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宗建 吴国柱
▲林光朝 《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一)
▲林光朝《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二)
▲林国钧(回年)墓在国清里西林,壬丙子午向,见《塔山康氏家谱》37页
▲明代 莆籍状元林环著《絅斋先生集》卷之八记《耕读轩记》载:谷城林学可氏作二楼于姑青塘上
唐代人工开凿的国清塘及宋代著名慈善家林回年在国清塘所构濯缨池、濯缨亭究竟位于莆田何地?同一本志书所载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专家学者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因其事关朱熹年轻时游学莆田,追随著名理学家“南夫子”林光朝至城山国清塘濯缨亭聆听其讲道,并创作《伐木》《春日》《春日偶作》《观书有感二首》的地点。故为了探究历史真相,钩沉史实,正本清源,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精神,兹把查证史料要点论述如下:唐代国清林氏始祖林昌,自北高长城徙居谷城山下、国清塘上,占籍莆田国清里,归葬国清里;国清塘即姑青塘,属国清里;宋慈善家林回年莆之姑青(姑青即国清)人,姑青位于古横塘,归属国清里,其在古横塘国清塘所构濯缨池、濯缨亭皆属国清里。
一、国清林氏名称由来(林昌居谷城山下、国清塘上,遂称国清林氏)
明代费寀《嘉议大夫南京吏部右侍郎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文修林公文俊墓志铭》:“公讳文俊,字汝英,别号方斋。其先下邳郡人(按:指林文俊远祖林禄公),晋建兴随中宗渡江入闽(东晋入闽下坯衍派晋江林始祖,晋安郡王林禄),侨晋安(福州),(晋宁康元年官郎中令林恪公)徙莆田,(长城衍派黄石国清始祖、唐官通判林昌)居国清塘(黄石谷城山下、国清塘上,属黄石国清里),遂称国清林氏。……”
2006年10月《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第110—111页“注:19世昌公居定庄为开基祖。”“黄石国清(定庄)”的提法实误。林昌实居谷城山下、国清塘上,属国清里古横塘,林昌是国清林氏开基祖,非定庄林氏开基祖,正确表述:唐官通判林昌是定庄林氏的远祖。
黄石国清林氏衍派定庄林氏,故,黄石定庄林氏不能取代国清林氏,即黄石国清(定庄)的记载实误,因定庄区域划分景德里,从未归属国清里,而国清属国清里。
二、国清林氏始祖林昌,占籍国清里
明代吕楠《大宗伯方斋林文修公(林文俊)诔》:“嘉靖十五年(1536年)七月十二日,南京吏部右侍郎方斋林公卒于位。
公(林文俊)先世光州固始人[实误,正确表述:公(林文俊)先世林禄江苏下邳郡人],五季时入闽,(唐官通判林昌)占籍(上报户口,入籍定居)莆田国清里(林昌系黄石国清林氏始祖)。至宋承奉郎讳国钧者,生二子充、褒(林国钧及二子充、褒居国清里国清塘林氏宅),遣师宗人艾轩,子后俱登绍兴进士。褒,丞尤溪县,人称孝廉。七传至荼卿生子,子生僴,僴生誥(按:誥系林文俊之父),字廷谕,号朴轩,是生公(林文俊居定庄),以公贵加赠国子监祭酒。母张氏,加赠恭人。……”
三、国清林氏始祖林昌墓葬国清里
林光朝为林回年所作《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载:
“吾(林回年)向者卜(从前自己选择)亲垄(自己的墓地),去吾庐[距离我的(林回年)故宅)]无寻丈之远(林回年住宅与自己墓地相隔仅数十米)……他日葬我(我逝后归葬),当以我为法(应当按我自己生前所选择的墓地为准)。府君讳国钧,字公秉。回年府君(1175年)八月辛酉卒……三年(1176年)冬十月乙酉葬之。回年手植之柏(林回年在自己所选址的墓地上亲手所栽的柏树)已成拱把(如今柏树径围大如两手合围),望故垄(林回年望国清林氏始祖林昌古坟,在国清里,见本文附录)可数百步(与自己住宅距离仅数百米)。”
据此则林国钧(号回年)生前与林光朝语获知:林回年住宅与自己墓地相隔数十米;与国清始祖林昌古墓国清里吴巷山之原距离仅数百米。
四、林国钧(林回年)庐(宅)及其墓在国清里
