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琰
几年前的一天,偶然经过湄洲妈祖祖庙办公室门口,办公室工作人员小林正在与一位看似从外地来的女孩热情交流。见我不约而至,小林介绍说,这是来自台湾的小谢,名叫雅卉,在北京读博士,特意来湄洲祖庙了解妈祖。每年来这了解妈祖文化的各界人士中不乏硕士、博士,我出于礼貌,应了几句,然后就忙自己的事了。几天后,小林来电话,说那天见到的谢姑娘要问我几个关于妈祖文化的问题。
我们约了时间,在祖庙办公室,我与谢博士进行一番对话。从妈祖文化发祥到如何传播;从宋代路允迪出使高丽,到清朝施琅率兵挥师台湾;从妈祖文化核心区演绎,到传播区的繁衍扩展。对话不断深入,内容不断丰富,层面不断扩展,最后集中到妈祖宫庙管理上。所幸,我还掌握一点关于妈祖宫庙管理的情况,能够应付谢博士那颇有见地的提问。
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宫庙的祖庙,每年有数百万人次敬仰者,不远千山万水,前来谒祖进香。这样促使祖庙董事会的管理体制,必须不断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因而成立了具有十分广泛性的各界人员代表组成的董事会。我认真介绍相关情况,讲述湄洲妈祖祖庙从20世纪80年代复兴以来的一些人和事,谢博士仔细听并记录。
过了一段时间,临近春节。谢博士来信说,她想在春节元宵期间,来湄洲岛开展田野调查,了解湄洲妈祖祖庙在春节、元宵期间的相关活动。问我有没有时间聚聚,叙叙妈祖相关内容。谢博士虽然年轻,但在与她接触过程中,我觉得她是一个认真研究妈祖的学者,并且充满热情,她的治学态度应该是严谨的,因而爽快答应。
转眼进入春节。那天,下着蒙蒙细雨,春寒料峭,适逢“寒冻年夜兜”,寒风吹扬。我们从下午5时到夜里12时,饥肠辘辘,一路奔波在妈祖活动队伍或相关场所中。虽然辛苦,但大家心情都比较愉快,觉得收获满满的。
后来,我也被谢博士引进一起进入当时的田野调查中。从妈祖出宫,诸如摆棕轿,堆火,大灯、清道、警跸、回避,球炉、大香、挂脰,执士、大幡、条旗,鸣锣、开道、放炮,接神、迎驾、焚纸,设筵、奉供、呼神、叩首、跪拜、祈福、还愿等一系列环节入手,内容不断深入细致。谢博士对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认真采访、记录。接着,又一直奔波,从上林、上英宫开始,到绕境,到妈祖回宫夜,万人空巷、火树银花,我们跟着随香队伍,挨挤、徒步、小跑,拍照、记录、摄像,个中的辛苦,参与了才有真正的体会。
在与谢博士一起参加春节元宵活动的田野调查中,我对谢博士有进一步的认识。在多次交流中,了解到她妈妈从小时就常带着她去妈祖庙拜拜。在后来长大的过程中,逐步感觉到妈祖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更经常与大人一起去妈祖宫庙祈福,并且妈祖文化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谢博士表示,印象中还听到许多民间关于妈祖庇护人生的故事。所以,自小与妈祖文化有缘,长大在“妈祖的庇护”中,尤其对台中大甲镇澜宫的人和事有比较近距离的融入,直接了解大甲镇澜宫多次组织大型进香团,到湄洲“寻根谒祖”以及“七天八夜妈祖文化绕境”活动的体验,对妈祖文化的影响有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对两岸妈祖宫庙的人和事的深入认识,对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她深知台湾妈祖自大陆传入之后,经过多年的演绎成为台湾人民心灵原乡,成为台湾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许多台湾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分性别的人们,对妈祖毕恭毕敬。有许多人士,通过妈祖,与大陆往来,再次建立了“同根同祖、脐带不分”的关系。在以妈祖为桥梁和纽带的活动中,两岸同胞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叙写了许许多多两岸同胞情谊的动人故事。谢博士的论文是“以妈祖文化为主线,考究两岸往来的历史、交流过程以及发展的趋势”,从她选题的动机,就能了解她不同凡响的情怀。
几个月后,谢博士告诉我,她的博士论文已写好,想让我看看。我心想,速度太快了啊。内容具体设计了什么?从哪个层面切入?是否有突破性的观点?我心中有好几个问号。终于,谢博士的论文发到我邮箱里,一打开,看纲目,觉得不简单,从大甲镇澜宫与湄洲妈祖祖庙之间的各种关系入手,特别是抓住祖庙几个关键人物,用当事人的语言,让当事人表述实际工作的过程,以及相关事务的认知和理解,把论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中心轮廓写得明明白白。这个方法,着实有高明之处。论文中也有许多突破性的论述,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谢博士的认真、努力、刻苦、执着,勾起我的好奇,谢博士的导师是谁?一了解,乃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陆地教授。果然非等闲之辈,名师必出高徒!
多年的妈祖文化工作,让我接触了不少能人志士,更认识了不少为妈祖文化工作努力的各界人士。他们的积极劳动,无私付出,都会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点滴的痕迹。尤其是作为台湾的学者,因为妈祖的缘分,致力于妈祖文化的寻根与溯源,做认真详细的梳理和记述,反映两岸同胞一家亲的客观事实,谢博士不愧是台湾妈祖文化研究学者中的一位后起之秀。我觉得在为丰富多彩且博大精深的妈祖文化喝彩的同时,也应为妈祖文化研究学者,尤其是像谢博士这样的优秀学者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