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闽南妈祖庙
【发布日期:2021-08-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合浦

 

泉州天后宫

 

我认为,闽南与妈祖的关系是最密切的,理由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妈祖”的名称起源于闽南。这一点我曾做了详细的阐述。概括起来就是:“妈祖”名称首先出现在澎湖地区的闽南迁台人群之中,是对湄洲祖庙神祇的向往与追慕,意为“所有分灵娘妈之祖”;随后便在台澎信众中传开并普及到闽南和粤港澳,近代渐渐在大陆被学者和广大信众所接受,约定俗成,于是统称“妈祖”。

二、妈祖出生时,湄洲岛属清源郡的莆田,而清源郡就是现在的闽南。据史料记载,唐朝时的今莆田属泉州管辖。泉州,历史上是整个闽南地区,含今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等地级市的衍生地。唐代改泉州为清源郡,境内存在莆田、清源两县,后因郡县同名而改清源县为仙游县;五代时改清源郡为清源军;北宋初,今莆田属兴化军管辖。兴化军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分泉州地置,军治在兴化县(今仙游县游洋镇),八年移治莆田县。妈祖诞生于宋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此时莆田隶属泉州,等到宋太平兴国四年(979)莆田从泉州分置为兴化军时,妈祖已经20岁了!这就是为什么泉州的学者会撰文提出“妈祖是泉州人”的理由。不管怎样,泉州与妈祖的渊源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三、妈祖的一个封号曾冠之以“泉州神女”。事出有因。元至元十五年(1278),蒲寿庚以海运屡获妈祖佑护为由,向朝廷奏请加封妈祖。但此事经司礼部门辗转复议,耽搁下来了。事过三年,时间来到至元十八年(1281),此时改由蒲寿庚的儿子蒲师文担任市舶司提举,他接过父亲的接力棒,继续向朝廷要求加封妈祖。这回皇帝允准,“诏海外诸番宣慰使、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册命(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哇!一下子就从宋代的“妃”升格为“天妃”!然而《元史·世祖纪》却错将至元十八年的事误植为至元十五年的事,于是有了这样一段记载:“(至元十五年八月)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于是“泉州神女”常被闽南人引用。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闽南与妈祖之间的亲密关系。

总之,因为闽南与妈祖的关系非同寻常,所以闽南的妈祖信俗十分广泛,闽南妈祖分灵庙的数量当在几百座,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泉州天后宫了。下面就分别介绍泉州天后宫和其他几座闽南妈祖庙。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旧城南门内,坐北朝南。庙祀始于南宋,建筑群规模形成于明嘉靖间,清康熙至道光间又几经重建扩建,遂成包括山门、东西阙楼、戏台、正殿及东西廊庑、后殿及东西轩房、梳妆楼及四凉亭、四斋馆等庞大规模,占地面积达7200多平方米。民国以后,部分建筑被学校、民居所占用和改建,所幸其主体建筑两大殿得以完整保存。1987年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殿为天后宫建筑群的核心,建在高约一米由花岗岩砌成的台基上。石台四面均作浮雕图案,题材为鲤鱼化龙、八骏腾云、鹤舞空中等,造型生动。殿堂建筑面阔、进深各5间,面积达635平方米。前辟卷棚式檐廊,廊上树立两根雕刻精美的盘龙石柱。建筑主体为木框架结构,并用圆形花岗岩石柱承托大屋顶,柱头浮雕仰莲连珠斗,挑出横拱承托梁架。梁作九架,柱头科和平身科用方形斗拱四挑。明间和次间梁上置一斗三升两层。弯枋、雀替等木构件,雕花细密,纹饰丰富多彩。柱础亦作浮雕。屋面为九脊重檐四坡式歇山顶。正脊作两头起翘的“燕尾”脊,中部加饰用彩瓷贴制的两龙戏珠立体图案。垂脊与重檐之间亦衬以鸟兽、花卉,人物等彩塑装饰。另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整修时在正殿神龛背面发现一幅绘有湄洲祖庙全景的大型壁画,对研究湄洲祖庙建筑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后殿又称为寝殿,其地基比正殿高出一米多。该座殿宇系明代大木原构,屋面为两坡面悬山顶,面阔7间(35.1米),进深3间(19.8米),通高8米许。梁架材质粗大,大木柱置于浮雕仰莲瓣花岗岩柱础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对方形青石雕花的宋元婆罗门教寺的石柱,估计为明代翻修时移置。柱上再接木柱,上刻一联:“神功护海国,水德配乾坤。”门额上悬挂传说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书“后德配天”横匾。

