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后的新加坡莆田大厦暨兴安天后宫外观
重建后金碧辉煌的兴安天后宫内景
重建之前的兴安天后宫暨新加坡莆田会馆外观
重建之前的兴安天后宫内景
十九世纪末叶,兴化人(莆仙人以及部分讲兴化话的福清人)陆续开始坐船下南洋,他们一路上餐风露宿,历尽千辛万苦才落脚南洋谋生。为祈求旅途安康,他们一直把妈祖供在船上、奉祀心间,作为最亲密的乡愁安慰剂;安全抵达目的地后,为感恩妈祖的庇佑,供奉于居所,晨昏祷祝。
作为新加坡华人华侨中的“后来者”,早期南来的兴化人只能在社会最底层奋力拼搏。他们主要聚居在小坡,如惹兰勿刹、甘榜加卜、结霜桥、卫德路和奎因街等地,他们白天辛苦劳作,晚上走亲访友,以兴化话为纽带,凝聚在一起。
1920年,为答谢妈祖的庇护,诸位兴化先贤立定脚跟后,即开始集腋成裘、鸠工庀材,在三马路奎因街133号鼎建了“兴安天后宫”。兴安天后宫内悬挂着镌刻于中华民国丙寅年(1926)的“瞻拜”牌匾,充分证明了兴安天后宫的悠久历史。
在这之后的半个世纪,兴安天后宫一直作为兴化先辈祭祀妈祖的主要场所,是乡亲们的精神家园和娱乐交友中心,更是背井离乡的兴化人排解乡愁和团结互助的乡情港湾。
1940年开始,兴化乡亲们在兴安天后宫设立兴安公建普度,并于每年农历七月中旬,汇聚一堂,举办普度追思先人。从2001年起,兴安公建普度正名为莆田公建普度。
1952年,兴安天后宫楼上引进了“海滨俱乐部”,乡亲们多了一个休闲聚会、畅叙乡谊的场所,俱乐部现改名为“荔城俱乐部”,成为新加坡莆田大厦三团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57年,为遵守政府法律上关于结社的规定,兴化先贤们顺应社会的变化,在兴安天后宫顺势成立“南洋莆田会馆”(后于2004年更名为“新加坡莆田会馆”),以便继续传承妈祖的大爱精神,坚持为乡亲们谋福利,增进乡谊。
从此,新加坡兴安天后宫、莆田会馆、荔城俱乐部三个团体,在同一屋檐下,相辅相成,共谋发展,其乐融融。每年妈祖诞辰、逢年过节,三团体的乡亲们济济一堂,热闹非凡。
1972年,在市区重建的影响下,奎因街的兴安天后宫被拆除,于是三团体搬迁到俗称竹脚的马达拉街16号。
1974年,兴安天后宫、莆田会馆、荔城俱乐部共同组建了“新加坡莆仙剧团”,并于次年妈祖寿诞正式演出,深受乡亲们的喜爱,可惜剧团因为后继无人,被迫解散。
1976年,兴安天后宫、莆田会馆、荔城俱乐部三团体为宏文学校慷慨捐赠新建校舍基金,并在当年公建普度中元会上再次为宏文学校筹集资金。
1981年2月,兴安天后宫正式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注册,并成立第一届理事会,李金荣先生荣任首届主席。
1987年10月31日,兴安天后宫与莆田会馆共同主办“湄洲祖庙妈祖羽化一千周年朝圣团”,并赠送匾额“泽施四海”。
1987年,因为马达拉街的天后宫再次被政府征迁,理事会遂以75万新币购得芽笼33巷25号的永久地契地皮。经过四年的装修,兴安天后宫于1991年秋正式移驾新址。1996年5月9日至11日,连续三天庆祝新址落成暨妈祖诞辰。
2004年10月31日,时任兴安天后宫理事会主席陈金泰先生率团出席在莆田湄洲岛举行的“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大会”,陈金泰先生荣膺该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会海外常务理事。
2012年4月,经过三团体多番商讨,由莆田会馆前主席林雍高先生在纪念晚宴上宣布,将兴安天后宫原址重建为六层楼“新加坡莆田大厦暨兴安天后宫”的决议,得到乡亲们的广泛认同。同年7月,林雍高先生在公建普度晚宴上,提议募捐重建基金,当届的理事会成员以及各界乡亲踊跃奉献,共筹得重建基金170多万新币。
2014年,新加坡莆田大厦正式奠基动土,大厦占地753.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09平方米,六楼将供奉天后宫诸神列圣,五楼作为三团体的办公区域和活动空间,三四楼出租办公,二楼礼堂满足三团体的宴会功能外还可以对外出租,一楼架空层。这标志着近百年、几代兴化先贤的夙愿正在实现。
2017年,莆田大厦终于落成,三团体同在大厦内一起办公,更好地团结和服务乡亲,共同致力于传承莆田文化,以及弘扬妈祖大爱精神。
2018年秋季、2019年9月27日-10月8日,在主席林子英先生领导下,兴安天后宫与南北斗母宫在友诺士地铁站旁联合举办盛大庆典,隆重庆祝妈祖升天吉日,以及纪念九皇大帝和斗母元君诞辰。一连11天,善男信女们免费享用早中晚三餐素菜,晚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兴化炒米粉、莆田卤面等莆田特色小吃。庆典还特意邀请了莆田“福建百花大剧院”剧团南来公演莆仙戏。九月初六,兴安天后宫组织上百人护送妈祖绕境巡游新加坡,所到之处,比肩接踵,盛况空前,此番天后宫共筹集基金10261新币。(李智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