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涵江车鼓
【发布日期:2021-08-1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郭大卫/



参加福州国际招商月民间艺术表演



参加涵江区庆祝三八、迎奥运活动



千人车鼓参加莆田市建市十周年庆祝大会

 


文化部、文化厅专家领导视察涵江男子车鼓


 

在湄洲参加央视心连心文艺演出



男子车鼓队踩街游行


 

 

独具特色的高跷女子车鼓队


 

央视著名主持人陈铎与涵江女子车鼓队

 


千人车鼓为兴安同乡恳亲会表演

 

 

涵江素有“小上海”之称,系莆田市经济文化重镇,亘古至今为我市商贸中心。涵江在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众多,是福建省主要侨区之一。

涵江历史悠久,人文丰厚,其中“涵江车鼓”,独领风骚,久负盛名,成为涵江民俗文化一朵奇葩。在莆田,只要提起鼓,大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涵江车鼓。涵江车鼓,历史悠久,世代沿袭,经久不衰。涵江人以车鼓庆丰收、贺喜事、迎神、赛会、迎贵宾,气魄非凡、热情奔放。喜庆节日里,涵江车鼓穿梭于大街小巷,带给千家万户一片喜气。2009531日,涵江车鼓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源流


涵江车鼓历史悠久,传说始于宋代“菩萨乞草”。民间风俗每年腊月廿四日,小孩打锣击鼓乞柴草为菩萨烘脚起焰,捧上两三尊宫庙木雕、泥塑小菩萨,拾起鼓,敲着锣,“咚咚锵、咚咚锵……”挨家挨户乞讨木柴、零钱。傍晚时辰就用讨来的钱买些香烛祭品为菩萨上供,又用讨来的柴火燃起篝火,为菩萨烘脚起焰取暖,祈求菩萨神明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生活红红火火,日子过得美满幸福。“菩萨乞草”所打的锣鼓渐渐地形成简单形式的锣鼓点,或叫“镲锣鼓”(方言中“镲”即“钹”)。车鼓就是由“钹、锣、鼓”三种打击乐器组成,所以叫“镲锣鼓”。明代“镲锣鼓”发展壮大,其鼓点规划统一,形成一定的乐器配套,称为“镲锣鼓”。直到清末,鼓面越做越大,就由一人背着,再大的鼓就用两个人抬。20世纪50年代之后,城乡道路愈来愈阔,人们便将鼓装在鸡公车、胶车或土车、三轮自行车上,遂改称“车鼓”。

涵江车鼓还与南宋状元陈文龙有关。当南宋京城被元军攻破后,张世杰等拥戴赵昰在福州称帝,改元景炎。状元陈文龙在家临危受命,组织抗元,倾尽家财,募兵训练。当元军攻下福州,长驱南下莆田。陈文龙深知寡不敌众,一心想以少胜多。突然古谯楼上鼓传三更,他急中生智,顿生“集鼓助战”,决定在囊山脚下驿道边设下埋伏。同时发动涵江各乡村百姓,把大鼓小鼓集中起来,统一鼓点敲击,以鼓点指挥战斗。正当元军行至囊山脚下时,只听陈文龙一声令下,突然间,鼓声呐喊声震天撼地,彩旗凉伞漫山遍野。陈文龙率兵在锣鼓声中,奋勇杀敌,打得元军片甲不留,尸横遍野,喧天的锣鼓声“嚓咚嚓咚——空——宽!……”寓意“前进前进——冲——啊!”就是冲锋号。陈文龙以少胜多,打败元军,鼓舞了抗元士气,振奋人心。囊山大捷后,涵江百姓亦以锣鼓欢庆胜利。其车鼓的鼓点打法就是当年陈文龙独创的鼓声,至今还在催人奋进。

又有民间传说,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攻陷莆田城,朝廷命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及刘显来莆田抗倭。翌年,在黄石林墩阻击倭寇,凶残的倭寇负隅顽抗。戚继光派手下大将曹大全伏兵阻敌,双方短兵相接,殊死搏斗。曹将军身先士卒,骁勇善战,不幸身受重伤……,他从昏迷中惊醒,心急如焚,便就擂起(迎仙渡东岳观)军中的车鼓大鼓。战士们听到激越的鼓声,便纷纷冲锋陷阵,老百姓听到鼓声也擂起大鼓,广大军民协同作战。鼓声一村传一村,直传到涵江。鼓声越擂越急,士气越来越旺,终于大败倭寇。曹将军为国捐躯,涵江人民不忘曹将军,在东岳观为他塑了金身奉祀纪念。曹将军在激战中擂起的鼓点急如星火,气势蓬勃,鼓舞军民士气。从此车鼓一改过去单调的鼓点,发展演变为擂鼓快慢缓急的节奏变换调子。同时,车鼓队模仿戚家军身穿黄色战衣,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缨、腰束英雄结、脚登粉底靴、紧袖裹腿,一副将士风度,因此亦把车鼓称为“操锣鼓”。


二、表现形式


涵江车鼓,由直径近1米的牛皮鼓,配备数十对直径0.5米的大钹、数面平锣和俗称“童子圈”的凸脐锣组成。表演者在打击时受大鼓指挥,相互配合默契,快慢和谐协调,颇有节奏地进行,鼓钹齐鸣,鼓点自然、圆润,钹声清脆、铿锵,间以锣声,合奏和谐悦耳,时而高昂激烈,时而悠扬流畅,时而深沉含蓄。鼓手、钹手、锣手等身着战衣、头扎英雄巾、佩戴武士缨、腰束英雄结、脚登粉底靴,紧袖裹腿,服装舞台化,服饰色彩艳丽,洒脱不俗,俨然一副将士风度,阵容威武、庄严,常用于大型祭典仪式。