1、昌公,国清始祖,夫人余氏,墓在居里(国清里)东国清塘上吴巷山之原(见莆田市图书馆藏《塔山康氏家谱》,36页,藏书号:030006456361,原本为福建省图书馆藏)。
2、国钧墓在居里(国清里)西林,壬丙子午向,光朝先生为其作墓碣,其前有亭,陈公俊卿见之为隶“回年亭”三字,揭匾以张其事。三十三安人朱氏墓在国清里三社庵,名奉思(见莆田市图书馆藏《塔山康氏家谱》,37页)。
2006年10月第1版《晋安林莆田长城金紫族谱》第110页:“昌公葬居里吴山”实误,因吴巷山在国清里,吴山不在国清里,这是两座不同的山,因此吴巷山不能误载为吴山。
3、宋林光朝高足林亦之至国清塘上林褒(林回年次子)宅,属国清里。
南宋理学家、林光朝高足林亦之《次韵致政吴丈悦之和林县丞褒丹桂非特之什》:
“青山(城山)湖(国清塘)上宅(林回年及次子林褒宅),丹桂月边枝。菊蕊元同日,桐花却并时。笼鹅翁不俗,蜡凤子多奇。须信三秋好,先从数月期。蓝田一厅壁,黄卷五男儿。问礼当年事,芹宫未颂僖。”
五、国清塘即姑青塘,属国清里
1、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地理志》载:
“泉州清源郡,……武德五年以县置丰州,并析置莆田县,贞观元年州废,二县来属。有盐,有铁。莆田,上。武德五年析南安置。西一里有诸泉塘,南五里有沥浔塘,西南二里有永丰塘,南二十里有横塘,东北四十里有颉洋塘,东南二十里有国清塘,溉田总千二百顷,并贞观中置;北七里有延寿陂,溉田四百余顷,建中年置。……”
2、清代廖必琦、林黌总纂《莆田县志》38页载:
“国清里·国清塘条目载:国清塘 一名姑青塘,唐贞观五年(631年)凿,周回三十里。”
3、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兴化军城山三先生祠堂记》载:
“由熙宁桥(今称阔口桥,位于荔城区正荣财富广场旁)南行可二十里,城山在焉。望之紫翠崒屼,欲与壶山差肩。其下平畴沃野,清泉茂树,环而家者千数。百年之旧族,当世之显人,不在东家,在西邻也……则又忾然有祠三先生之意。
山绝巅有精舍(松隐岩精舍),新祠在其左,俯瞰国清塘,水光山色,横陈乎前,乃像衣冠,乃集衿佩……”可知:
①城山与熙宁桥相距二十里
②国清塘在城山西邻(黄石七境下庄村在城山西邻)
③城山俯瞰国清塘,水光山色,横陈乎前(横卧、横躺在前)俯瞰:指俯视,从高处往下看,水光山色,横陈乎前。
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站在黄石城山之绝巅(城山最高处才146米),俯瞰与城山距离近300米的国清塘,水光山色,横卧于眼前,系其亲临所见,符合事实,真实可信,十分明确。宋代作者刘克庄目力无法远眺与黄石城山东边相隔2000米之外的村庄池塘里显现水光山色。
4、明弘治周瑛、黄仲昭《兴化府志》卷之五十三·工纪·水利志上·县东南国清里塘一·国清塘(第1357页):
“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书》云,贞观中置,周回三十里,灌田五百顷。《宋志》云,塘有三十六股,今深六丈(约20米),阔五十丈(宋时约166米)。”
六、林国钧(回年)莆之姑青人,属国清里
林昌公九世孙林国钧,莆之姑青人。
周瑛、黄仲昭《重刊兴化府志》卷之四十四·礼纪三十·人物列传十一·文苑,第1140-1141页载:
“林国钧,字公秉,莆之姑青人。……年九十,齿发落而复生,作亭名曰:‘回年’,陈俊卿为书其扁,因以自号。”
据此则史料获知:林国钧,莆之姑青人,姑青亦名国清,所以,林国钧是兴化军莆田县国清里古横塘姑青人。
七、林国钧所构濯缨池、濯缨亭在国清塘属国清里
1、明代状元林环(1376—1415年)亲临黄石姑青塘(国清塘)“濯缨亭”(观书亭),在国清里。
莆田黄石国清塘上“濯缨亭”(观书亭)位于国清里姑青塘(国清塘)的重要史料证据:
明代莆人状元林环曾亲临“濯缨亭”(观书亭),在黄石谷城山麓国清塘上,林环著《絅斋先生集》卷之八记《耕读轩记》载:
“谷城林学可氏作二楼于姑青塘(国清塘)上,名之曰‘耕读’‘来薰’,……因记,曩余(林环)家居时[永乐四年(1406年)高中状元,为官之前家居时],尝游谷城山下,学可氏之族人刚直伯叔尝邀余(林环)舍其家,因获历遍其族居里巷及其先世(林回年等祖先)陈迹,倦而休坐,余于‘濯缨亭’(观书亭)上……”
