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记者 林锦堂
千帆竞发风正劲,百舸争流逐浪高。莆田市第八次党代会,全面擘画未来五年莆田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明确今后五年坚定不移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发挥港铁联运优势,促进临港产业提速发展,加速打造现代化大港,助力“双轮”驱动,奋力追赶超越,让莆田城市更加繁荣美丽,让莆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因海而生 开海兴莆
莆田拥有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丰富的港口资源和岸线资源,在1400多年前,莆口港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站。湄洲湾更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深水良港,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50多个;早在1921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里构想将湄洲湾建成“东方第一大港”。
优越的资源,是我市加快港口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改革开放后,莆田人民敞开宽柔的胸怀拥抱世界开放发展的热潮,因海而生地进行开海兴莆。数十年来,东方大港始终是莆田人民的一个梦想,一代又一代莆田人为之不懈奋斗,久久为功。
1983年建市以来,一代代莆田人为东方大港梦想昼夜兼程,乘着改革开放东风,从开发湄洲湾、振兴莆田市,挺进湄洲湾、加快建设港口新城市,经济翻番、港城崛起,以港兴市、工业强市,跨越发展、宜居港城,建设美丽莆田,实施“双轮”驱动等等发展战略相续震撼出炉,从而我市港口开发建设风生水起……
莆田现有东吴、秀屿、兴化3个港区,通过大力实施港口扩容提升工程,积极打造深水良港品牌,我市已建成生产性泊位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4个,吞吐能力6566万吨(含集装箱4万TEU),具备通航靠泊世界最大矿石船(40万吨)、最大煤炭船(20万吨级)、最大LNG船的条件。目前,已与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
因港而生 港铁联运
有机遇就有挑战,在港口铁路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上走出了自己的路。2013年,向莆铁路的开通使得江西等中部内陆城市打通了出海通道,莆田港口从“手无寸铁”进入“港铁联运”时代。
向莆铁路按国铁Ⅰ级双线电力牵引双层集装箱标准设计,设计货运能力近期2261万吨/年,远期3207万吨/年。以向莆铁路为主通道、莆田港湾站为主枢纽、湄洲湾港口铁路3条支线为脉络的港铁联运网络进一步完善,港铁联运业务为我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在“质+量”的层面上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
2017年,国务院同意福建秀屿港口岸更名为莆田港口岸并扩大对外开放,东吴港同年列入全国重要港区名录;2018年莆田港口岸东吴港区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国籍船舶开放。
2018年,在莆田湄洲湾罗屿港口9号和10号泊位上,希腊籍“天使海利”轮上满载着近25.56万吨进口铁矿卸入保税堆场,这是罗屿港口成功首靠第一艘巴西淡水河谷25万吨级外轮,也是罗屿港口保税堆场成功开展第一单保税业务,标志着这个我省面积最大的大宗散货露天保税堆场正式投入运营。2019年12月30日15点45分,载着巴西铁矿石的30万吨级超大型散货船——利比里亚籍“HUGO N”轮,顺利的靠妥在莆田港罗屿作业区9#泊位,标志着莆田港湄洲湾港区正式跻身国际超大吨位散杂货港区行列。2020年7月11日16时40分,全长340米,船宽62米,载重吨32.5万吨的马绍尔群岛籍超大型船舶“SAO GRACE”轮安全靠泊罗屿作业区9号泊位,这是罗屿港口开港以来靠泊的最大船舶,也刷新了在湄洲湾港停靠的大型散货船载重吨位纪录。
2020年,实施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莆田市港口吞吐量从2016年的2789万吨至2020年的4681万吨,年均增长超过10%。
因港而兴 雄姿初展
百舸争流,扬帆赶超。莆田从“一个港区”到“三个港区”,从“手无寸铁”到“港铁联运”,从“小打小闹”到“集群集聚”……如今,一艘艘从巴西、澳大利亚装载铁矿、煤炭的巨轮分别在罗屿、东吴、秀屿各码头靠泊接卸,通过水水中转、海铁联运疏运至各大临港产业,延续“十三五”时期的良好发展势头,为“十四五”开局起了好彩头,为莆田因港而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020年12月25日,在罗屿港口大型铁矿石对台基地,省委书记尹力详细了解全省港口整合及吞吐量、货源、航线等情况,要求坚定不移推动改革创新,落实省委省政府改革部署,把我省港口建设发展放在全国、全球物流大局中来谋划,强化功能定位,加强分工协作,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专业化信息平台,打造连接内陆省份、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运输通道,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莆田港口地处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交汇点,是大陆离台湾地区本岛最近的港口,也是江西省最近的出海口。莆田港口加快东吴、罗屿等深水泊位,经过“十三五”期间的大开发大建设,港口逐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水水中转于一体的综合集疏运体系,发挥“辐射东西,承接南北”作用,可通过向莆铁路向三明钢铁、新余钢铁、南昌特钢、方大萍钢以及湖南等钢铁厂运输矿石,还可以通过水水中转,辐射广东、长江中下游各省份和台湾地区,及日本、韩国等国家。
