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千年古地名
【发布日期:2021-12-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余学范

 


刘爱红/


 

地名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许多数百年、上千年延续下来的地名,不仅是历史见证,也是文化形成发展的传承载体。莆田市一些地名来源于唐宋时期,至今仍在使用。已有千百年历史。

 

 

本文搜集莆田市已使用千百年的古县,古镇,古村落名。这些地名形成后就沿用下来,中间几乎没中断过。为便利起见,只考察属于原莆田县的地名。

1、千年古地名

黄巷(涵江区黄霞村黄巷。今地名,下同)。唐朝末年(757),桂州刺史黄岸辞官归闽过此,见这里山水之秀,遂定居下来,并命名为黄巷。村中有黄冈祠,是黄氏入莆始祖黄岸的祠堂,始建于890年。

澄渚(西天尾镇澄渚村),古称“陈俞”,因村中陈俞二大姓得名。唐大历年间(766-779),邑人林蕴改陈为澄,改俞为渚,并创办了福建第一所私学“澄渚书堂”,村由此得名。村中有宋代澄渚桥。

涵头(大致相当于今涵东与涵西)。据志书,唐时围海造田,引颉洋塘水灌溉,为排涝而筑水涵通海、涵的附近就叫“涵头”。《莆阳黄氏族谱》记载,入莆始祖黄岸定居“涵头黄巷”,这是“涵头”首见载籍。后来这个地名的外延扩大,用于指称整个涵江。涵头地名仍在使用,涵江是别称。

塘头(涵江区国欢镇塘头村)。颉洋塘是先民开挖的用于蓄水灌溉农田的大池塘,太平陂建成后,填平为田。遗址在今涵江区国欢镇,附近还有塘边、塘西地名。《新唐书·地理五》记载:“莆田,东北四十里有颉洋塘,贞观中置。”俗语说:“未有涵头,先有塘头”,可见塘头先于涵头。

横塘(黄石镇横塘村)。据《新唐书·地理五》,贞观年间(627-649),莆田县在南洋平原上挖了六个塘,其中有横塘,“周廻二十里,灌田二百顷。”(《弘治府志》)至今在横塘村附近,还有塘头、塘尾地名。塘头是古驿道上的站点。

延寿(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唐神龙年间(705-706),吴兴筑延寿陂,引溪水灌溉北洋,陂首就在延寿村。据《新唐书·地理》,延寿陂受益四百顷。宋建炎元年(1127)在该村建延寿桥,桥南今仍存宋陈宓(11711230)书桥名石碣。

吴刀(荔城区西天尾镇吴江村)。吴江是文字雅化,口语里仍说吴刀。《莆阳比事》卷之七说:“吴兴唐神龙中埭海为田,陂延寿以溉,有蛟为孽。乃持刀截流而下,杀蛟,兴亦不复出。数日,离陂东下二里得所持刀,名其地曰吴刀。”境内有宋建吴刀桥。

忠门(今忠门镇),古称浮曦洲。唐贞元十六年(800),四川推官莆人林蕴,不受节度使刘辟妄加协从叛乱的罪名,临刑不屈,于咸通十年(869)得谥“忠烈”。其后,莆田知县鉴于林蕴后裔迁居浮曦洲,遂置中门坊于境内,以旌表门闾。忠门镇名起源于中门坊。

洋尾(涵江区白塘镇洋尾村),位于北洋平原近海处,所以叫“洋尾”,村依白塘湖。据史书,宋咸平二年(999),唐江王李元祥第十四世孙李伯玉由南安迁入莆田洋尾,其子孙世代在洋尾聚居繁衍。南宋初年,洋尾出了抗金英雄李富(1085-1162),一生造了很多桥。境内有洋尾桥。《莆阳比事》卷之一“乌石官职莆阳朱紫”记载,莆阳族望有“洋尾李”。族望,指有声望的名门大族。