2、明代学者、旅行家林登名《莆舆纪胜》载:万历甲寅(1614年)九月重游城山作“濯缨池”载:
“濯缨池在谷城山(谷城山位于黄石,亦名国清山、青山、城山)之麓,名国清塘,亦名姑青,与木兰溪水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上有亭,朱晦翁(朱熹)匾曰:‘濯缨亭’(观书亭),则宋时林回年所构也,故老相传。”
3、明代著名学者、方志学家何乔远(1558—1631年)《闽书》卷之二十三,方域志,557页载:
“城山,在壶公山南麓,形如植冠,黄石市主山也。本名国清山,以在国清塘上,好事者以其北有黄石,乃傅会张其事,改曰谷城。又传,旧有蜘蛛绕山为城,乃名城也。古谶:‘城山青,水南出公卿。’缘山石色黄,须青乃秀也。今多栽松,亦名青山矣。旧有兴云洞、呼月台,有松隐、竹隐、梅隐三岩,第遗迹而已。下则国清塘在焉。里中有红泉、东林井。北去为黄石市,支垅起伏,曰芦峰,曰耕壩,曰象峰,曰塔麓,曰石阜,士大夫群处之。国清(塘),一名姑青(塘),唐时所建,今林氏宅(宋时林回年宅)濯缨池(按:何乔远撰此文时,林回年宅前濯缨池塘尚存),是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百顷,壶公(山)、谷城(山)倒影其中。红泉,在裴(次元)观察庙后,水作红色,宋林回年延林光朝讲学其处,朱文公(朱熹)曾过之。光朝没,学者祠焉,名水南书院。皇朝宋景濂《林氏先祠记》:‘莆田县东二十里,有山曰谷城。罔岳秀拔,林樾苍涧。其下汇为巨浸,号国清塘。’”
据此则史料获知:黄石有山曰谷城。罔岳秀拔,林樾苍涧。其下汇为巨浸,号国清塘。谷城山其下汇为巨浸,“其下”指青山与国清塘彼此相邻,距离相近。
八、《莆田通史》载:国清塘在今黄石下庄
《莆田通史》作为莆田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21年2月正式出版。
《莆田通史》附录《莆田历史大事记》746页原文如下:
“唐五代条目 贞观年间(627—649年),兴建多处规模较大的灌溉水塘,主要有:诸泉塘(今城厢北磨)、永丰塘(今城厢筱塘)、沥山寻塘(城厢霞林)、氵颉洋塘(今涵江卓坡)、横塘(今黄石横塘)、国清塘(今黄石下庄)。”
九、《莆仙文化概论》载:国清塘在今黄石七境下庄村
莆田学院莆仙文化研究院编撰《莆仙文化概论》,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2020年12月正式出版。
《莆仙文化概论》573页原文如下:
“贞观年间,莆田先后开凿了著名的五大水塘:①氵颉洋塘(今涵江卓坡上生寺附近),②储泉塘(今北磨顶坝附近)、③永丰塘(今筱塘)、④沥山寻塘(今霞林棠坡附近)、⑤国清塘(今黄石七境下庄村)。”
十、《莆田侨乡时报》载:确认千年“国清塘”遗址
2021年3月26日,《莆田侨乡时报》刊登《确认千年“国清塘”遗址》一文,确认千年“国清塘”遗址位于莆田黄石七境下庄村。
附: 黄石国清林氏先祖名字号及墓葬位置如下
1、一世祖林昌,夫人余氏;墓在居里(国清里)东国清塘上吴巷山之原,坐艮向坤,山载二分。(1-8点见《塔山康氏家谱》36—38页)。
2、三世祖林元,夫人郭氏;墓在居里(国清里)后头山东。
3、四世祖林叟,安人曾氏;附葬父(林元),墓在国清里后头山东。
4、七世祖林格,夫人戴氏;墓在国清里湖头桃花洞口坤山,坐庚向申,庵名睦庵。十七夫人戴氏墓在府君之左,丁癸向,俗名五马山。
5、八世祖林旃,夫人戴氏;墓在居里(国清里)后头山西庵,艮坤向,庵名追远。
6、九世祖林国钧(号回年),安人朱氏;国钧墓在居里(国清里)西林,壬丙子午向,光朝先生为墓碣,其前有亭,陈公俊卿见之为隶“回年亭”三字,揭匾以张其事。三十三安人朱氏墓在国清里三社庵,名奉思。
7、十世祖林褒(林国钧次子),宜人余氏;墓在谷城山之麓,庵名复庵。
8、林国钧裔孙林维卿(元末明初人),孺人吴氏;墓在国清里资圣山之原,吴源撰铭,土地名白塔山,第四子淳公附葬。
备注:1、据林光朝撰《承奉郎致仕回年林府君墓碣》《塔山康氏家谱》等史料整理。
2、《塔山康氏家谱》的塔山即白塔山,又名三台山。由壶公山发脉东北行,城山之来脉也,位于国清里。(见清·乾隆《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舆地志·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