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声音
强新星:建设虚拟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工业园区。它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改变传统“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为循环经济模式,在园区内形成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流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生态比较优势。更关键的是其以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带来的高度集聚性产生范围经济效益,使其发展具有内生动力。
“在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工业园区建设应当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朝着生态工业园区的方向前进。我市部分园区,例如石门澳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就是按照上述思路进行的。园区内多个企业相互合作,一个企业的废料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逐步形成生态产业链。”市政协委员、湄洲湾港口发展中心港航运行处副处长强新星对调研课题组提出优化我市工业园区、融入大都市圈格局表示赞同,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对传统工业园区的布局优化,强新星建议,要从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投资的角度出发,以虚拟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进行。根据我市16个园区企业状况,以“343”重点产业为主线,按照组团发展思路,跨园区乃至跨地市重构产业链;并且在下一步的招商引资中筛选符合生态产业链要求的企业加入到关联园区中,最终形成高关联度的虚拟生态工业园区。
“虚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必将带来更高的物流运输强度以及更优的物流服务需求。为在更大的格局上融入大都市圈,乃至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市在园区优化工作中还应当注重嵌入物流生态系统。”强新星建议,“要补短板,建网络。为服务园区各类要素便捷流通,必须构建形成高效、畅通的节点、通道和网络体系,强化公铁水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要提功能,强物流。围绕产业需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布局建设物流中心、分拨中心、前置仓等物流载体,形成基于“干支仓配”一体化衔接融合的物流产业发展形态,加快形成物流成本洼地,从而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经济的物流方式。要汇要素,强辐射。以物流系统的辐射功能更有力地汇聚物质、信息、金融等要素,并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我市新能源产业、货运平台经济发展。”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新发展理念引导下,我市定能在更高维度上快速推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和‘343’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目标。”强新星对我市工业园区的发展充满信心。
张清榕:完善园区配套设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时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住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为我们发展工业园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市政协委员、福建省清元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清榕说,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式,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集聚人才、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强产业、兴城市“双轮”驱动战略部署,强化项目带动,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开放招商,为推进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促进“343”重点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张清榕表示,随着园区企业带动作用的不断增强和中小企业的日益聚集,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拉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园区建设对地方社会经济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但也存在诸多滞后因素,就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我市工业园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还存在的短板,主要有工业园区内的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文体商业配套设施等。
张清榕认为,加快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能够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职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要按照园区整体规划及发展定位,整合园区各企业需求,切实加大对工业园区及周边生活配套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民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直接为园区企业生产提供服务的配套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生活服务业,推动完善园区的三产服务功能,解决企业发展的后顾之忧,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水平,树立良好的园区形象,增强园区的资本集聚和人才吸纳能力,为其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和提供有效的支撑。”张清榕建议,要完善园区规划,促进园区功能设施协调配套;要创新投入机制,不断加快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园区企业员工生活条件。
张清榕建议,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尽快规划一定区域集中建设标准化职工食宿、娱乐、园区商业配套等必备设施,通过出租、出售或作为引资入园的一项优惠政策进行运作经营;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按照“政府主导、园区实施、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吸引社会资金介入,积极参与园区企业职工生活综合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入园企业投资建设园区生活配套设施。要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周边现有学校、卫生医疗服务中心等资源,一来可组织动员教育界优秀教师自愿到校,定期召开教育交流会;二来可组织县级以上名医定期驻点就诊,为工业园区务工人员提供就医和子女入学方便的同时,也能不断提升园区周边学校教育水平和医疗条件。鼓励人社、金融、工商、通讯、物流、交通等部门在工业园区内设立便民服务网点,完善工业园区公共服务网络,确保园区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时报记者 郑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