一局为“蜀见”。音译自英语的Game(游戏;比赛)。

[tsou42]:又说“俞”,扑克牌中的王牌,大王称“正注”,小王称“副注”。音译自英语Joker(王牌)。

代望:扑克牌中的方块花色。音译自英语Diamond(菱形;纸牌的方块)。

后驶:指(球类比赛)出界。音译自英语Outside(外面;不在某范围内)。

[tsho453]:投射。篮球投篮称“此篮”。“此”音译自英语Shoot(发射)。

也有少数莆仙话外来词源自马来语、英语以外。如:

缚鸡车:专用车。“缚鸡”音译自印尼语Pake(专用)。

台湾檨:芒果。“檨”[ ],闽南话又称“番檨、檨仔”,是对芒果的传统称呼,据研究“檨”源于越南语Xoài,一说源于柬埔寨语Svay(芒果)。

莆仙方言外来词中只有少数是动词,常可听到的如:

打限:坚持;承受得了。如说“我看勿会打限几工咯”(依我看坚持不了几天了)。音译自马来语Tahan(忍受;坚持)。

欶客[]:中意;喜欢。老一辈常说,如“这件衫看了大欶客”(这件衣服看了很喜欢)。音译自马来语Suka(喜欢;爱)。现在年轻人已鲜闻此词。

玛狄:死的谑称,带有贬义。音译自马来语Mati(死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原来较常用的外来词,大多已渐渐被人遗忘甚至从口语中消失,这种趋势正在加快。如旧称汽油为“便升”,为马来语Bensin(汽油)的音译,现在已绝少听见了。还有一些外来词本来就是主要通行于莆涵、江口一带侨乡,消失得更早。如侨乡老一辈曾称结婚、完婚为“交寅”,读如“交迎”,乃音译自马来语Kahwin(结婚);又如旧称锦砖(马赛克)为“摩泽”,音译自马来语Mozek(马赛克),这些外来词只有一些南洋老华侨还在使用。莆田沿海及仙游枫亭一带与闽南话地区接壤,一些外来词显然是借自闽南话,如亲吻意义,也说“斟”(音“津”),一般认为与闽南话一样,音译自马来语Cium(吻)。又如旧称肥皂为“雪文”,枫亭一带读如“杂口盆”,是闽南话音译马来语Sabon的外来词。又如“五骹崎”,旧指有屋檐的街廊、人行道,也是闽南话音译自印尼-马来语的GokhakiKakilima)。

外来词丰富了方言词汇,但也要避免牵强附会。有的似是而非,须加以科学判断。如莆仙话称碟子为“撇”,或造字写为“石匹”(石+匹),有学者认为是音译自英语的Plate(碟子,盘子),但实际上,此词的本字应为“■”(上敝下瓦),《通雅》:“匹结切”,《字汇补》:“器名。”宋周密《武林旧事·进茶》:“禁中大庆贺,则用大镀金■。”宋邵雍《小车吟》诗:“大■子中消白日,小车儿上看青天。”这是一种盛茶、酒之类的器皿,与莆仙话的“撇”意义相通。又如莆仙话称枪乌贼(一种小鱿鱼)为“锁管”,莆音读如“锁拐”,有人认为是音译自英语的Squid(枪乌贼,鱿鱼)。然这种海鲜自古就有,名称不可能借用英文。查明弘治《兴化府志》卷十四“海物考”早已记载:“锁管鱼,此鱼大如拇指,其身圆直如锁管,其首有薄骨,抽入管中如锁须。亦有墨、有黄,或结子如白饭,煮熟,其白如玉笋,其味甘脆。”可见,“锁管”也不是外来词。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