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南宋真御史丁伯桂(下)
【发布日期:2021-09-03】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文/图  阮其山

 

刘克庄撰《丁给事神道碑》书影

 

 

五、扶病坚谏,尽瘁效国

浙江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余天锡,嘉熙初进华文阁学士、知福州。嘉熙二年(1238),又将调用而且大用余天锡,召任吏部尚书兼给事中兼侍读,许多近臣为此事先进行沟通。

宋理宗为何如此重用余天锡?原来此人与前权相史弥远是浙江同乡,早年是史相的家庭塾师,深受器重。后为史弥远夺储篡位、拥立理宗立了大功。理宗即位后,对余天锡便优待有加,以进士越级授予朝廷要位,历官户部侍郎、权户部尚书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等要职。

丁伯桂上疏驳论曰:“闽为国家的乐土,用来安置天锡已经足够了。现在又要召用他,只能使陛下有偏私故人的丑恶名声,谏官必然起而攻之,这并非爱护天锡的做法。”疏章送上去后,丞相乔行简写信开导伯桂皇上的意旨,催促他草拟诏书。此时伯桂已经有病在身,依然坚持如初,几天后不幸病故。享年六十七。刘克庄不禁为之叹曰:“方际于风云兮,疾忽罹于霜露。”

丁伯桂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忠诚履职,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而余天锡其后不久就得以拜命,官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

丁伯桂的遗表报闻朝廷,宋理宗“动容而震悼”。由朝议大夫赠通议大夫(正四品),并遣官护送棺榇归莆安葬,墓在城西石室岩下。

故友刘克庄撰写祭文,叹“宝鉴之云亡(死亡),惧金瓯之遂(坠)缺”。入里门而长恸,怆泉台(指墓穴)之永诀。”并为其祠堂题诗,称赞伯桂:“谏书百世尚流芳”。

几年后,又应伯桂子南叟之请,撰写丁伯桂的神道碑,详尽记述伯桂生平事迹,尤其是其就任御史、谏官和词臣(中书舍人)期间的直言诤谏事例和精神,追忆生前交往的情谊,高度评价伯桂的为人和节操。称道伯桂是“珪璧元身”“端乎全人”,一位人品纯粹、端直正派完美的人。刘克庄晚年又不顾年老体衰,攀登石室岩探访伯桂墓地,题诗抒发对故交的深情思念。故友真情,何等诚挚感人!

纵观丁伯桂三十年仕途,忠于职守,端方清正,直言谏诤,尽忠效国,不愧为南宋时期莆阳一位真御史。同时亦应当指出,历史上御史的犯颜切谏,奋勇抗争,终不可超越帝王意旨的底线,总是视帝王的开明程度而有所作为,因而往往不遂人意。尽管这样,御史们的事迹及其精神,仍然是可歌可泣的。她闪射先贤嫉恶如仇,勇于抗争,追求公平正义,安民济世的情怀和志节,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份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丁伯桂的奏议稿,后来由其侄儿南一编汇成集存世,惜已失传。

伯桂谢世几年后,其生前挚友、邑人陈炜,亦为宋理宗淳祐时监察御史。他以本乡先贤伯桂为楷模,首次上疏论述就锋芒毕露,指责朝廷“不才执政”。有人令其换疏,陈炜毅然答道:“头可断,疏不可换!”成为莆史的佳话。

六、儒学渊源,锤铸铁骨

丁伯桂居官为人的志节并非天生,而是长期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观念熏陶下,奋然励志,踏上仕途,精忠报国的。

伯桂上有六兄,皆因才智出众有好名声,而伯桂特别擅长声韵格律,作品流传诵读,入人骨髓。然而他一向清修,操行洁美,从不以才能而忽视道德。父母亲治丧,他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服丧三年才回家。侄子南一因父亲卒于太学,遂由伯桂寄养。伯桂考上礼部试后,将要奉命参加殿试对策,得到长兄报丧的通知,慨然疾速赶回家。他说:“刚刚开始进身做官,岂可违反仁义?”在科场,仅自课一卷而已,说:“吾平生没有违背别人,亦未尝看重别人。”

进入官场后,凡是推荐书都是应他人要求才写,自己从不求人推荐。不论他是平民布衣,在窗前灯下苦学之时,还是在官署处理零乱琐碎的文书簿册之时,都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了。他自重不失光华门风,不介入宗派之争。宰相史弥远用人排斥闽人,丁柏桂本拟出朝知循州,朝辞时被留在朝廷任职。伯桂对此并未感恩,只是同众人一起作揖外,一次也未曾登宰相府拜见求荣,屈意阿随。他身居御史,别人心怀畏惧。凡是摆手劝阻制止不到的,必定送去弹劾的奏章禀告。在给事中任上,对皇帝的不当诏敕封驳正时,运笔如飞,当他人劝阻时必曰:“臣不敢奉行皇帝诏令。”

可见,丁伯桂正是在儒家思想的滋润下,加之自身修炼,终于铸成一身铮铮铁骨,御史气质。恰如他的知友刘克庄记述其生平所说,“树立之高、奋发之勇,自其平日之有所不为,有所不取者基之也。”就是平时严于律己,是非分明,筑就牢固的人生根基。

由此亦启示我们,开展孝廉文化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对于构筑和完善当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打造一代新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同时应当指出,历史上御史的犯颜切谏,奋勇抗争,终不可超越帝王意旨的底线,总是视帝王的开明程度才能有所作为,故而往往不遂人意。尽管这样,御史们的事迹及其精神,仍然是可歌可泣的。她闪射先贤嫉恶如仇,勇于抗争,追求公平正义,安民济世的情怀和志节,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一份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当大力弘扬。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