宝阳(涵江区白沙镇宝阳村),)附近有越王台。又有马洋溪,传说是西汉东越王余善饮马之溪。溪东边一片平地,绿草青青,是东越王牧马之处,故称“马洋”,后改称“宝阳”,这两个词在莆仙话里同音。马洋是古时莆新(莆田至新县)驿道上的重要站点。《莆阳比事》莆阳族望有“兴化马洋林”,马洋旧属兴化县。

长岭(城厢区华亭镇长岭村),长岭本身是一条长而缓的山坡。其中南长岭属仙游县郊尾镇管辖。北长岭属城厢区华亭镇,是原莆田县的南大门。据志书,唐开宝年间(970),在莆仙交界处设长岭铺驿站。

张井(三江口镇杨芳村张井自然村),村内有张井,据说系唐妙应禅师(820-898,唐末著名高僧)所凿,井口原为四角形,今改为圆形。

2、八百年古地名   

白杜(西天尾镇溪白村白杜自然村)村内有祥应庙(如图)。五代时已有祠宇,号大官庙。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进士方峤扩建;徽宗大观二年(1108)赐额“祥应”。白杜是福兴泉古驿道上的驿站。《莆阳比事》莆阳族望有白杜方,白杜林。

木兰(城厢区霞林街道木兰村)。村在木兰山上,木兰陂的得名来自木兰山。宋林大鼐(1135年进士)《李长者传》说:“(李宏)乃引(僧冯智日)至其地,密禀神算,谋于木兰山前。”木兰陂陂首就在木兰山下。北宋莆田状元徐铎(10511105)有一首咏木兰陂的诗,其名就叫“木兰谣”。这个地名也用于木兰溪。

陂头(城厢区城郊乡陂头村),在木兰陂拦河坝附近。木兰陂建于1083年。

大龟屿(黄石镇金山村)。后改名金山,但口头上也说大龟屿。刘克庄《协应李长者庙记》说,木兰陂建成后,“官以大小孤白地酬奖”李宏。大孤,即大孤屿,也叫大龟屿,是海边的小岛,莆仙话音讹为“达埔寺”。白地,是无庄稼的空地。建木兰陂的李宏因为劳累过度,病逝在那儿。

林墩(黄石镇桥兜村林墩自然村),附近有林墩陡门。宋元丰年间(1078-1085)李宏建。北宋方天若《木兰水利记》说:“于是(十四大家)倾家赀,募乐助簿,得钱七万余缗,立林墩陡门一所,洋城、东山水泄二所,东山石涵一所。”陡门指排水闸。

洋埕(荔城区新度镇阳城村),附近有洋埕陡门。宋元丰年间(1078-1085)李宏立泄,1175年改创陡门。莆仙话洋埕与阳城同音。

东山(荔城区黄石镇东山村),附近有东山陡门。宋元丰年间(1078-1085)李宏建。又名斗南陡门。

荔浦(荔城区拱辰街道荔浦村),附近有荔浦陡门,宋元丰年间(1078-1085)李宏建,《弘治府志》记载:“延兴里芦浦陡门自宋建,绍兴二十八年重造。”

西湖(涵江区白塘镇西湖村),附近有陈坝陡门,宋绍兴元年(1131)重修,傅淇为志。今已失去作用。

濑溪(华亭镇濑溪村),附近有濑溪古桥。据志书,宋代以前已有濑溪渡。建桥前,莆田西部南北为木兰溪所隔,交通不便,人们来往两岸仅靠小舢舨摆渡。宋绍兴十三年(1143),建浮桥通行。宋淳熙十年(1183),丞相陈俊卿倡建濑溪桥。又濑溪是旧时福兴泉驿道、莆仙驿道上的驿站。按:木兰溪的莆田段古称濑溪。古时莆田县境内横跨木兰溪的桥梁有三,宁海桥以地名,熙宁以年号名,濑溪桥以横跨的溪流命名。附近又有濑溪村。溪改今名了,旧地名仍在使用。参看拙文“木兰溪得名的由来”(《莆田侨乡时报》2017125日)。

