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方言俗语“十五贯含冤”的由来
【发布日期:2021-11-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王琛

 

莆仙方言俗语中有许多与戏剧有关,例如:遇到受人委屈又说不清,常说“我这是十五贯含冤啊!”意思是说所受的这个委屈既离奇又深重,不能三言两语说得清,使人受不了。“十五贯”是什么,如今七八十岁老人一般都知道,年轻人却很少知道。

现在市面商贸交易,充当一切商品的等价物名曰货币,如美金、欧元、人民币,俗称“钱”。钱在中国古代还有个戏称“孔方兄”。因巨额交易用金条银锭,通常小买卖用铜元,即铜铸的圆形小片,中央有一方孔,用线可穿孔连起许多钱,既便于携带,又可以贯为数量单位。一贯是一千片,合一两银。富豪人家称“家资万贯”。十五贯值银十五两(一斤十六两),不算多也不少。

俗语“十五贯含冤”却不是指一般的钱,而是说古代曾经发生过一桩与十五贯钱有关的离奇又凄惨的案件。这案件后来被编成戏剧,广为演播,深为人们熟悉,戏名就叫“十五贯”。与感天动地《窦娥冤》一样,成为古往今来典型冤案。

《十五贯》是昆剧传统剧目,写肉商尤葫芦借来生意本金十五贯,寅夜醉归,赌徒娄阿鼠图财杀尤,反嫁祸于尤之养女苏戌娟,及过路店伙熊友兰。无锡知县过于执,将苏、熊二人问成死罪,呈报刑部审批。苏州知府况钟奉命监斩时,发现疑点,深夜入辕,面见应天巡抚周忱,请旨停刑重审。况钟亲自到现场勘察,并化装成算命先生私访,取得罪证,抓住真凶,平反冤案。

明代冯梦龙编的《醒世恒言》三十三卷《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宋本传奇称《错斩崔宁》),清末朱素臣《十五贯》又名《双熊梦》,故事情节和人物不同,但其中都有一件起关键作用的“十五贯”钱的事。清官况钟,宋史有他传记却无记载此案。但据传,宋时确有此案。

以上列举诸多有关十五贯故事中,致死人最多的是《十五贯戏言成巧祸》。写南宋时,刘贵读书不成想做生意,他因妻子王大姐无子又娶陈二姐。一日刘贵岳父老王生日,接女儿王大姐和女婿刘贵来,老王借给刘贵十五贯钱做生意,并叫他先回家与陈二姐张罗开店之事。刘贵回家对陈二姐戏言十五贯钱是他把她典给一个客人的,故事由此起了波浪。前前后后致死:刘贵、老王、陈二姐、崔宁(陈二姐回娘家时与之同路而行的陌生人,刚好身上也带十五贯贩丝的钱)、静山大王(即王大姐的后夫)等五人。静山大王原是杀死刘贵的山贼,后来杀死老王,又娶王大姐。之后静山大王改业从商发了大财,向王大姐道出他当年杀了刘贵之事。王大姐向官府告发静山大王的罪行,静山大王受到官府法刑斩首。王大姐取其头颅祭诸冤魂,自己出家修行。整个故事血淋淋、阴森森,给人心理压抑感。不如现代改编为昆剧的《十五贯》,出了清官况钟,经过调查落实,平反冤案,救了不该死的人,给人光明出路。

“十五贯”原是古旧故事,上世纪一段时期,在中国又热红了一阵。因为当时社会上层层出现大量冤假错案,后来作平反,重调查,层层落实。所以老戏《十五贯》应运而重放光彩。莆仙戏也从昆剧移植了这个戏,到处演出。莆仙方言俗语“十五贯含冤”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这说明每一个方言俗语的出现与流传,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人们从方言俗语中可以学到许多社会学知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