近年来,被毁的山门、戏台、两阙楼、梳妆楼及凉亭、斋馆等已全面修复,使整个建筑群恢复了历史面貌。

 

沙格灵慈宫

 

沙格灵慈宫位于泉州市泉港区东埔镇沙格村,北临湄洲湾。初创于宋咸淳六年(1270)。明永乐间扩建,以存放端午竞渡的龙舟。清嘉庆十四年(1809)最后一次大整修,奠定了现有建筑规模。宫坐北朝南,宽18米,长28米,建筑总面积500多平方米。由山门兼前殿、拜亭及两厢、大殿组成。前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拜亭为方形,重檐歇山顶,中嵌木构八角藻井,由小如意、斗拱层叠承托, 彩绘装饰,整个藻井所用1200多件木料均由榫卯穿楔而成,工艺极为精巧。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整座宫殿竖立66根石、木大柱,其中10根雕琢蟠龙、人物、花鸟的石柱,艺术造诣尤高。如拜亭前一对辉绿岩石柱,上雕蟠龙自下缠绕而上,忽又回首下瞰,似从海中腾空跃起又骤然俯冲而下,极具神韵。龙柱上方还雕有四海龙王,分别足踏鱼、虾、龟、蟹,作巡视海域状。其他石柱则雕有八骏、花鸟及八仙过海、封神演义等历史故事。屋面十五道屋脊做成三十只高翘燕尾,脊墙所嵌彩瓷装饰,亦雕有八仙和龙、虎、狮、象、豹、鳄等猛兽造型。其构思独特、形象逼真。该宫1978年曾再次加以修缮,现已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美山天妃宫

 

美山天妃宫位于福建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美山村石头街。创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传为郑和下西洋抵泉州时所建。明、清均有重修。庙宇坐北朝南,两进殿,由山门、戏台、两庑和大殿组成。前临晋江,占地面积2052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大殿为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面宽、进深各五间。殿前两边连接角亭一对,俗称“虎头亭”。宫庙周围尚有明代宫池、古井、四王府、河泊所及阿拉伯人集居地遗址等。古庙原被学校占用,1989年学校迁出后由里人侨胞何瑶煌捐资重修。近年由村委会和村民再次集资重修。1992年公布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蟳埔顺济宫

 

蟳埔顺济宫位于福建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蟳埔社区,坐北朝南。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十八年(1661)扩建,民国20年最后一次重修,成为现有规模。现存建筑为两进殿,中间加拜亭。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宫内存有传为施琅平台时曾莅宫求签灵应,于康熙二十四年题献“靖海清光”之匾。山门内尚存清顺治十八年《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和民国元年《公禁碑记》。墙壁嵌有清·黄贻果题“湄云普荫”石额一方。1998年公布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暗林顺济宫

 

暗林顺济宫位于福建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暗林。元至正六年(1346)由当地林氏始祖奕龙和其子与创  建。明弘治年间由林一乔募修,崇祯十五年(1642)由林启杓再募重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由林寒松又重修,光绪二十四年由林会又重修。民国5年(1916)由乡人募缘重修。1984年因原建筑物多有损坏,由华侨和乡民捐资修缮,现有建筑为两进殿,硬山顶,砖木结构。大殿面宽五间,外加厢房,庭院内有池亭点缀景观。已公布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石天后宫

 

东石天后宫位于福建晋江市东石镇龙江澳畔西尾村。据《泉州宗教大观》记载,该宫由船商蔡咸康、林义熙、高长治、兰景云等倡建于宋庆元三年(1197)。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波斯国驸马都尉曾时懋(原籍晋江县罗山,元至正二十年随叔父自东石启航赴波斯,曾祷于庙,并许愿重修)捐资重建,并题“圣德服中外,英名振古今”柱联。其后,又由旅居27个国家的东石乡诸侨胞多次捐资重修。现存建筑为清至民国间修建,存有清道光六年(1826)、光绪二年(1876)和民国13年(1924)重修碑记各一方。庙宇坐北朝南,面临龙江,由山门、廊庑、大殿组成,面宽三间,硬山顶,砖木石结构。该宫1953年成为粮站仓库,1988年由东石海内外乡亲集资重修。现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深沪深林宫

