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独树一帜的莆阳名胜志(上) ——林登名《莆舆纪胜》介绍
【发布日期:2022-02-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文/图 阮其山

 

 

新版《莆舆纪胜校注》

 


 

明万历本《莆舆纪胜》书影

 

 

 《莆舆纪胜》是明代旅游家林登名编撰的一部莆田全境名胜志和游记。记述莆仙地区的主要名胜古跡及其游踪,为莆田现存唯一的古代名胜志和游记文学专集。舆:舆地,引申为疆域。从其书所纪的地域看,包括明兴化府的莆田、仙游和原兴化县三邑,故“莆舆”是个大莆田的概念,而非单指莆田一县。在莆田文化史上,《莆舆纪胜》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著述。是研究明代莆田地区历史地理和旅游事业的珍贵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一、作者林登名简介

 

《莆舆纪胜》作者林登名,字方策,号季榕,自署“涧东季子”。明兴化府莆田城关人。生卒年不详,考其游记所载年月,为明万历前后人,同著名旅游家徐霞客,差不多是同一时期的人。出身士宦名门,家族文风鼎盛。曾祖林富,弘治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制两广。父林兆珂,字孟鸣,为著名“三一教”教主林兆恩之堂弟。万历进士,官终安庆知府。后家居键户读书,著述颇丰,编《林子(兆恩)全集》等。

莆郡旧志对林登名未尝立传,故对其生平事迹所知甚少。据其表兄黄起龙、从子林齐圣《序》,初为莆邑增生,“慨然有司马迁窥九疑、浮湘沅之志”,前半生忙于注籍、供职等仕途之事。尝游历齐鲁、宋卫、吴越之墟,后归隐渔沧溪涧东山(今莆田市城厢区常太镇),读书于屋中,嗜古胜游。“饮食起居,与山为接,暇则走深丛,穷迴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有得而归,随纪其胜。兴之所至,足能供之;足之所至,笔与舌又能传之。”所作《莆舆纪胜》,不仅是一部莆阳名胜志,同时亦是一部充满文学情趣的旅游文学作品。在莆田文化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

林登名精通地理、勘舆和释学,平心善事,尝倡建渔沧桥,捐租创祀德祠,热心于桑梓乡务。卒年七十二岁。著有《莆舆纪胜》九卷,附录一卷。据载另有《涧东杂志》及《山居闲考》等著述。

笔者研究了林登名与徐霞客的生平事迹极其著述,基于林登名与徐霞客同是明万历间人,有着类似的家庭背景与人生经历,同徐霞客一样热心旅游考察事业。徐霞客在旅途中皆有日记,忠实记述所见所闻和考察所得,后人整理为《徐霞客游记》传世。林登名之游,亦是“有得而归,随记其胜。”手撰旅游考察日记《莆舆纪胜》传世。故奉之为“莆田徐霞客”。这绝非附丽名家借以扬名,而是基于史实的类比与评价。林登名同徐霞客一样,是个钟情旅游考察事业,不畏艰险,探奇揽胜的有志之士。徐霞客遨游的是中国大地,林登名则几乎遍游了吾莆山川名胜。所著游记,亦比著名的《徐霞客游记》早了158年。只是后人对其人其事缺少必要的了解与宣扬罢了。

 

二、《莆舆纪胜》的主要内容与特色

 

 《莆舆纪胜》,是一部记载莆地名胜的专著。他全面、系统、完整地记述了莆阳山川形胜、历史文化,及其游踪。内容真实而生动,文笔简练而多彩。显示了作家的博闻卓识,健笔雄文,及其对故土河山的热爱,对旅游事业的钟情。全书共九卷,附录一卷,约三万二千余言。《莆舆纪胜》为林登名的代表作。

(一)《莆舆纪胜》是莆田专题记述莆田山川景观的名胜志。

1)《莆舆纪胜》逐条记载了莆田的主要名胜古迹,可谓莆田名胜大观。《莆舆纪胜》以郡城为中心,按地域区位,记述莆田北境(兴化县及涵江)、西境(仙游)、东海(沿海)、及莆田近郭、平原河网地区的名山秀水。计载名山83座,溪流26条,莆仙大地的名山名水,基本上囊括一尽。对某些著名的景观,如九鲤湖瀑布,则以“志略”独立一卷详加记述。所有条目,举凡地理位置、名称沿革、景观特色、名人遗事、故老传说等,依其实际情况酌情记述。全书编排有序,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莆阳名胜志,一些条目与内容为现有郡县山川舆地志所阙,可谓一部完整的莆田名胜大观,景观总集。

