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亚生
明洪武间(1368—1398),宋尚书陈仁璧后裔、明广东盐课司提举陈贤祖,自橄榄巷徙居文峰库前,遂开族“文峰陈氏”。而后,衍传塔寺后即金桥里,蔚为望族。其族在这里创建有“三祠一坊”即尚书祠、肇庆祠、大夫祠和光裕坊。
尚书祠 刘桥口入巷三四十米,北侧便是陈氏“文峰尚书祠”。祠祀宋赠太子洗马吏部尚书陈仁璧及三子古田县主簿陈翊、文峰库前房始迁祖(榄巷陈氏十六世)提举陈贤祖。陈仁璧,字象玄。祖枢,唐咸通中由薸湖(即今庄边萍湖),徙莆城橄榄巷(庙前),为莆田橄榄巷陈氏始祖。乾符初,授广州清远令,迁循州录事参军,以疾卒于官。父沆,字巨源,登梁开平二年(908)进士,授天雄军节度推官。廉直耿介,知梁政必乱,以父丧岭南,弃官南走,负柩而归。王审知欲辟从官,坚辞不受,聚徒讲学。仁璧,以文行称,仕陈洪进为泉州别驾。宋初,劝陈洪进纳土归朝,太祖嘉其忠,授膳部员外郎赐绯鱼袋,赠太子洗马,吏、兵二部尚书。仁璧生五子:长曰益,奉礼郎,为前宅房;次靖,左仆射,封开国伯,为后宅房;三翊,古田县主簿,为东房;四竦,大理寺评事,为下街房;五端,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太常博士,知浔州,为新厝房。明洪武间(1368—1398),东房后裔提举陈贤祖,自橄榄巷徙居文峰库前,开族“库前陈”,又称“文峰陈”;其后裔又衍传塔寺后即金桥里,蔚为望族。陈应魁,字孚元,号梅山,嘉靖十七年(1538),以丱角(童年)登进士第,钦赐归娶。史载,历工部郎中,在部十余年,嘉誉流闻;为礼部同考官,所得皆名士;出为浙江按察副使,尝摄兵备道,督少林僧兵出战,三月凯旋,有剿倭功。因忤严嵩、赵文华,乞归。在里倡修文峰宫,故文峰陈氏为文峰宫功德主。著有《梅山诗稿》。
尚书祠,创建于明代。二进一天井庭落式古祠堂建筑,规模大,用材硕大,且雕刻精致美观,实可作为古建文物保护;若稍加修缮,则是明代遗存下来的上乘建筑物。1949年后,尚书祠曾一度作为部队伙房,而后被荔城区中医院占用。2012年却遭拆毁,建为中医院院楼即今中药房之址。尚书祠不论用名人祠堂还是古建文化遗产性质衡量,皆应得到保护;实拆可惜矣。
肇庆祠 即乾隆志称“给谏陈伯献祠堂”,俗称“七房祠”。位于尚书祠西,临巷道,祀文峰库前陈氏乾房列祖。按,提举陈贤祖生二子,分乾、坤两房。长子以清生秀,秀生七子,称为“乾七房”;次子以长生孔珣,孔珣生四子,称为“坤四房”。
1949年后,“肇庆祠”一度设为城中街文化站,后为城郊保健院所据。20世纪70年代改建为医院即今中医院门诊楼。
大夫祠 俗称“四房祠”,位于光裕坊左(东)侧稍后,祀文峰陈氏坤房列祖。1949年后,大夫祠由陈氏族人居住,后被改建为楼房。
光裕坊 位于尚书祠东,临巷,为砖木结构。明时,坊为文峰库前陈氏即提举陈贤祖一门立。1984年12月,光裕坊列为城厢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莆田城内仅存的一座砖木牌坊。其坊旧有横匾,中书“光裕”二字;匾阴书文峰陈氏历代科第姓名官职。今匾已佚,且坊表也破损不堪,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