镇前(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古代那儿设有宁海镇。北宋王存主编的《元丰九域志》(1080年成书)记载:“望。莆田。六乡。宁海、安德二镇。一盐仓。有壶公山,大海。”。镇前,意为“宁海镇的前面”。该村附近有古代著名的宁海渡。

魏塘(涵江区白塘镇显应村魏塘),村里有魏塘前桥,李富建。福兴泉古驿道上的驿站。《莆阳比事》莆阳族望有“魏塘魏”。

澳柄(涵江区白沙镇澳柄村),有澳柄桥,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始建。这是本市仅存的两个桥上有纪年的桥之一(另一个在仙游)。该桥在澳柄岭古道即莆新驿道上,从澳柄、马洋等到新县,是古代莆田通往福州的干线之一。

瓢湖(涵江区庄边镇萍湖村)也写作薸湖,萍湖,莆仙音都一样。《莆阳比事》莆阳族望有“兴化瓢湖陈”。薸指浮萍。

溪(涵江区新县镇溪村),附近有始建于宋建炎四年(1130)的巩溪宫,祀妈祖。《莆阳比事》莆阳族望有“兴化溪陈”。宋黄彻(10931168)有《溪诗话》。指水边石。

莒溪(常太镇莒溪村),莒溪也是溪流名。《莆阳比事》莆阳族望有“莒溪戴”。

百俊(庄边镇百俊村),《莆阳比事》莆阳族望有“兴化百俊方”。

霞皋(华亭镇霞皋村),方信孺(1177-1222),霞皋人,宋史有传。刘克庄著名的《沁园春·梦孚若》,梦的就是他:“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

湄洲。今既用于湄洲岛,也用于湄洲湾。南宋绍兴间进士廖鹏飞于1150年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说,妈祖“姓林氏,湄洲屿人。”

吉蓼(湄洲湾北岸东埔镇梯吴村吉了),宋熙宁四年(1071)创“系蓼城(寨)”。又有吉了港,唐宋时与白湖港、宁海港、贤良港等齐名。俗话说“一日行吉了,三日讲不了”,意思是去吉了一天回来,所见所闻三天都说不完。附近今仍有“衙前”地名,说明吉了城当时的繁华景象。《莆阳比事》说:“寨二,迎仙,系蓼”,迎仙寨,在今江口镇。明代吉蓼城建有吉江书院。

以上共有古地名32个。其中,千年古地名12个(含古镇2个),八百年古地名20个。除了古镇2个外,其他的都是村落。

与水利有关的地名13个,与交通有关的地名13个(桥梁,驿站),与名人族望有关的12个。有的地名关联两个方面,如吴刀既与水利有关,又有古桥。

位于平原的地名22个,沿海3个,山区7个。

从上面可以看出,乡镇一级比较少。这主要由于越大的建制,行政区划变动越频繁,分分合合,名称经常变换,能坚持千百年不变的很少。比如黄石镇,唐贞观年间已有横塘。那么大的塘,“溉田二百顷”,而且塘的旁边,会有不少村落,可见那时已经具有一定开发规模。到元和年间,裴次元筑镇海堤,又在红泉界筑堰储水垦田。由于他有惠于民,老百姓在当地建红泉宫以祀,宫在今黄石街。可知黄石是一个千年古镇。但黄石这个地名似乎最早见于宋代。

2个古县名要特别说明。陈光大二年(568),莆田立县,2002年撤销,莆田县这个地名使用了1434年。2002年以来,“莆田”升级为地级市名。

兴化县。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兴化县及太平军(县级),县治在兴泰里。明正统十三年(1448),兴化县撤销。历史上有兴化府,兴化军,今有兴化湾,兴化平原(又称莆田平原),兴化桂圆,兴化米粉。还曾经有一个大学,一个宾馆,也以此命名。

古地名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应加以保护。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