据《莆舆纪胜》记载,林登名先后游观了莆城近郊的畅山、东坡山、乌石山、天马山、凤凰山、大象峰、石室岩、弥陀岩、州峰(太平山)、梅峰,和小西湖、智泉、羊狮峰、钟潭、龟山、长基岭等名胜,以及延寿溪、碧濑溪、徐潭、白水塘(白塘)、木兰溪、清江、东华江等舟游之胜。还游览了莆田北境远山东山、芗林山、棋山,近山囊山、福平山、紫霄岩、九华山;西北境远山越王峰、瑞云峰、永兴岩;沿海城山、壶公山、双髻山、嵩山、大蚶山、紫霄洞以及小屿等。又特赴仙游游览了九鲤湖、麦斜岩、南湖岩、蔡溪岩、石所山、九座山、大飞山、枫亭豹眠等名胜古迹。

他登山攀岭,涉溪浮海,探奇揽胜,真可谓健游不倦,无远不至。大凡莆仙的主要名山秀水,名胜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足印。本书所记载的山川名胜,林登名虽未全都游览过,但其中大多数胜迹,无疑是慕名往游,亲身所历,否则是难有如此真详而生动的记述。

2)《莆舆纪胜》突出记载了各地景观的特色。林登名对诸景观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皆有记载,尤其突出记述其奇特之处。他作为一个资深旅游家,善于揭示景观的特色,又精于比较鉴别,论其独具的观赏价值。这正是这部名胜志的核心价值所在,亦是其超越传统《名胜志》的突出的特色。

对于莆田山水奇观,林登名有个总体评估,认为“莆之山水,多以水石见奇。水石之胜,旧邑西南,仙邑之东北境为最。旧邑之胜,其旋濑峻流,可目注而神留者不胜纪,而九鲤为最。”(卷三《鲤湖志略》)

对境内同类景观亦有独到的比较和评价。如他游壶山认为,八闽山水,称奇特瑰伟,则首武夷。壶山诚不及武夷。若眺望无际,海外奇观,夷国错列,岛屿有无,烟涛浩渺之间,尽收眼中,似可览眺宇覆之半。则壶山一峰,固已吞武夷八九于胸中而不芥蒂也。(卷六《东海名山》)指出了壶山览眺海外奇观的长处。

他对莆田县黄石城山的记述和评价,可谓猎奇览胜的一个典型。曰:“莆山览眺多奇,而城山尤奇。山有二十四面,莆诸山或得二三,或得六七,而城山独全收也。”“推开明窗,则田园高下,人烟凑集,山峰海岛,东南北之奇无不尽收也。”(卷六《东海名山》)

而莆城州峰之春台,更是以自然与人文双重景观据势独异。登台览眺,不独东海壮观,北山雄镇,八壶之特起,三江之扼要,湖山映带,海光出没之奇,且城邑之壮丽,民居之俦处,一览而全收。田畴之环布,人民之疾苦,咫尺千里,亦莫可逃匿。太守廖刚以此台省民艰,而独冠他峰也。(卷八《近郭纪胜》)这是颇有见地的。

3)《莆舆纪胜》提出了带有个性的旅游理念。林登名从长期的旅游实践中,形成了若干独特的旅游理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他对于山川景观的成因,有所探索。认为天地之气骨精液,峙为山,流为水,吐为文章,产为神仙豪杰。而山之不一貌也,水之不一情也,文章之不一怪也,神仙豪杰之不可端倪也,皆理之自然,气骨精液之不得不然。而山水之不相沿而相通也,神仙豪杰文章之不相蒙而相映也,又不得不然者也归于自然。他精辟地指出,“游之趣,或以怪丽,或以清幽,犹文词家,取奇取平,各尽其妙耳。鲤湖、麦斜,相去只在数里间,各得其胜致。……鲤湖以泉石胜,九漈逐流而下,触目无不奇也。麦斜以崇耸胜,两洞蹑磴而上,览眺无不妙也。”(卷四《西境名山》)

从其一生游踪看,他是热衷于“取奇”的。在他的心目中和笔下,景观之奇特,可谓异彩纷呈。山奇水奇、石奇洞奇,海奇岛奇,天奇云奇,木奇花奇,乃至于人奇(陈茂烈廉贫)事奇(廖刚春台省民艰),民俗之奇(放水灯)等等,不一而足,极尽天下之奇观。