车鼓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行进中表演。整个队伍编排有序,在有度的前进中表演,还伴随着节奏变化穿插舞蹈动作;二是广场表演,钹手边击打边舞蹈,伴随着节奏的起伏而组成种种造型列队,充分体现高昂的气势,表现出车鼓的虎劲、猛劲和狂劲,用声音的大小和快慢节律来表现。使观者眼花缭乱,鼓阵布列,制造一个强烈震撼的气氛,尽量展现出磅礴的氛围,表演者矫健刚劲,热情奔放,气壮山河,惊天动地。

技艺娴熟的鼓手能击出十数种鼓点,随着鼓槌的起落,敲鼓边、击鼓心、震鼓帮,忽而急如星火,忽而缓似流水,不断变化花样。击鼓时多少受到莆仙戏的熏陶,调节着整个节奏的变化、起伏,推动着高低变异的发展过程。鼓点打在鼓心声音洪亮,打在旁边声音低沉,变化有异,颇有节奏感。点击鼓时,时而重如雷鸣,时而轻似风声,交替进行,形成节奏,重中有轻,轻中有重,快中有慢,慢中有快,有序有度;或刚中有柔,柔中带刚,花而不乱,有条不紊,调节气氛,妙趣横生。锣手双手各执重约十斤的大锤,表演时收腹挺胸,上下翻飞,或拉长,或扯短,快慢有序,变化无常,击打出富有节奏感的韵律。钹手双手平衡持着钹片,手掌不断摇摆打击,持钹时低时高,时近时远,调节声音。双手不断震荡,使其声音张扬开去,并与锣鼓相合拍,构成有节奏,相协调的附和之声。

车鼓有男子队及女子队表演。男子车鼓更勇猛刚烈,声音宏亮、清脆;女子车鼓别具风韵,柔情奔放,抑扬顿挫。她们对传统车鼓进行发掘整理,提炼加工,再创新求异,并融入了舞蹈动作,穿梭插花,变换队形,富有戏曲性与歌舞性。将车鼓的虎劲、猛劲及狂劲的特殊表现融入优美精湛的舞姿之中。同时亦揉入一些单项性的舞蹈,如插秧舞、蝴蝶舞、欢天喜地舞等等,力求形式美、动作美,变化多端,增强了艺术感,其间凉伞的摇曳旋转,引人注目。


三、风格特征


涵江车鼓是一项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民间曲艺之一。亦是一种颇能制造气氛,增强节日热闹效果,且有很强的文艺性的一项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项目。队员身着艳丽服装,击打时受大鼓指挥,鼓钹齐鸣,间伴锣声,和谐协调,时而高昂激烈,时而悠扬流畅,时而深沉含蓄。整个鼓阵布列有序,气势磅礴,气氛热烈,热情奔放。其表现形式:一是行进间表演,二是广场(或舞台)表演。击鼓时亦吸收了莆仙戏里的鼓点技巧来丰富车鼓的鼓点节奏。在许多的大众性文艺表演中,车鼓表演颇为突出,先声夺人,气氛活跃,气象万千。


四、影响意义


涵江车鼓历史悠久,它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之传统民俗艺术,成为地方人文组成部分,尤其是地方文艺方面,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亦是一项富有艺术魅力,对保护传承发展车鼓文化的丰富性、艺术性和进一步完善中国音乐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车鼓也是一项多种文化活动、经济活动、宗教活动、民俗活动及政治宣传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一座架设在海峡两岸的精神桥梁,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经济协作、社会活动的纽带和媒体。

涵江人民对车鼓的钟爱一直延续着,总以车鼓庆丰收、贺喜事,以及迎神庙会,屡见不鲜。如今的商贸活动、庆典或文化活动,车鼓临场助阵,它所代表的是人们追求美好的愿望。车鼓敲响不但激励着人们精神振奋,更敲打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旋律之音、吉祥之音、幸福之音。

涵东女子车鼓队10多年来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演出多次取得好成绩,受到好评:

1992年获福建第二届农村文艺调演二等奖;

1993年参加中日国际太极表演开幕式演出;

1993年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演出获表演一等奖,辅导一等奖、创作奖、演员二等奖;

1993年参加武夷山市建市100周年演出;

1994年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春节文艺晚会现场直播演出;

200110月参加澳门国际妈祖文化旅游开幕式演出;

20023月参加福州市第三届美食闭幕式演出;

20025月参加福建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五乐广场行进闽江表演赛获二等奖;

200210月参加全省首届八闽巾帼健身大赛获银杯;

20036月被吸收为福建省民间艺术团第一批成员单位。


五、传承脉络


涵江车鼓在民间流传,传说系宋代“菩萨乞草”而伊始,初称“草锣鼓”。到明清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一定乐器配套,改称“镲锣鼓”。解放后至今,称“车鼓”,规模越来越大,用具、服饰等都不断完善。每村、每街道居委会都有车鼓队,男女老少皆爱打车鼓。涵江地区最为资深的老鼓手陈玉英女士和吴启荣先生,共同见证了鼓手由女性代替男性的变化过程,涵江车鼓代代相传。目前涵江地区有260多支车鼓队,每队3040人,遍布每个乡镇居委会、村。


六、保护状况


车鼓队表演代代相传,遍布城乡各地,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涵江车鼓文化盛况空前。但因资金缺乏,车鼓道具老化、破旧,许多车鼓队缺乏专业指导,表演动作单调等等。这在一定程序上制约了车鼓文化的发展。为了使车鼓文化更加艺术化,更加上档次,需要进一步更新,尤其是道具及动作等方面的不断创新。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