2017年,东吴港区5月13日,运载澳大利亚煤炭的马耳他籍“阿尔法”轮顺利靠泊东吴作业区东1号泊位,我省首个港口大宗散货露天保税堆场首次启用卸货,货物通关效率大为提高,且极大减少企业的税负和费用,奠定了东吴港区作为国家重要港区的地位,由国内中转枢纽角色向国际中转角色的拓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良好作用。2017年,入选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库。
2019年6月,靠泊八方港口东2号泊位的“海洋5”轮把从保税堆场装载的27500吨俄罗斯煤炭转口至马来西亚,开展大宗散货保税物流业务的八方港口保税仓储向国际市场挺进,成为福建首家开启煤炭转口贸易的港口企业,打开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运输更为便捷的贸易通道。2019年7月,罗屿港口与高雄港实现首航,当年9月起开始常态化运营。罗屿港口在福建港口对台贸易中后来居上。目前,罗屿港口与台湾中钢业务呈快速稳定增长态势,2019年至2020年,连续两年成为台湾地区在大陆最大的铁矿石储备中转港口。
莆田港口对外开放、与海丝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也持续扩大,已经和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53个港口实现了通航。2020年,国家发改委将国投湄洲湾港列为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十三五”期间,莆田港口累计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8780万吨,其中2020年完成2623万吨,较2015年的1011万吨年均增长21%,远高于全省港口平均增长水平。
因港而强 未来可期
因海而生,因港而兴。莆田海岸线由湄洲湾北岸、平海湾和兴化湾南岸三湾组成,其中大陆岸线长336公里、岛岸线长107公里。莆田港口依托天然良港,已初步形成以临港工业、海洋装备产业、港口物流业、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能源产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
2020年12月28日,省委书记尹力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2020年-2035年)》《湄洲湾港总体规划(2020年-2035年)》等多项规划。
今年1月15日,省人民政府发布《湄洲湾港总体规划(2020年-2035年)》,莆田港口由三大港区7个作业区3个作业点组成,规划利用码头岸线26.7公里,布置泊位9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5个,规划吞吐能力1.68亿吨,正朝着东南大宗散货枢纽港、海西产业集群工业港、世界妈祖文化旅游港目标快速挺进,争取莆田港口吞吐能力“十四五”期末超过1亿吨,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作为福建打造的大型干散货港核心港区,罗屿港口位居国际主干航线,是大型铁矿石船队南向到达中国的首个大型深水港口,规划建设15个5万吨至40万吨大型干散货泊位,综合通过能力可达1.25亿吨。
今年5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海上莆田”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2023年)》,将实施港口建设提升、临港产业升级、临海能源产业培育等八大专项行动,配套重点项目87个,总投资3254.46亿元。
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利用港口优势和妈祖文化,莆田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全国首个“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石门澳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紧挨着秀屿港,是莆田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的核心承载区,已落地永荣己内酰胺、中锦聚酰胺6、丙烷制丙烯等项目。眼下,全市新型功能材料规上企业近90家,总产值达600多亿元,至2025年,预计产值将超1200亿元。
今年5月26日,罗屿港40万吨级泊位投入运营,填补了目前我省及我国南部沿海40万吨矿石泊位的空白,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第六个可供世界最大矿石船靠泊接卸的港口,掀开莆田迈入大船强港时代的序幕。9月13日,一艘满载着39.03万吨巴西铁矿的40万吨级矿石船“明卓”轮安全靠泊湄洲湾罗屿港口9号泊位。“明卓”轮船,总长约362米,型宽65米,型深30.4米,结构吃水23米,全船共7个货舱、1个液化天然气舱,是世界最大吨位智能船之一。罗屿港口今年以来第四次接卸40万吨船舶,标志着罗屿港口实现了40万吨船舶接卸常态化,实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构想的百年追逐“东方大港”梦想变为现实。
莆田港口,因港而兴,蓬勃发展,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和范围,扩大海丝沿线国家港口货物往来“朋友圈”,打造辐射南北区域、影响中西部省份的港口“经济圈”;莆田港口,因港而强,未来可期,充分发挥“大港口、大堆场、大保税、好区位”综合优势,全力打造国际大宗散货枢纽港和国际混矿中心,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莆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