 

深沪深林宫位于福建晋江市深沪湾西岸的海底古森林核心区,原名“顺济宫”,又名“天妃行宫”,俗称“西嘉宁赤涂头妈祖宫”。据《泉郡宫庙考》记载,宫始建于元元贞二年(1296),明宣德四年(1429)重建,改名“天妃行宫”。清光绪十五年(1889)邑绅施修叻等募缘于旧基之南辟土重建,取古地名“深林险径”而定名“深林宫”。仅单进三开间。单祀妈祖。此后,香火日盛,1947年侨胞施性杯等为之拓建,后毁。1980年,乡耆施至立等倡缘就原址重建。1983年乡侨胞又捐建碧波亭。1996年,乡人鸠资增建后殿。宫内遗存文物有明代“天妃行宫”石额一块、白石浮雕千里眼一尊及元代石柱础等。现已公布为晋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惠安南门外天后宫

 

惠安南门外天后宫位于福建惠安县城南新亭尾街,为清雍正八年(1730)知县韩从玉倡缘募建,为该县唯一的官建妈祖庙。宫坐西朝东,为封闭式建筑体,外墙长22.6米,宽16.8米,分上中下三进殿,面宽为五开间、三厅堂。第一进为前殿兼山门,第二进为拜亭,两边为天井和庑殿,第三进大殿为三厅并排、中厅开间,主祀天上圣母,配祀观音菩萨和注生娘娘。左厅祀文昌帝君、包龙图、南斗星君,右厅祀南海龙王。整座宫墙以乱块石砌成,梁架和椽木均用大材,金柱则木石混用。山门内尚存清光绪年间《奉宪示禁》碑一块。该建筑曾遭一定破坏,但基本构架完好无损,是县内难得的清初宫庙原构。1994年公布为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城护海宫

 

彭城护海宫位于福建惠安县东岭镇彭城港雅村,创建于明嘉靖年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因白蚁蛀蚀,宫从原址五刘山(宫山)迁到港雅村重建。宫坐北朝南,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由山门、拜亭、大殿及两廊组成。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抬梁结构,硬山顶。大殿亦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1999年又进行翻修,并增拓一批附属建筑,同年11月公布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港雅古为出海渡口,2001年,韩国九牧林蕴公后裔前来寻根问祖。经中国比干文化研究会考证,其入韩始祖正是从此地航海赴韩,因立碑为记。

 

泉港乌石宫

 

泉港乌石宫位于福厦公路150公里弯道山岭南,传说创建于宋代。因当地有一块高一米多的状若“圣母静坐”的乌石而得名。明宣德元年(1426)毁于火,乃上移重建庙宇,而在旧址另建一亭以供那块乌石。宫庙屡经重修,现存建筑由山门、拜亭、大殿组成,占地800多平方米。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木架为抬梁结构,硬山顶。殿内奉祀天上圣母和顺天圣母(陈靖姑)。乌石宫在台湾和东南亚有多处分炉。现已公布为泉港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云霄天后宫

 

云霄天后宫位于福建云霄县云陵镇溪美街民生路,坐西北向东南。始建于明代,清代屡次重修。同治三年(1864)尝遭太平军残部烧毁,光绪初修复。后再次重修。199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该宫建筑布局为三进二院,内布两个天井,外辟二级旷埕。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建筑面积374平方米。自前而后为外埕、门厅、天井、大殿、天井、后殿(佛殿)。门厅为三山式悬山顶,门前披檐作凹形明廊,额悬“敕封天后宫”竖匾,后檐临天井。大殿地基高出0.68米,面阔、进深各三间,殿内立金柱4根承托梁架。前檐一对八仙过海盘龙石柱与门厅后檐一对凤凰牡丹石柱,均为清代闽南石雕工艺精品。宫内廊壁上存清康熙十八年(1679)古碑一通,宫外埕围墙亦存乾隆至光绪石碑5块。

 

北门慈后宫

 