在舟游莆城近郭畅山时,推崇唐柳宗元的“旷如(开阔貌)”与“奥如(深奥貌)”的境界。指出:“莆固负山而临海,深山溪壑之中,灌木阴翳,溪山迴合,境之奥也,而鲜有其旷;临海诸峰,既寡树木,一望广远,境之旷也,而无其奥。畅山出郭北,浮舟三四里间,独兼二者之胜。山下,水一带广阔静深,一望洋洋,旷如也;两岸古木繁阴,垂垂映水,青碧沉沉,系舟树下,于旷中而兼得其奥也。”(卷七《舟游纪胜》)

在游城西弥陀岩时,又提出一种“简妙(简约巧妙)”的理念。曰“游者皆取其远望,而予独赏其简妙。从禅堂眺望,一近山横前案,一壶公,一远山,一区海,玄远中何等简妙!”(卷八《近郭纪胜》)

这些理念,乃是他长期旅游生涯实践的心得总结,无疑具有理论上的意义。总而言之,林登名之游,并不随心所欲,四处出击,浅尝辄止,而是在寻奇赏胜中,追求一种雅趣和意境。林登名是一个追求雅趣的理智旅游家。

(二)《莆舆纪胜》亦是一部莆田古代《地理志》。

《莆舆纪胜》在纪游的同时,对全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亦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故亦可视之为一部莆田《地理志》。

1)《莆舆纪胜》详尽记载莆田的山川形势。在分条记载境内名山胜水后,又对全境的山川形势作了专题考证,并以《山川考原》专卷分题记载。对莆田山川的形势及其源流,作了全面明晰的疏理,同时对境内重要的溪江湖塘,如木兰溪、九鲤湖、华江、白水塘、班尾河等分条详载。犹如一幅山川形势总图,填补了现有史志《舆地志》所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构建莆田地理学做出了贡献。

(2)《莆舆纪胜》的地名考证。

《莆舆纪胜》全书,对二十多处山川的命名一一作了考辨。如壶山:“《九域志》:昔有隐者遇一老人,邀至绝顶,见宫阙台殿,似非人间,曰:‘此壶中日月也。’”故名“壶山’。或曰,古有陈、胡二真人,陈隐北山,故名‘陈岩’,胡隐南山,故名‘胡公’,后人改‘胡’为‘壶’。”如太平山:“太平山取名,或以为祖师谶语,或以为九仙灵迹;山下之南,州峰有‘太平社’云。或曰:‘皆非也,军治始于宋太平兴国,因以名山也。天马、大象以形纪,太平以年纪也。”

3)记载莆城的地理优势和城建史。《太平山》条载,太平山左一支入城为乌石山,右一支入城为梅峰,而壶山抱之,又如许旷阔景界。细思之类神工之布置,宋段知军择此,其必有巨识者。稽其创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诏自游洋移军治于莆田,从转运使杨克让之请也。其时版筑草创,覆茅以居而己。宣和三年(公元1121),始高筑一丈五尺,基厚半之,引北涧水为壕,而立五门。绍定三年(公元1230),知军赵汝固图竟厥功,知军曾用虎继之,益市木石,核工徒,城始告成也。

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指挥程升奏请辟城,始越旧壕,跨乌石山而东下,合延袤一十一里,周二千八百三十丈,高二丈四尺,表里砌以石,新开北门曰“拱辰”,废“宁真”,改西门,立水关门,以东通舟楫。城外壕池,引使华陂、绶溪、木兰水,诸水朝拱太平山若带。

4)记载地理变迁等自然现象。

《莆舆纪胜》对莆田的地理变迁现象有所记述。卷六《嵩山》条载:“嵩山在海中,象山一路通之,其平如砥。陟山而登其巅,四面皆海,惟象山一路,杳如一线耳。”《大蚶山》条:“大蚶山,在奉国里大海上,其山崒嵂环翠如列幛。”而今嵩山、大蚶山皆在陆地上了。卷八《近郭纪胜》记述州峰、乌石山、梅峰、小西湖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如今早已面目全非了。卷七《华江》条,详细记载了龙卷风的异常气象,殊为珍贵。

综上所述,《莆舆纪胜》全书包含了地形地貌、山川形势、地名沿革、城市建设等大量涉及自然地理学要素及人文地理(见下文)的内容,故堪称一部文采斐然的《莆田地理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