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冰冰,是一名95后女民警,同事们都亲切唤我“小林”。从东海派出所的内勤民警,如今成为霞林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岗位调整带来的冲击、变化、困难,让我在不断的跌倒和爬起中,对社区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从办公室“转战”大街小巷
我曾是一名边防武警。从军校毕业后,被分配至边防派出所的我,从在校时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近乎苛刻的队伍管理,转而面对着基层派出所的内勤工作,突然有些无措。通过不断的适应和摸索,我逐渐进入工作状态。后来,边防部队集体退出现役,转隶公安队伍,我的业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虽然同是内勤岗位,但公安业务和部队工作的侧重点也不太相同,同时公安工作更加细致琐碎,这让我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慢慢熟悉党建、后勤、宣传、户籍等各项工作内容,并开始得心应手。
今年初,领导突然问我:“小林,有没有兴趣去做社区工作?”乍闻之下,我突然有些愣怔:去做社区民警?自从熟悉内勤工作后,我已经在“舒适圈”中沉浸了许多时日,每天按部就班的度过每一日。此时,一个大胆的念头浮现于心:“也许这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呢?我应该没问题!”想到这儿,我跟领导说:“领导,我愿意去做社区工作,我也相信自己可以胜任社区工作!”
就这样,2021年10月,立下了“军令状”的我来到了霞林派出所,工作的“主战场”也从派出所的办公室转移到了辖区的大街小巷中。我的身份,也从一名内勤民警变成了社区民警,并且是霞林派出所里唯一的女社区民警。新的大门向我敞开,我不断给自己打气,开始迎接新的转折点——社区工作。
被茫然无措笼罩的困境
初到派出所,我便开始“认识”自己的第一个责任区,霞林街道最大的社区——沟头社区。这个片区人口多、面积大、情况复杂。才刚刚经过一周的时间的了解,却因为所内人员调整,我的责任区又换成了夜空下最闪耀、最喧闹的地方——下黄和顶墩社区。这里地处木兰溪中游北岸,是旧城改造后的新兴城区,辖区面积约4.72平方公里,居民户数约14000户,实有人口约3万人,有全市热门的酒吧一条街,有大型的商业综合体,还有大量新开发的楼盘......复杂的社区结构,存在诸多治安管理难点。
到社区处理广场舞噪音纠纷,被蜂拥而上的大妈们团团围住,第一次感受到声嘶力竭却收效甚微的挫败;上门调解家庭纠纷,却被夫妻二人拒之门外,第一次感受到无所适从的低落;拨打反诈预警电话,被警惕性高的群众当成违法犯罪分子,劈头盖脸一顿数落,第一次感受到工作带来的心灰意冷;受理一起简单的治安案件,连警情录入都要修改数遍,第一次感受到案件处理中的垂头丧气;重点人口列管,每一张表格每一栏都要反复确认填写是否错误,第一次感受着如履薄冰般的小心翼翼;开展法制宣讲、反恐演练,面对齐刷刷盯过来的眼睛,第一次尝到了胆怯的滋味......
面对社区工作的种种,我这个“新人”满眼满脑充斥着迷茫,仿佛初时蹒跚学步的婴孩般面对着一场巨大的挑战。我想往前冲,但先迈左脚还是右脚,每一步该迈多大,迈出去该往哪儿落脚,前进的方向是哪儿......这些问题,让曾经敢闯敢做的我开始踟蹰不前。
传帮带牵我走出“迷雾”
一次又一次的跌倒、爬起,换做平日的我,可能真的会选择放弃和妥协。但是当我跌倒后,派出所中无数双伸出的温暖大手,有力地将我“扶起”。当我思想上出现顾虑时,所长和教导员就第一时间和我谈心谈话,客观分析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帮忙提出意见建议,安排好传帮带的“师父”;当我反诈预警碰到“瓶颈”时,分管社区工作的副所长就在我的预警宣传材料上分类型逐条写下重点,抽检预警视频的同事也为我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当我面对基础工作没有思路时,经验丰富的前辈们下班后主动围坐在一起,与我分享他们的社区工作经验;当我不会办理案件时,所里的“多面手”同事就从警情录入开始一步步教我,法制室的同事们也没闲着,一同为我细数整理案件办理流程上种种注意事项;当我对片区情况不熟悉时,已经调走的同事不忘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带我踏遍片区、走访各个单位、场所和学校、讲解社区管理难点、不厌其烦地解答我提出的各种问题;当我不会做基础台账时,连其他片区的信息员都你一言我一语地主动帮忙解答......面对如此繁琐的社区工作,初时我仿佛置身于浓雾笼罩的深林,但我明白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过后,才能迎来迷雾退散、阳光普照。
面对辖区群众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往往便是“这么年轻就做社区民警啊!”年轻,也许意味着工作经验不足、方式方法不够全面,但同时也是机遇,是优势,是组织和领导对我的信任和考验,我接受挑战,并在今后继续做好社区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辖区人民安居乐业。(林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