北门慈后宫位于福建漳浦县绥安镇朝阳路,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传说是当年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赴京应试,得妈祖化身指点,乃于嘉靖三十八年(1610)得中探花。林回乡时遂往湄洲奉请妈祖金身,在家乡建庙奉祀。宫初名灵慈庙,清乾隆重修时改名慈后宫,俗称“北门妈祖庙”。该庙自明末至民国初多次重修。近年又进行大修。主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三段脊,砖木结构。1995年公布为漳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旧镇天后宫

 

旧镇天后宫位于福建漳浦县旧镇(即明镇海卫城),原在新福街港边,为清乾隆五年(1740)乡人翰林庶吉士张先路所创建。历有重修。民国21年(1932)因修马路,落架移建于张翰林府左边。1952年用作仓库,1978年收回修复。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庙只一殿,方广各10米。木石结构,硬山顶,面阔三间。前轩为四檩卷棚式。以石柱承托木梁,以方形木雕夔龙构件代替斗拱,刻工细致精美,为闽南特有风格。殿堂进深三间,青石六角柱础,前以仿木石雕斗拱出椽,明廊左右墙嵌圆形青石雕虎窗花。殿内有一副乾隆四十一年邑人湖北布政司经历李大登题刻柱联:“砥柱安澜跨旧镇,湄洲焕彩绕新宫。”廊道上尚存旧碑3件,记录天后宫历史沿革。

 

浯屿天妃宫

 

浯屿天妃宫原名“和安宫”,俗称“妈祖婆庙”,位于福建龙海县港尾镇浯屿中部,坐东向西,依城面海。始建年代无考。宫内存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浯屿水寨把总沈有容《重建天妃宫记》碑,可证创建于此前。明天启元年(1621)荷兰殖民者侵占浯屿,宫遭破坏,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修复。清道光五年(1825)至民国时期又多次重修。1985年再次重修,1987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妃宫建筑规格为四殿三跨院,石木结构,面阔三间。纵深38.9米,横宽9.2米,面积376平方米。屋顶为燕尾翘脊,两坡面,悬山顶。第一殿为山门,门厅内竖立明清重建重修宫庙碑刻4块。门厅与正殿之间为一座粤东风格的拜亭,两边为天井,俗称“龙虎井”。正殿面阔进深各三间,以四金柱抬梁举架。梁架构件均饰以雕刻图案。神龛供奉三尊神像亦同粤东风俗,中间称天山圣母,两旁为二妈、三妈。神龛上悬一方康熙二十四年记述神助施琅平台的牌匾,文字内容与东山宫前天妃宫之匾相同。正殿后殿又有一拜亭一大殿,中间神龛供奉一尊镇殿妈祖。最后一殿为佛殿,前有一小院落连接第三殿。

 

铜陵天后宫

 

铜陵天后宫原名龙吟宫,位于福建东山县铜陵镇西门澳海滨。原为明初铜山千户所创建之庙。明、清均有重修。今存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官府禁示碑一通,嘉庆十七年(1812)僧祖标募捐重修时题刻“天后宫”石匾一方,以及咸丰六年(1856)重建时邑生员沙中金所捐奉的一对八角石柱和题联,邑贡生黄步青与绅商孙有金所捐题的精雕龙、凤石柱各一对。宫庙于民国29年被东山县警察局占用,20世纪50年代改为县公安局驻所,后被移给手工业社使用。1988年落实宗教信仰政策,由东山信众和海外三胞捐资修复,并恢复庙祀。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铜陵天后宫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二进院,面阔五间,三段脊,歇山顶,近年又在宫前广场上增建一座石碑坊。

 

宫前天后宫

 

宫前天后宫位于福建东山县陈城镇宫前村,坐北朝南,依山临海。始创于明末,清代多次重修,最后一次为光绪十四年(1888)。后遭破坏,1984年修复。现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由山门、天井、大殿组成二进院,抬梁式木结构,悬山顶。宫前广场上另搭有戏台。台后有日月池,传为妈祖梳妆镜。该宫已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存有清康熙二十四年牌匾一块(宽1.93米、高0.79米),记述神助施琅力克澎湖之功及朝廷谕祭事,文字与龙海浯屿天妃宫存匾相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